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運河之畔,引漕幫爭搶,千年小鎮特產憑何行銷全國?
原標題:居運河之畔,引漕幫爭搶,千年小鎮特產憑何行銷全國?
「萬艘龍舸綠絲間,載到揚州盡不還。 應是天教開汴水,一千餘里地無山。」唐代詩人皮日休這樣描述大運河。
在陸運興起前,京杭大運河是中國古代王朝南北貿易往來的命脈,也是勾連南北文化交流的命脈。其中,在大運河畔,有一個以酒聞名的酒鎮,可謂是大運河千古繁華的見證者。
一個渡口和古鎮一起,曾收攬多少文人墨客的不得志,也見證了帝王將相的意氣風發,還包容著最底層平民的血淚史,也在民國時期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代!一條大運河,串聯洋河釀酒千年跌宕起伏的往事。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在宿遷洋河鎮東北方向4里處,有一個叫劉老澗的京杭大運河水閘,如今終年船舶來往頻繁,閘口上下遊河道寬闊,古代泊船渡口痕迹隱約可見,岸上村落散居,堤岸上一條鄉道與運河並行而去,即使是白天,路上也鮮有車輛路過,而在4里外的洋河古鎮,依舊繁華,車水馬龍,反襯著古渡口的落寞和寂寥。
白洋河下多沽客
明清文人的後花園
在宿遷劉老澗閘上游不遠處,介於三聖廟之間,是老人口中說的「煙墩上渡口」(考鑒《行水金鑒》),因元時在堤岸上設有河防預警的煙墩(類似烽火台)而得名。明清時期漕運發達,處於駱馬湖湖口不遠處,運河與駱馬湖的落差,船隻至此須拉縴而上,過往客貨船隻到此歇腳,人打尖,船補給,煙墩上渡口就成了京杭大運河的重要碼頭,加之不遠處的白洋河(洋河古稱)酒香千里,由此,渡口常常是「日過桅帆千桿,夜泊舟船十里」。
眾多行商坐賈聚集於此,洋河酒坊林立,各色南北貨物雲集,市面熙熙攘攘空前繁榮,繁榮的商貿業帶來淮揚佳麗,到此掛旗攬客,以致贏得了「小金陵」之稱。
明末時期運河上貿易圖
明清經濟中心南移,江浙一帶,商業貿易活躍,運河也成了牽繫國家的第一經濟命脈。到了明末清初,江南士族政治上受到的冷遇,轉而寄情山水,受其影響,明清士子文人結伴遊風興盛,頗有魏晉遺風。
在看盡了江南煙花繁盛,倦怠秦樓楚館艷麗之後,許多文人開始獨闢蹊徑,循運河而上,邀請一二清客歌姬,暢遊山水,尋找「旨酒嘉肴」,於是千年酒鎮洋河成了第一去處,更有文人稱洋河「菜佣酒保都帶江南煙水氣」。明朝詩人鄒輯《詠白洋河》詩載「白洋河下春水碧,白洋河下多沽客。」可見當時文人往來之盛,其中酒成了江南士子文人精神世界的重要部分。
這也是明清間,洋河以一鎮之小,卻能夠在文人的「金陵蘇杭」之外,奪得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
江山第一春好處
帝王家盛世酒香
同樣是洋河,在迎送江南士族文人的時月里,到清朝時迎來了命運中的一位重要人物——康熙皇帝,雖然這次邂逅是擦肩而過,卻無疑加重了江南士族文人「悠遊洋河」的熱情。洋河所在的淮安府,和揚州府並稱「淮揚」,河運交通發達,商賈雲集,是「南北之沖、負淮帶江而襟海,扼東南財賦之輕重。」而酒肆林立的洋河,文人交遊往來,是江南經濟文化之形盛的「窗口」。
康熙23年,康熙首次開啟南巡之旅。此次南巡主要的目的是安撫江南文人士族,同時也為督建河防。《咸豐清河縣誌》記載,是年十月,康熙自宿遷至桃源,步行10餘里,巡視河防,終因泥濘沒膝,雖不辭其艱,終未能行至煙墩渡。另據《清史稿·靳輔傳》記載,同年十一月,康熙閱視桃源煙墩,過洋河,有居民來往士子數千,跪迎堤壩,康熙體恤年老者,各賜白金。
