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果能找一個海島看完五本書,你會帶什麼?

如果能找一個海島看完五本書,你會帶什麼?

理想中的海島度假是這樣的,在行李箱里放下三四本小說,到海島後,在下午陰涼處的咖啡廳里,一邊喝冰咖啡,一邊愜意地翻著小說,黃昏時在沙灘散步,和當地人一樣避開白天毒辣的日頭,出來開始活動,入夜後泡在室外游泳池裡,頭頂漫天星光,痛痛快快游上十個來回,隨後回到涼爽舒適的酒店房間,像一個玩累的孩子,一口氣睡上十小時。

現實中的海島度假是這樣的,我依然會在行李箱里放下不少於五本書,書跟衣服一樣永遠不嫌多,一本書怎麼可能夠呢?當我獨自跟一群朋友一起去海島旅行,這種事情的可怕之處在於,你永遠不知道別人帶了幾瓶酒。在房間剛剛打開小說,很可能失戀的朋友已經敲門約著共飲一杯。喝到吐後第二天宿醉醒來,發現已經是下午兩三點,這時拿本小說在游泳池邊和人一起躺著,是件好事,雖然字一行都看不進去。這種海島旅行,我建議把書減少為兩本。

還有一種,跟家人一起去海島旅行,白天必須要出門,不出門把小孩的電放完,晚上他很可能大鬧天宮,這種旅行模式非常緊湊,而且狀況頻出,不是小孩撞出血了,就是老公被海底生物襲擊了。在這種情況下,能夠看完三本小說,需要抵抗的是老公的白眼和小孩無休止的吵鬧。能夠利用的時間是,早上小孩和老公一起去吃早餐,下午小孩中獎一樣午睡的時間,和晚上他們一起睡著後的時間。

這樣的海島旅行,沒有百無聊賴,只有爭分奪秒。

言歸正傳,在五月的沖繩旅行中,我帶了五本書。

1,《不朽的遠行》

跟比爾.布萊森那本《偏跟山過不去》屬於差不多類型,一個功成名就的作家,忽然打算開始一場艱苦的遠行。比爾.布萊森挑戰的是全球最長山間小路,阿巴拉契亞小道,三千公里。該書作者,法國人讓·克里斯朵夫·呂芬,挑戰的是一條歐洲的朝聖之路,聖雅各伯之路,從法國出發,一路徒步走到西班牙聖地亞哥,孔波斯特拉教堂,相傳耶穌十二門徒之一的雅各伯安葬於此。

按照我的理解,差不多就是國內的318國道,有人從上海出發,有人從成都出發,徒步,騎車,自駕,最忠誠的人一路磕長頭過去。這種不朽的遠行,在很多人眼裡看來,根本毫無意義。之前張揚的《岡仁波齊》上映,幾乎毀譽參半,很多人跑出來講這種小孩不學習,大人不生產,在路上磕頭的行為毫無意義。

其實全球到處都有人會做無意義的徒步遠行,是的,長途跋涉走在路上在有各類交通工具的時代,看起來容易像個有病的人。這位法國作家幾年前剛入選法蘭西學院,成為最年輕院士,他有段話我覺得很有道理,出發的動機之一,「是走在朝聖路上,我們什麼都不是,也不再是一個人,只是一個可憐的朝聖者,舉止無足輕重,一個微不足道的流浪者」。而在這之前,「生活將你塑造,賦予你責任和經歷,你似乎越來越不可能拋下根據你的職務,你的功過得失打造的沉沉戲服,成為另一個人。」

不過我最喜歡這本書的地方,在於他既能隨時進行升華,也能瞬間就開始刻薄,嘲諷別人也嘲諷自己,雖然是朝聖之路,也沒必要這麼嚴肅,比如路上有個奇蹟一般的老人,每次都落後,每次都能在第二天早上又看見他的蹤影,有一天他終於發現了這個秘密,老人和同伴一大早從計程車上下來,再次走在路上。

國內的各條進藏路線上,也隨時都有雄心壯志出發,然後逐段搭車的朋友,這事也不算特別丟人,說明全世界人民的人性都是差不多的嘛。

每次看這種書,都能讓我有種拋開一切去遠行的衝動,也不是非要得到偉大成績才能出發,而是出發本身就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旅行開始的一切都無法預料,簡直是一本小說的開頭。

(遺憾的是,昨天去開家長會,被點名批評小孩再隨便請假帶出去玩,很可能影響幼升小考試,沒法好好靜心學習。誰能想到呢,有一天我終於有錢到可以放手去玩了,沒想到小孩要收心學習了。)

2,《天才雷普利》

如你所知,五月開始我就在做一件事,積極地反抄襲反洗稿。這件事讓我想不明白的地方很多,比如對方的反應,為什麼她不正面回應,只是一個勁地哭慘呢?比如看客的反應,為什麼面對這麼多證據,依然有人覺得就算抄又怎麼了?

