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國家衛健委:2016年我國異地就醫患者196萬例 同比下降2.72%

國家衛健委:2016年我國異地就醫患者196萬例 同比下降2.72%

人民網北京6月8日電(記者 楊迪)8日上午,國家衛健委召開新聞發布會,並發布《2017年國家醫療服務與質量安全報告》,報告對2016年全國788家三級醫院收治的2743萬例出院患者進行分析,發現我國異地就醫患者196萬例,佔比為7.16%,與2015年的7.36%相比略下降,幅度為2.72%。

那麼,什麼是異地就醫?怎樣判斷是否屬於異地就醫行為?如何幫助患者合理有序流動?在當日的發布會上,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醫療質量處副處長馬旭東對此進行了介紹。

"現在對異地就醫的定位就是患者離開常駐地,到另外一個省份住院的行為。"馬旭東解釋,判斷是否屬於異地就醫,可以通過每一位住院患者的病歷來判斷。在患者的病歷上都有一個病案首頁,裡面有基本信息,當我們發現這個人工作單位的地址、工作單位的變化、工作單位的郵編,現住址的變化和他自己的手機號這些信息和這次他看病所在的醫院省份沒有任何關聯的時候,就判斷他這次就醫是異地就醫。也就是說,一個人戶籍在山東,但在北京長期工作生活,如果他在北京看病,就不算異地就醫。

馬旭東稱,通過對2016年全國30幾個省份的2700多萬患者進行分析,發現異地就醫的患者196萬例,其主要的就醫去向集中在上海、北京、江蘇、廣東、四川這五個省份。

談到分析異地就醫情況的初衷,他表示,國內和國際上包括加拿大等國家的研究表明,異地就醫對於醫療成本和非醫療成本是雙增加的一種格局,非醫療成本包括交通、住宿、陪護、護工等等,這也是當前解決看病就醫問題、降低老百姓看病就醫負擔的一個很重要的點。

馬旭東介紹,在國家衛健委最新發布的《國家醫療服務與質量案例報告》中,對患者異地就醫的情況進行了詳細的分析:第一個層面,對異地就醫和流入的情況進行分析,包括患者去了哪個省、來就醫的病人是從哪裡來的等,都做了很精細的分析;第二個層面,這196萬例患者到底出去看什麼病?哪些病在本地解決不了,需要去外地解決;第三個層面,這196萬患者裡面有多少手術患者,出去做了什麼手術。經過分析,在2016年的196萬患者中,主要的就診科室是外科(24.54%)、內科(22.83%)、婦產科(10.09%)、兒科(9.35%)和腫瘤科(8.09%),這5個科室共收治的異地就醫患者佔比達74.90%。同時,與2015年比較,腫瘤科和婦產科收治的異地應醫患者占所有異地患者的比例明顯上升,分別上升了7.59%和4.78%。

「這說明在異地就醫的病人中,對於腫瘤疾病和婦產科疾病的異地就醫需求是逐年增加的。」馬旭東稱,整體異地就醫患者的比例從2015年的7.36%,降到7.16%,這對於幾億患者來講就是幾十萬名的異地就醫者。因此,應該關注這些病種和手術流動比較集中的專科領域,加強這方面的建設。

在說到患者之所以選擇異地就醫的原因時,馬旭東認為,主要應該出於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區域的醫療技術能力和資源的不平衡導致的供給不充分,導致了患者的流動;二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使交通更便捷和患者生活更富裕,存在這些需求增加的問題。當然還有一些便民、惠民的措施,一定程度上可能會加劇患者就醫的趨勢,比如醫保的異地結算,跨省份的實時結算更加便捷等;三是有一部分患者對於就醫需求的觀念不夠特別的理智,還有一些盲目的流動問題。比如非要來北京做一個非常小的手術,這種情況還存在。

馬旭東指出,下一步,國家衛健委一方面將加強區域間的協調發展,加強對於中西部地區、資源相對缺乏地區的支持。另一方面,精準指導各個省在專科建設方面加快發展,比如這個省走出去就醫的腫瘤患者多,下一步在建設的時候就圍繞腫瘤專科開展建設。要精準循證管理。其次是進一步做好遠程會診、遠程影像診斷、遠程影像學的病理檢驗診斷,讓信息多跑路,讓患者少跑路。

科普百分百·助力科普中國,讓科學知識在網上和生活中流行起來。溫馨提示:以上為科普百分百網上閱讀所瀏覽內容,轉載分享只為知識傳播和學習宣傳,本文內容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意見建議,請私信留言,我們會及時處理。歡迎關注,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普百分百 的精彩文章:

每月通報: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查處13起群眾身邊的腐敗和作風問題
科學家:牙膏和肥皂等衛生用品中所含抗菌劑三氯生會引發腸癌或腸炎

TAG:科普百分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