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真事兒!有孩子吃荔枝死亡!埋雷的水果全都列出來了!

真事兒!有孩子吃荔枝死亡!埋雷的水果全都列出來了!

《空腹吃荔枝10個孩子死亡!醫生的呼籲為所有人敲響警鐘!》一文在朋友圈刷屏。

這個數據來自於2000年10月15日,發表於《廣西醫學》雜誌,題目為《小兒荔枝病71例臨床分析》,作者為廣西欽州第一人民醫院兒科劉瑩。

論文中提到,本組資料為1999年6月中旬至7月,71例患兒均來自荔枝種植區或收購荔枝區

真事兒!有孩子吃荔枝死亡!埋雷的水果全都列出來了!

是真的嗎?吃荔枝真有這風險?

這些都是真事兒!

有記者搜索中國知網發現,文章中所提到的71例荔枝病患兒中10例死亡,竟然是真實存在的!

真事兒!有孩子吃荔枝死亡!埋雷的水果全都列出來了!

文中提到的「7歲小朋友空腹吃了太多荔枝後出現了昏迷」,的確有媒體對此報道過,只不過這是去年發生的事,央視也曾報道。

在網上搜索發現,很多地方都出現過「荔枝病」

真事兒!有孩子吃荔枝死亡!埋雷的水果全都列出來了!

真事兒!有孩子吃荔枝死亡!埋雷的水果全都列出來了!

真事兒!有孩子吃荔枝死亡!埋雷的水果全都列出來了!

「荔枝病」到底是什麼?

「荔枝病」實質上是一種「低血糖症」,可是荔枝含糖量那麼高,為什麼反而會引發低血糖呢?原因有兩個↓↓↓

1果糖高,直接刺激胰島素分泌

荔枝中含有大量的果糖,果糖會直接刺激身體胰島素的分泌,當大量攝入果糖後,確實有可能會導致血糖降低。

2高糖分造成的血糖反應

進食後,食物被分解成葡萄糖進入血液,血糖濃度就會迅速升高,但血糖過高人體也受不了,便會派胰島素來拉低血糖。

但胰島素在往下壓的時候不能及時收住勁兒,就使血糖降得太低,最終引起低血糖癥狀。 年齡較小的兒童由於肝糖原儲備不足,大量進食荔枝以後,又不吃其他食物,就容易發生低血糖①。

所以,為了防止荔枝病,要注意:

1、4歲以內兒童不要直接進食整粒的荔枝。

2、不要給孩子吃沒熟透的荔枝。

3、兒童一次食用不要超過5顆,切忌空腹食用。

4、成人食用荔枝的量應控制在每日300克以內,

5、如果因大量吃荔枝出現低血糖癥狀,可口服葡萄糖水或含糖果汁來糾正,癥狀嚴重的要送往醫院②。

除了荔枝,這些水果也要注意:

1、楊梅:有蟲

鹽水先泡泡

楊梅里確實可能會有小白蟲,它們是果蠅的幼蟲。果蠅跟蒼蠅完全不同,吃果肉,不會攜帶傳染病菌,一般對人體無害。雖然感覺有點噁心,但是並沒有食用風險,

而且,人體胃液的酸度是可以殺死果蠅幼蟲的,就算吃進去,這些幼蟲會也被當成蛋白質消化掉,不會在人體內生存或繁殖。

如果實在覺得不放心,吃之前,可以用鹽水將楊梅浸泡一下。果蠅很怕鹽,用涼開水加鹽浸泡一下,就會趕出來。

2、桃子:吃多會腹脹腹痛

一天別超2個

桃吃多了可能引發消化系統功能紊亂,導致出現腹脹、腹痛等不適癥狀。消化不良者、對桃毛過敏者及老人、兒童也不適合多吃桃,一天別超兩個。吃前可先用鹽搓一下桃皮再用水沖洗,把桃毛都去掉。

3、芒果:易過敏紅腫瘙癢

切成小塊吃,別碰皮膚

芒果中含有的果酸、氨基酸等刺激較多,吃多了會被「芒果皮炎」偷襲,造成口唇、面部紅腫、皮膚瘙癢。

而且,芒果吃多了還容易變成「小黃人」,這是芒果中豐富的β-胡蘿蔔素在作怪。不過,只要停止食用,皮膚就會恢復了。

可以在午飯後、晚飯前,少吃一點,不可過量。

4、榴槤:上火加重痘痘

配著山竹吃

榴槤性熱,吃過多容易導致臉上的痤瘡加劇,而且會口乾舌燥。有時候,還會引起流鼻血。

榴槤避免上火的辦法除了少吃外,還有一個辦法是可以配著山竹吃,這是因為山竹性偏寒涼可以清熱「敗火」。

5、李子:太酸傷脾胃

挑顏色深、有點軟的吃

「桃養人,杏傷人,李子樹下埋死人」,李子果酸含量高,吃多了就會損傷了脾胃,就會引起腹脹等現象,對胃無益反而有害,尤其兒童更不宜多吃。

一般來說,顏色比較深、捏起來有點軟的李子都是熟的,可以吃了。可以加點冰糖一起燉,做成酸甜的湯,有一定的潤喉利嗓作用③。

真事兒!有孩子吃荔枝死亡!埋雷的水果全都列出來了!



參考文獻:

①江南都市報、三甲傳真、成都商報、光明網《空腹吃荔枝10個孩子死亡!醫生的呼籲為所有人敲響警鐘!》

②2018-06-08 健康時報網 《吃荔枝致10名孩子死亡?荔枝別空腹給孩子吃 》

③2017-06-16 健康時報網《細數各種「水果病」》

版權聲明:歡迎分享!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值班主任:楊小明  本期編輯:范洪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康時報社 的精彩文章:

濫用抗生素你將無葯可用!藥盒上有這幾個字的都是抗生素!
降膽固醇食物的一把手,食物中它排第一!

TAG:健康時報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