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劍在秦代以後不再作為普通士兵的武器?

為什麼劍在秦代以後不再作為普通士兵的武器?

文/刀匠老徐 lqdjxu

西漢因冶鐵技術、騎兵的發展,使得鋼鐵刀逐漸替代了劍在戰場上的位置。嚴格來說,劍退出戰場是在漢代以後。

六大要素決定劍被刀取代而退出戰場

刀以砍劈為主,劍以刺、擊為主。這樣的基本用法決定了兩者的形制、生產工藝以及訓練。也可以看出劍退出戰場的原因端倪:

1、劍的生產成本高,工序複雜,難以適應大規模戰爭。就中國劍來看,早期的劍是青銅造,漢代開始是鋼鐵造。青銅硬度高,但是也脆,導致劍不能做長,長了就經不起碰撞。所以春秋戰國時的劍一般都不超過50厘米。這種劍的劈砍性能基本為零,只能以刺為主。但是青銅鑄造為後來鋼鐵劍的生產積累了許多經驗,例如分層鑄造,就是後來夾鋼法的雛形。我們注意到,青銅武器的生產採用「鑄造」,而鋼鐵武器生產採用「鍛造」。

充分表面鋼鐵的可塑性比青銅強,我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調整武器性能。雖然如此,但是古代鋼鐵的生產是艱難的,即使國家支持鋼鐵生產,鋼鐵的產量也很小,還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導致冷兵器時代鋼鐵的成本很高。這樣巨大的成本顯然不是封建王朝能夠隨便承擔的,所以我們看到,鋼鐵劍大規模裝備軍隊只在西漢時期。而刀,既可以用生產劍這樣複雜的工藝生產,也可以用比較簡單的工藝生產,而且實戰的性能不會差太多。二戰中,中國的大砍刀和日本的軍刀對戰可以看出。

2、刀劍自身力學特點決定劍的使用成本比刀大。而且劍是雙刃,戰場上容易誤傷自己。劍開雙刃,劍脊突出。戰鬥中難免磕碰,一旦磕碰了刃,極易損壞,所以「劍走輕靈」。實際情況是,劍再走輕靈也難保不被磕碰。一旦要發生磕碰,劍用哪個部位格擋都不是辦法,都會損壞劍,影響性能。而刀不同,刀開單刃,刀背、刀身可以格擋,而且不易給刀造成很大損壞。即使有少許損壞,也不影響刀的使用。在戰爭這種拼消耗的環境下,節約成本的選擇無疑是刀,而非劍。刀劍自身力學特點決定劍的使用成本比刀大

3、劍術複雜難學,需要很久的訓練。刀比較容易,很快可以上手,然後再去戰場磨練。矛、槍更如此。且劍是雙刃,戰場上易誤傷自己。劍法的核心是刺擊,刀法的核心是劈砍。刺擊強調準確,對力量要求較小。砍劈強調力度,只要偏離不是太多,都可以給對手造成傷害,但是對力量要求高。劍術除了手法,步法、眼法等也很重要,只要有一點差錯,自己可能就掛了。刀術主要就是手法,而且容易掌握,步法、眼法也比劍術的要求低。就算哪裡出了點差錯,憑藉刀的力量,也可以有所挽回。戰爭中,要快速培養出能夠上戰場的軍隊,培訓刀法明顯比劍法合適。當然,矛、槍可能更加簡單。中國古代的戰爭規模一般都比較大,幾千人只能算暴動了。大規模混戰中,沒有太多時間讓士兵司考自己手裡的武器怎麼運動,只能以保命為要。這時,雙刃的劍可能在混亂中傷及同伴,造成無謂的犧牲。而刀,士兵只要管一刃就可以,刀背不容易傷人。

4、劍兼具劈砍與刺擊,但是哪方面都不突出,也沒有距離優勢。要強調劈砍的話,大刀明顯優於劍;要強調刺擊的話,矛、槍也明顯優於劍。攻擊距離還要加長的話,可以用弓弩。由此看來,劍在戰場上是雞肋,也難怪只有少數軍隊將領裝備。

5、防護裝備的強化抵消了劍的刺擊優勢。這裡所指的防護裝備是身上穿的「甲」。從最初的皮甲,到木甲、藤甲,再到青銅甲、鋼鐵甲,製造裝甲的材料越來越好,劍對裝甲的刺擊能力也越來越差。而且裝甲的結構也變得五花八門,典型的有鱗甲、板甲、鎖子甲。在這3種甲中,劍除了對鎖子甲有點殺傷力,對鱗甲、板甲基本沒用。要對付他們,得用鈍器,例如棒、斧鉞、錘。刀間於劍與這些鈍器中間,還有點殺傷。就算沒有劈砍開,人多少會有些痛。

6、作戰方式轉變導致刀更適應。西漢時,騎兵大量裝備。騎戰中,劈砍的機會遠比刺擊多。當人也可以用劍刺擊,但是馬匹的速度可以把騎手也拉下馬,但劈砍就不那麼容易。很明顯,劍的砍劈能力不如刀,自然會淘汰掉劍。在歐洲,很多劍都只能當刀用。即使是步戰,大量裝備劍的弊端在前文也說了。

本文出企鵝作者:刀劍春秋(師傅:lqdjxu),更多冷兵器知識與文化,請鎖定「刀劍春秋」

刀劍齊聚華山爭鋒: 誰是你心中的「絕世好劍」? 「傳世寶刀」?

劍作為最早退出軍事戰場的兵器, 為什麼今天依然流行?

凌霄唐橫刀——刀劍史上的巔峰,完美的實用性能,霸氣十足的唐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刀劍春秋 的精彩文章:

寧吃鮮桃一顆,不吃爛桃一筐:覆土燒刃+手工鍛打的武士刀,值了!
那些只在電視中見到過的武器,酷炫到沒朋友!

TAG:刀劍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