康熙巡視運河
此次康熙路過洋河後,「瞻聖跡處、品旨酒香」,成了江南士族晉陞的通途,據《清聖主實錄》載「時有江南登科士子,金鑾面聖,猶言煙墩舊事。」到此時洋河酒坊,經歷過清初部分凋敝之後,再次繁榮起來,有的酒坊直接臨運河而建,從此洋河酒旗林立,綿延望去十里不絕。隨後據《清聖祖實錄》載,康熙四十六年康熙第六次南巡,二月十七日到洋河,見民生安樂、商貿來往不絕,御舟泊岸,至二月十九日登舟閱視淮套。
在康熙第六次南巡的50年後,洋河又等來了另一位帝王。據《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載,乾隆二十二年,乾隆第二次南巡,駐蹕宿遷縣,乾隆留行宮,特意點飲洋河酒,並留下「酒味香醇,真佳酒也」的讚譽,御舟過煙墩上渡口。並在宿遷期間留下「江山第一春好處」的御詩《麥》。
乾隆巡視圖
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駐蹕宿遷,這也是洋河最顯赫的時候,隨著帝國兩大帝王的數次臨幸,洋河的數十里綿延酒旗和過往交遊的文人士族,成為帝國北方窺探江南經濟文化之形盛的窗口。
底層漕幫販酒忙
漕幫人群混營生
在煙墩上渡口上游不遠處,有一個三聖廟,隨著運河漕幫和漕運的沒落,如今只有地名被保留了下來。據《桃源縣誌》記載,清朝時期,煙墩渡口三聖廟香火興旺,靠近洋河,南北客商、過往文人士子都會前往遊覽焚香。不過焚香中的還有一群特殊的人群——漕幫。煙墩上渡口,由於連接駱馬湖,一般往上游水流轉急,甚為危險,清朝時常年跑船的漕幫為求安全過閘,往往去三聖廟點燭焚香,祈禱三聖護佑。
明清漕運圖
事實上,把洋河的銷往江浙京津,除了運河上的商人,漕幫同樣功不可沒。《桃源縣誌》記載,清朝乾隆年間,洋河鎮上釀酒業更加繁華,不僅吸引來南北釀酒師,還有9個省在此設立經商會館,一個鎮上設立經商會館,除了靠近運河運輸便利,發達的酒業也是重要因素。是時,運河江南歲輸糧米,其中一部分到此便作釀酒之用。
釀好的洋河酒從不愁銷路,除了客商承銷大單,漕幫同樣也會跑船中攜私,賺取小額利潤。漕幫是是明清年間在運河上以漕運為生,屬於生活艱難的一類人群, 他們生活艱苦,據《漕運通志》記載,許多底層的船民因為微薄的收入,許多人沒有土地,同時微薄的收入不足以養家糊口,進而結社,一起向官商討要薪資,也有人另闢蹊徑,走上「走私」之路。據《清稗類鈔》載,漕運中,許多船工為了混營生,藉助官船之便,船北上時夾帶南貨,南下時夾帶北貨,其中洋河鎮的洋河酒,「漕幫爭相攜之」,從而賺取利潤。
客商販運過程中走的城市路線,牢牢控制著城市中洋河酒的供應,讓洋河酒伴隨運河貫通的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的漕運,酒香貫穿北京、河北、山東、江蘇、安徽、上海、浙江、江西等省份。而漕幫則是如毛細血管一樣,將洋河酒的酒香播種到各大水系的大街小巷,及漕運路上的大小客旅酒店中,在他們混營生過程中,無意把洋河酒「行銷全國」。
漕運沒落酒香盛
民國洋河好時代
在清朝咸豐後期,官方運河漕運漸次被海運取代,進而沒落。據《明清大運河上那些船》資料顯示,官方漕運之所以選擇海運,主要因素是運河航道阻塞,官方無心疏浚,由是不能滿足較大的船隻通行。而此時,較小的民船依然活躍在運河上,勾連著運河畔的商業往來,其中鹽類、酒類、水果、棉花、瓷器、布匹等都在其中。
