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鼓與呼」的來歷及其含義

「鼓與呼」的來歷及其含義

原標題:「鼓與呼」的來歷及其含義


「鼓與呼」的來歷及其含義


宋旭

「鼓與呼」,從字面上理解,可解釋為「聲援、助威」,或「奔走呼號使意見上達」。實際上,現在人們也側重於這樣的解釋。如:


「我為人民鼓與呼」。


「近段時間,網民們都在為小崔鼓與呼」。


「鼓與呼」一詞,最早出現在1959年。之前的1958年,彭德懷元帥回湖南農村考察。1959年,在廬山會議上,彭德懷對「大躍進」提出批評意見,並且呈上「萬言書」。在「萬言書」中,有一首詩是這樣寫的:

谷撒地,薯葉枯。


青壯煉鐵去,收禾童與姑。


來年日子怎麼過?


請為人民鼓嚨胡。


後來報紙發表時,將「鼓嚨胡」改成了「鼓與呼」。其後,為還原歷史真實,又將其改回「鼓嚨胡」。


和當年的《東方紅》改編自陝北民歌《誰也不要賣良心》(又名《芝麻油》)一樣,《萬言書》所引的這首詩也是在原有童謠的基礎上改編的。其原型為後漢桓帝年間的一則童謠。據《後漢書·五行志一》:「桓帝之初,天下童謠曰:小麥青,大麥枯,誰當獲者婦與姑。丈人何在西擊胡,吏買馬,君具車,請為諸君鼓嚨胡。」


據說,「鼓嚨胡」,是湖南鄉間流行的土話。有「奮不顧身地呼喊」之意。


但細考,明代沈周有《牧童謠》:「交秋又點征匈奴,我為大哥鼓龍胡。」清代錢謙益有《戊寅元日偶讀<史記>戲書紙尾》詩之三:「父子將兵俱百萬,敢從獄吏鼓嚨胡。」按時人的解釋則是「不敢公言,私咽語。」


從地域上考量,沈、錢均為今江蘇人。說明該語不止湖南獨有。具體到「嚨胡」二字,唐代司馬貞《史記索隱》:顏師古云:胡謂頷下垂肉也;髯,其毛也。故童謠曰「何當為君鼓龍胡」是也。《漢語詞典》的解釋則為:鼓嚨胡,即鼓嚨喉;「胡」為「喉」的假借字。胡、喉古音相近。形容話梗在喉嚨里的樣子。即「如鯁在喉」的意思。

從「奮不顧身地呼喊」到「不敢公言,私咽語」再到「如鯁在喉」,三種解釋,究竟哪一種是正確的呢?


在沈周《牧童謠》中的「鼓嚨胡」,似乎可解為「如鯁在喉」。但在漢代童謠與彭德懷《萬言書》所引短詩中,「如鯁在喉」實難解通,似應解為「奮不顧身地呼喊」。而錢氏所謂「敢從獄吏鼓嚨胡」又當何解?



實際上,「鼓嚨胡」本來就不是漢語辭彙。從其寫無定式(「嚨胡」又作「龍胡」,也有寫為「嚕胡」的)的情況,可以看出其記音特徵。其源實出於「北語」,即「狄語」。現代蒙語有「guyuhu」一詞,意思是「請求」。而在達斡爾語(保留古蒙語成分最多的語言)中,「請求」一詞的拼寫為「guruhuybe」。歷代文人從漢語語境中強解其義,並將其用於詩文之中,造成了一詞多解,甚至不同解釋釋義相左的現象。

上古匈奴語有「甌脫」一詞。歷代學者給出了不同的解釋:一說是「古代少數民族屯戍或守望的土室」;二說是「屯戍之人」;三說是「邊地、邊境的荒地」;四說是「兩國分界的緩衝地帶」。到底哪一種解釋正確,至今沒有定論。


與「甌脫」一樣,「鼓嚨胡」一詞,是漢語中較早(漢代)引入的北語辭彙。因其不像「匈奴」、「單于」、「可汗」等使用頻繁,其詞雖存在於個別方言之中,但其原始詞義湮滅,故而不同的人給出了不同的解釋。若從語源上考察,應與蒙語的「guyuhu」、達斡爾語的「guruhuybe」出於同源——原始狄語。其義應該是「請求」。


現在我們回頭再看彭老總的那首詩及其原型:


◇谷撒地,薯葉枯。青壯煉鐵去,收禾童與姑。來年日子怎麼過?請為人民鼓嚨胡。


◇小麥青,大麥枯,誰當獲者婦與姑。丈人何在西擊胡,吏買馬,君具車,請為諸君鼓嚨胡。


不論是「請為人民鼓嚨胡」還是「請為諸君鼓嚨胡」,均為「為……請求(上命)」之義。可延伸為「為民請命」。


至於「鼓與呼」,則是因對《萬言書》的人為修改而衍生出的一個新詞。將其詞義界定為「奔走呼號使意見上達」、「為民請命」,還是大致符合「鼓嚨胡」的本義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雁門文叢 的精彩文章:

晉北方言:「馬蔑」與「抹砉」

TAG:雁門文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