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如何培養出不被機器人搶飯碗的孩子?

如何培養出不被機器人搶飯碗的孩子?

藝術教育可以培養孩子的創造性思維,這是未來孩子們在就業競爭中需要具備的技能。插圖繪製:Bob Staake fo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作者 Alexandra Samuel




做父母的,總有操不完的心,比如擔心孩子能否考上大學,會不會成為癮君子,會不會被陌生人綁架,等等。但近來讓我發愁的主要是,孩子可能會一直和我們生活在一起,因為機器人奪走了他們的全部潛在工作。




作為一個成年後主要關注兩件事情(研究技術趨勢和養育子女)的人,我十分清楚,人工智慧的不斷進步可能會對我孩子的人生機遇產生影響。麥肯錫(McKinsey)最近的一份報告就預測,今天30%的工作到2030年(我的兩個孩子加入勞動大軍時)都將被自動化取代。




現在的問題是,人工智慧發展的勢頭迅猛,我們無法確定哪些工作多年後會被自動化浪潮所吞沒。當然,你可以大致了解哪類工作或技能最有可能被機器人取代,但作用也只是聊勝於無。




那麼,應該如何培養孩子,使之未來不被機器人淘汰?最好的辦法是幫他們發展一系列特定技能,從而提高他們能做自己想做的工作,且收入不錯的幾率。下面列出了一些父母可以做的事情,無論他們選擇什麼職業道路都適用。




編程原理教育:

沒錯,其實大部分實際編程工作最終都會落到機器人頭上,所以這不是為了以後找工作。學習編程的意義在於,預測自動化發展方向的最佳途徑,就是了解編程擅長解決哪些問題,不擅長解決哪些問題。此外,掌握編程知識有助於未來的工作者在日益高度自動化的領域中求生,或取得卓越成就。例如,身為律師,審查合同的工作可能會減少,但為閱讀合同的機器人確立規則的工作可能會多起來。




即使孩子不去上編程課,你也可以通過一些「工具」教給他們代碼編寫的基本原理和邏輯,比如LightBot這樣的手機遊戲、奇幻工房(Wonder Workshop)的編程機器人玩具Dash,還可以試試我們家的「新寵」——紙牌遊戲Potato Pirates。這些「工具」可能價格不菲,但比起未來30年子女找不到工作、吃住費用全由你掏,這點成本也就不算什麼了。




藝術教育:

我們都知道,藝術教育有益於靈魂熏陶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但現在,要把這種創造力當作一種競爭優勢來培養,這一點至關重要。這是因為相比那些常規、可預測的活動,或需要處理大量信息的工作,需要創造力的工作被自動化的可能性較小。




在孩子的教育中,除運動和課業補習外,增加一些藝術課程(無論繪畫、音樂還是戲劇)。另外,教孩子的老師最好對創造性思維的重視不亞於對知識技能本身的重視。你自己可能也需要發揮創造力,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活動。我家老大喜歡各種藝術課,但我的小兒子只對科技類的活動感興趣。所以我們給他找了一門數字藝術課,這比雕塑和繪畫更適合他。




情商教育:

目前即使是最大膽的預測,也認為情感機器人的問世遙不可期。雖然有些聊天機器人和機器人正在學習識別情感線索,通過模擬情緒態度作出回應,但人工智慧提供的情感聯繫遠達不到許多職業(如教學或護理)所需的水平。在任何領域,沒有什麼比強烈的共情和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更能讓你的孩子在面對機器人時技高一籌。




我從Daniel J. Siegel和Tina Payne Bryson寫的一本名為《全腦兒童》(The Whole-Brain Child)的書里,學到了一些可以促使孩子進行自我反省的溝通策略。當然,你也可以找一些類似「共情之源」(Roots of Empathy)的課程,這些課程通過把嬰幼兒帶到課堂上,來教小學生學習共情。




質疑規則教育:

傳統的學校制度和大量育兒建議都是從聽話和服從規則的角度出發,給兒童定規矩。但實際上,服從規則是機器人最擅長的,這方面即使是最訓練有素的工作人員可能也無法和機器人媲美。所以,應鼓勵孩子質疑規則,獨立思考,因為這才能幫孩子培養機器人無法掌握的那種思維。短期內這會讓育兒難度稍許增加。每當我一心想把小兒子哄睡著時,我就後悔自己信奉的規則質疑教育。但我希望這個做法能在未來幾十年帶來回報。




自學能力的培養:

確保孩子至少自學一門重要技能或課程,如語言、技術或某學科,要學到至少相當於上了一年課的水平。讓孩子知道如何學習,知道學習不僅僅是課堂上的事,也可以課下自發進行,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他們需要不斷充電才能適應日新月異的技術變革。




我的幾個孩子很喜歡跟著TutsPlus.com網站上的教程學數字插畫,通過KhanAcademy.org學數學,在JAM.com上學習製作動畫。




避免打雜,嘗試創業:

許多孩子需要做兼職或暑期打工來付大學學費、寄錢給家裡,或掙點零用錢。但是,如果你堅持想讓孩子從賣咖啡或賣衣服做起,因為你覺得這將有助於他們獲得有用的工作體驗,我勸你還是再想一想。各界普遍預測,基礎服務和零售職位日後將消失。因此,孩子從這些工作中獲得的經驗遠不如創業有用,許多孩子未來都需要以小企業主、顧問或自由職業者的身份,自行創造就業。




幫孩子培養創業精神和相關技能,鼓勵他們創業,哪怕孩子年齡尚小,時間有限。他們可以在網上開店,出售自己的作品或轉賣現成的物品,也可以提供遛狗或嬰兒看護等線下服務。我的一個孩子8歲時在網路平台Etsy上開了家店,作為家長我們當時提供了一些必要的幫助。六年後的今天,他開啟一項新的在線業務(受託進行藝術和插畫創作)時,仍在汲取當年的經驗教訓。




高遠志向的培養:

在忙於讓孩子不被機器人取代的同時,也要花時間讓他們思考機器人時代會帶來怎樣的問題,如何迎接一個可能要與機器人和人工智慧並肩工作的時代。




年幼的孩子可以觀看《機器人總動員》(WALL-E)、《超能陸戰隊》(Big Hero 6)和《機器管家》(Bicentennial Man)等電影,大點的孩子可以看《黑客帝國》(The Matrix)、《她》(Her)和《機器人與弗蘭克》(Robot & Frank)等。看完電影,你可以和孩子聊聊,哪些事情是機器人擅長做的,哪些是我們人類獨有的能力。對於機器人在社會和經濟中所扮演的角色,孩子越能學著進行批判性思考,就越有可能做好塑造未來的準備。




Alexandra Samuel是《華爾街日報》Journal Reports欄目撰稿人,也是加拿大溫哥華的科技研究員和作家。本文僅代表其個人觀點。







你可能還關注:


我們限制孩子「屏幕時間」的做法,可能一直是錯的


德國人培養孩子獨立處事的秘訣:放任他們爭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爾街日報·派 的精彩文章:

特朗普與一名艷星的七年拉鋸戰
蘋果專賣店設計師打造的加州滑雪別墅

TAG:華爾街日報·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