隨後,洋河酒成為民國時期,白酒中最早和最大的「鐵路運輸」受惠者。查閱《江北運程》和《江蘇通志》記載,民國十八年(1929年),民國政府用「庚子賠款」的退款在煙墩上渡口下游修建了劉老澗閘,從此煙墩上渡口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隨著古洋河成百上千的酒坊叫賣聲中,成為歷史的一部分。然而漕運的沒落並沒有阻擋洋河酒坊的發展,因為在洋河鎮不遠處的徐州,「轟鳴的火輪車為中國商業帶來了新的活力」。
宿遷劉老澗閘一角
據《清、民國鐵路發展史》記載,1908年,貫穿南北的津浦鐵路開工,1912年貫穿東西的隴海線開工,近代的兩條鐵路大動脈-隴海線和津浦線都經過徐州,作為鐵路樞紐,徐州逐漸繁榮起來。徐州成了周邊地區的物資集散地,其中洋河鎮名酒洋河酒,成為近代眾多白酒中最早也是最大的「鐵路運輸」受惠者。
因為當時國內軍閥割據,其他地方的酒沒有辦法運往江浙這樣經濟發達地區。尤其是西南地區,土匪多,糧食都不夠吃,釀的酒更是稀少,更何況是運到南京。另據酒業的歷史資料顯示,民國時期江浙地區獲得的各類獎牌,遙遙領先其他地區,讓這兩處地方成為當之無愧的核心產區,同時產量也遠高於其他地區。民國時期,隨著運河漕運的敗落,鐵路樞紐徐州的崛起,反而為洋河鎮上的酒坊提供了一個難得的發展契機,這個時期可以說是洋河歷史上一個最好時代之一。
華夏熱血染運河
救國圖存的民族氣節
抗日時期,侵華日軍在進佔蘇北期間,遇到了新四軍和游擊隊頑強抵抗,幾年間在運河畔上演了大大小小數百次伏擊戰和遭遇戰。此時,京杭大運河不僅是抗日軍民秘密運送物資的生命線,也無奈的成為日偽軍運送物資的交通線,小小的運河上演著無數榮耀和屈辱的雙面人生,不過幸運的是,熟悉運河水文地貌的軍民,用華夏熱血成功的守護了運河的民族榮耀。
據史料記載,1942年,由於日偽在運河線的活躍,以及大多蘇北區域淪為敵占區,此時曾繁華一時釀酒古鎮洋河也變得岌岌可危,更因為民國時期的特殊地位,招致數次日偽突擊搶掠,在這民族圖存的存亡之際,洋河的酒坊偷偷把剩下的釀酒用糧秘密轉送給革命根據地的抗日軍民,因此還被軍民稱為「氣節酒」。
1943年秋天,抗日名將時任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彭雪楓,在泗南縣(今泗洪縣)大柳巷參加醫務會議,堅定了根據地軍民的抗日決心同時,私下老百姓了解到蘇北的新四軍因為戰事吃緊,日本人封鎖洪澤湖區,新四軍醫藥匱乏,甚至醫用酒精都不夠用。於是蘇北地區的雙溝鎮以及洋河鎮上的一些酒坊,把偷藏的燒酒拿出來想方設法送到地戰地醫院去,從而及時救治傷員。尤其洋河,要突破日偽的部分封鎖,在晚上冒險沿著運河到下游的泗陽淮陰交界的運河三岔口,再轉河道,進入洪澤湖才能把酒送到新四軍的戰地醫院。
轉而到了1945年,抗戰即將勝利時,「氣節酒」也成了慶功酒。是年7月,新四軍的馬振藻帶領部隊向蘇北地區的日寇發起總攻,大獲全勝,進城時鞭炮喧天,老百姓紛紛夾道歡迎,在慶祝勝利大會上,喝的慶功酒就是洋河酒。
如今,數里外的煙墩上渡口,逐漸在運河奔騰水聲中被人們遺忘,而洋河鎮上的洋河酒廠卻演繹除了另一番精彩。建國後,在羅氏糟坊、全泰糟坊、聚泰糟坊等十幾家糟坊基礎上,建立的國營洋河酒廠。
將歷史中點綴在運河上源遠流長的洋河酒,帶到了現代,飄香世界。
※程維與王興,哪有刻骨的仇恨
※張瑞敏哈佛重磅開講!中國人要把這事做成了,全世界都恐懼
TAG:正和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