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發現秦始皇兵馬俑的人去世了

發現秦始皇兵馬俑的人去世了

| 東家按 |

上個月,更確切的日子是5月16日,趙康民——這個發現秦始皇兵馬俑的人,去世了。

時間回到44年前,這個後來被我們稱為世界八大奇蹟的兵馬俑,還靜靜地沉睡在中國西部的黃土高原上,等待著人們的發現。

1974年,陝西臨潼縣西楊村的村民為了抗旱開始打井,卻接連幾次從土裡打出了一些人形的陶片,頭、身、肢的殘片。這次意外的發現讓村民們即不解又恐慌。

村民們一個電話,求助時任臨潼縣文化館館長的趙康民。接到電話的他,立馬趕往現場。

誰知,這一去,竟拉開了一個發掘龐大的地下軍團的序幕。

1.

村民打了一口井,

遍地都是陶人的頭、身、肢和殘片

陝西省臨潼縣西楊村,西距秦始皇陵1500米。1974年,陝西臨潼時逢大旱,各地興起打井澆地、抗旱保苗的生產熱潮。當地村民打井的時候,接連挖出當地人稱為「瓦神爺」的陶片。

他們打電話給時任臨潼縣文化館館長的趙康民:「老趙,你快來,西楊村打井打出好多瓦人,頭比真人還大,還有銅箭頭、秦磚。」

西楊村靠近秦始皇陵的特殊位置,加上他多年從事研究的專業素養,讓他覺察到這些東西不簡單。他馬上放下手頭的事情,一路如飛來到打井現場。

趙康民被現場的場面驚呆了。在驪山腳下柿子園的打井工地上,新土中四處可見陶人的頭、身、肢和殘片,還有許多灰黑色的整磚,偶爾還能找到一些銅箭頭。

經過打聽他才知道,這口井是幾周前挖的。有些村民已經偷偷拿回去一些文物,處理方式讓人有些哭笑不得。有人把秦磚當成家裡蓋房用的預備磚,有人給陶俑頭戴上個草帽支在田地里嚇唬麻雀,有人把銅箭頭直接當成破爛賣了個幾毛錢。

早期考古發掘現場

趙康民馬上下到井底,對現場進行分辯,經過對土層結構、和較為完整的陶件的分析,一種直覺告訴他這是秦代的遺物,是與秦始皇陵相關的遺物。

「鄉黨們,抗旱雖急,但這井暫時不能打了。」趙康民當即站在高高的土堆上,扯開唱秦腔特有的高噪門向群眾大聲說,「這些『瓦神爺』可是寶貝呀,它可能是秦始皇的陪葬品,讓我們先搞清它的來歷。」

趙康民把兵俑的殘肢碎片帶了回去,花了三天時間,小心翼翼地拼湊起來兩具高1米78的陶俑。趙康民曾寫過一篇自述文章《秦始皇兵馬俑發現始末》,在文中,他講述了當時的具體情況:「憑著銅鏃和秦磚,當即武斷(原文如此)為秦武士俑陪葬坑」,現場查看後「證實了我的武斷準確無誤」。

趙康民用殘碎瓦片修復兵馬俑

「4月26日……16時左右,現場清理完畢,把全部文物裝上三輛架子車,由原班人送縣文化館。當晚就把全部殘片分類排隊,清洗茬口。4月27日,開始用環氧樹脂膠粘接,殘缺處用石膏填補,連續三天,終於粘起兩個武士俑。」在趙康民的修復下,第一批兵馬俑得以重新站了起來。

這是兩個秦武士俑,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模樣:身高1.78米,身穿戰袍、腰系束帶、腿扎行藤、足蹬方口齊頭履,雙臂下垂,左手五指併攏,右手半握,拇指上翹。

時任新華社記者藺安穩回臨潼探親期間,看到了趙康民修復的兵馬俑。回到北京後,藺安穩當即寫了篇內參《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陶俑》 。6月24日發表在《人民日報》的《情況彙編》上,文中指出:「這批武士陶俑的發現,對於評價秦始皇,研究儒法鬥爭和秦代的政治、經濟、軍事,都有極大的價值。」

內參引起了中央高度重視,時任副總理的李先念同志作出重要批示:「建議文物局和陝西省委協商,迅速採取措施,妥善保護好這一文物。」

事情就有了接下來的發展:媒體報道、文物隊入駐、建立兵馬俑博物館……自此,沉寂千年的8000兵馬俑從中國的西部一躍而起,即將閃耀世界。

2.

這個發現了秦始皇兵馬俑的陝西男人,

何許人也?