一個朋友說從犯罪心理學角度,一個人不努力反駁,只是擺出受傷姿態的話,此事必有蹊蹺。為什麼被冤枉依然能保持這麼好的風度?這種強大的心理素質讓我非常佩服對方的反應,我立刻想到了這本小說《天才雷普利》。

在炙熱的海島,看一個發生在冬天的義大利小島上的故事,竟然會越看越涼,當我看著雷普利如何從窘境中,忽然開始了較為閑適的生活,竟然為他感到高興。因為他是男主角,讀者跟著他一步步從一個經常要擔驚受怕,一事無成的社會混混,忽然變成某富家公子的好友,又忽然有一天變成富家公子本人,當警察找上門來時,作為讀者竟然腦海中想的是:如果他能逃過這一劫就好了。

我開始理解了對方的讀者,你的共情一開始是隨著複製者產生的,其實很難轉移到受害者身上,你只會覺得,富家公子的確沒什麼活著的意義,那他那副睥睨一切的樣子,真夠討厭的。

《天才雷普利》是一本很可怕的小說,就跟書後的點評一樣,因為作者處理人物的心理深度,把那些非理性的犯罪衝動和隱隱和我們內心的某些聲音重合。

這個聲音在告訴你,也未嘗不想這麼干。

這類犯罪小說和福爾摩斯系列根本不一樣,後者的罪犯始終是最該死的,前者卻是讓人周身發冷強烈不適,因為你也不明白,這件事除了殺掉這個人,還有什麼別的路子。

3,《人性的因素——毛姆短篇小說合集2》

毛姆小說永遠是各種消磨時間的最好選擇,實際上最讓人驚奇的就是,毛姆所有的海島旅行,幾乎都變成了各種各樣的故事,而真實的海島旅行,常常會變成一個蒼白的背景,根本沒辦法根據一個海島,寫出這個島上生活者的故事,這隻能說明,在毛姆那個時代,人類還熱衷於互相交流,而現在,在一家海島的酒吧,人們依然交談著城裡的生活。

4,《教養的迷思》

看完《不平等的童年》後,很多讀者都表示不服,說你該去看看《發展心理學》,看看《兒童與社會》,看看《教養的迷思》,這些書我都買了,最大的感想是,這些教育專家特別擅長抓住別人的漏洞,說《不平等童年》這種觀察行為的方式沒什麼用,說《兒童與社會》裡面都是臨床心理醫生的病孩案例,不能代表正常兒童。說社會化研究者一開始就是有了先入為主的成見,只是在為自己的理論尋求合適的例子。

看到這些專家吵成一團,我心中真是大鬆了一口氣,連專家都不懂,第一次當父母的人,當然可以理直氣壯無知吧?不過每次寫各種文章,依然避免不了各類家長湧上來批判,批判是好事,我特別受不了一種批判,就是說話的樣子跟我爸媽一模一樣,提出的觀點竟是那些我們小時候怎麼樣,現在不也怎麼樣,這種沒有任何意義的廢話。

《教養的迷思》說的是以前我們對父母的作用有點高估了,其實父母並不怎麼能影響孩子,很多家裡父母不怎麼樣的人,依然養出了很好的孩子,為什麼?因為小孩主要是從同伴那裡學習各種東西的。

這本書說得對不對,我不敢保證,不過現在看來,大意就是好的學校很重要,好的小區也很重要,小孩的環境影響了他這個人的成長。

還沒看完,希望之後能深度寫一篇。

5,《嗜書癮君子》

一本很有意思的小書,特別喜歡買書的人可以看一看自己到底中了幾招。

當你狂熱地喜歡一樣東西,很可能從此再也無法回頭,變成一個非典型病人。

當然拜手機網路所賜,這種病越來越罕見了。

這份六月書單,你還滿意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和毛利午餐 的精彩文章:

拋夫棄子追著韓劇談戀愛的女人們

TAG:和毛利午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