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義禮智信的五行特徵,和現代社會的儀式感的關係
孔子作為儒道的創始人,孔子一生所建議的就是儒家的系統,而儒家的系統就是 恢復周禮,或者說改良周禮。
為何要窮盡一生去恢復周禮?周禮有什麼用?因為孔子認為,西周初期確立的經世治國制度及相關的人文文化,是最接近他認定的人與社會理想的狀態。
《論語 衛靈公》有個對話:「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這是孔子有關他自己理想社會生活圖景的一個著名且集中的象徵性描述。
這段話都是用符號性象徵性的物,來代表一種設計理念。其中,「周之冕」代表周禮。周禮的特點是它是一種全國推行,以身份認定人的階層、資源分配、權利和責任,以身份貫帶德行的等級制管治方式。
按照《道德經》的論述,禮儀就是一個高度文明社會下滑到很危險的境地,而忠信是一個社會不可救藥境地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道德經》第三十八章,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以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在孔子建立起來的仁義禮智信的系統中,老子認為:上德>下德>上仁>上義>上禮>忠信,而智這個品性,老子是直接拋棄的。
孔子卻把智撿起來,建立了仁義禮智信系統。
五常為五行之德,五行之本性也。木主仁,金主義,火主禮,水主智 ,土主信;是故,木性仁,金性義,火性禮,水性智,土性信,此天地造化之真性,萬物一致之定理也。木行東方,金行西方,火行南方,水行北方,土居中央,以成五行之位也。五行發散,行而不止,循環往複,周而復始,是故,五行有生有死,有起有落,有盛有衰,有成有敗,千變萬化,無休無止。而自天地開闢以來,萬物生生不息以至於今,天地還是天地,萬物還是萬物,大體不變,造化照常,何也?究其源本,必有相反相成之勢,以牽制五行無端之形,以使五行流行有道,萬變不離其宗也。
仁者直,屬木。仁這個品性,在孔孟看來是很重要的品性,木大生而其德在仁,陰陽配而仁成。
義者剛,屬金。義氣是會傷人的,需要付出代價,如金器刀兵相向。金大成而其德在義,陰陰合而義成。
禮者明,屬火。禮貌,儀式,讓人有溫馨的感覺。火大長而其德在禮,陰陽貫而禮成。
智者聰,屬水。智慧如水般清澈,如寒水般冷靜。水大藏而其德在智,陰陽別而智成。
土者厚,屬信。儒家對信這個東西是很重視的,土大化而其德在信,陰陽渾而信成;而老子直接採用契約的形式,一個人到了強調講信用的時候,其實已經沒有什麼信用可談了,不如用契約。
到底是老子高明,還是孔子更懂人性呢?
其實,幾千年來的人來,大家體體面面,本質上,讓這些聖人們是操碎了心的。
西方社會一樣遇見同樣的問題,那麼西方世界怎麼辦呢?
其實,就更簡單,就是現在很多心靈雞湯鼓吹的儀式感。
大家可能覺得挺好,比較是西方國家流行的,所謂的儀式感,和孔子儒家的那一套,還有老子對人性的提醒,其實沒有什麼二樣。
當人們在評頭論腳的時候,其實,就是大家的劣根性彙集在一起,才需要這一套枷鎖和約束。
就像朱熹的女人纏足布條一樣。
不過,大家肯定不會覺得沒有什麼不舒服,因為,形成了品牌效應。
文人們早已經形成一張流水線的美化工程。
哇,這是三寸金蓮啊,美;
哇,這是儀式感啊,不懂嗎?
這是西方上流社會流行的,吃牛排方式,還不懂,就像土鱉一樣。
如果,真的不能感覺到人性卑劣的一面,那麼注重儀式感是很必要的,是一項很好的防痴呆工程。
關注國學文化,關注禮儀文化,關注隱士申子源更多文章!
※《黃帝內經》這一章節,要配合這件珍貴的文物一起,才能夠讀懂
※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是可以統一表達的,聽說過大統一方程嗎?
TAG:隱士申子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