最早認定兵馬俑是文物並進行修復

秦始皇陵兵馬俑成了趙康民考古生涯中最顯赫的一筆,而他的考古生涯遠不如此。

他從事文博考古工作40餘年,發現、參加、主持、發掘姜寨原始聚落遺址、秦兵馬俑一號坑、秦始皇陵便殿遺址、秦始皇陵馬廄坑、唐華清宮御湯遺址、唐慶山寺上方舍利塔地宮、關山唐墓、明劉懋石室墓等。撰寫出版專著有《驪山風物趣話》、《驪山勝跡》、《臨潼縣誌·文物志》、《臨潼碑石》。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簡報40餘篇。

「半道出家,沒有學歷,沒有文憑……要說搞文博考古,我卻是擀麵杖吹火,一竅不通。」趙康民在《考古生涯》一書的序中,回憶自己入行的經歷。

趙康民生前撰寫的考古著作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像趙康民這樣的老牌高中生已經算得上是「文化人」、「知識分子」了。經過層層篩選,他被招工進了西安一家建築公司做技術監督員。不料被下放回鄉進行勞動鍛煉。再次回到生養自己的這方熱土,命運的變故決定了他終身再也沒有離開臨潼。

趙康民起初在人民公社搞文化宣傳工作,1961年,經人舉薦,到了縣文化館,負責考古兼美工的工作。這次工作調動使趙康民成為陝西縣級文博事業的第一代拓荒者。

位於陝西關中平原東部的臨潼歷史悠久,曾是京畿之地,文物資源豐富。然而1961年,趙康民調入臨潼縣文化館接手文物考古工作時,當地文博事業幾乎一片空白,庫房裡只有零星的文物。

趙康民心裡十分清楚,白手起家幹事業的關鍵是要夯實基礎工作,當務之急是要將臨潼文物工作的底數摸清摸准。

陝西臨潼

作為當時縣文化館文物組唯一的工作人員,他每天背著鐵鏟、鐵鎬和畫圖、照相工具,騎著破舊的自行車奔波在田野山嶺「摸家底」。每收到一件文物,他便如兒童「看圖識字」一般,與專業刊物相互對照,直到認識。在資料匱乏的年代,他把《文物》和《考古》刊登的鐘鼎文一字不漏地臨摹了兩大本,並附上專家釋文,成了金文字典。就這樣日復一日,過了入門關。

渴了就掬起山間的清泉暢飲,餓了上老鄉家討碗稀飯充饑,趙康民走遍三十多個鄉鎮,騎壞三輛自行車,寫下五十萬字調查筆記,發現四十多處古迹遺址和古墓。由於他常年風裡來雨里去,原本高挑白凈的關中小伙,經常落得個蓬頭垢面,臉堂黝黑,衣衫襤褸。

GIF

從趙康民步入文博行業後,他就像一頭任勞任怨、埋頭耕耘的關中「秦川牛」,不知疲倦地拓荒在臨潼的文博事業發展中。

3.

終身未出名,

他回到陝西的土地

「他一輩子鑽在文物考古里,把生命交給了考古事業。」臨潼博物館原陳列部主任李美俠這樣子回憶他。

李美俠與趙康民一起共事了20多年,還記得1976年,第一次在庫房裡見到趙康民的情形:一個黑瘦的人蹲在地上,正仔細端詳一地破碎的陶片。

不善言辭,不講究吃穿,平日里不是蹲在地上研究文物,就是埋頭於成堆的資料與書稿前,餓了便咬上幾口夾著青辣椒的饅頭,這是趙康民留給同事們的印象。

孫女出嫁時,趙康民在書房伏案寫作

2018年5月16日,老人因病逝世,趙康民先生的次子趙奇說,父親把一生的精力都奉獻給了文物保護事業,在老人的書房裡,還擺著一本正在修改的書稿。

但是讓趙康民值得一生自豪的,還是那段與兵馬俑相遇的故事。

在他曾長時間任職的陝西臨潼博物館裡,陳列部主任梁方保存了足足十厘米厚的趙康民的手稿,其中他這樣描述自己與秦俑的緣分:「近水樓台先得月。作為一個基層考古工作者,我有幸率先科學地發現、鑒定、修復、命名和試掘秦俑一號坑,揭開了這個龐大的秦王朝地下王國軍陣的秘密,可謂三生有幸……」

即使年近古稀,每天上午他都要步行三四里地來到館裡,以文物專家、顧問的身份,坐在他當年修復的幾尊秦俑面前,向觀眾講述秦兵馬俑發現的過程和秦兵馬俑發掘中的相關問題。

有人曾直言不諱地問他:「館裡給報酬嗎?」「沒有!」他不屑地回答,「能為臨潼的文物旅遊事業做點事,為觀眾做些服務工作,是我無悔的選擇。」

在臨潼博物館,他為遊客簽明信片和書時,都會寫上一個長長的落款:「趙康民,率先鑒定、修復、命名和試掘兵馬俑的人」。

趙康民先生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官網發布《深切緬懷趙康民先生》的悼文里這樣寫道:「能取得如此驕人的業績,與像趙康民先生這樣一批早期拓荒者的辛勤勞作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GIF

如今,他回到關中的土地,和那些古老的陶人、舊事共同棲息。

編輯整理 | 蟲蟲

圖片來源於網路

如需轉載,請後台留言

參考文獻

《「他把生命交給了考古事業」——記秦兵馬俑考古發掘的拓荒者趙康民》新華網

《臨潼文博事業的拓荒者》中國文物報

《發現秦始皇陵兵馬俑的人去世了》 三聯生活周刊

/ 你準備先看哪篇 /

關注中國最贊的匠人手作平台東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家守藝人 的精彩文章:

八百年前的穆斯林,到底對青花瓷做了什麼?
俞海華:讓每一個中國人找到文化的自信和生活的恬靜

TAG:東家守藝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