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今日芒種,養生要點

今日芒種,養生要點




        


公曆2018年06月06日丨芒種


「澤草所生,種之芒種。」——《周禮》


「芒」,指的是有芒作物的收穫。


「種」,指的是谷黍類作物的播種


 

芒種是夏季的第3個節氣,適逢每年公曆的6月5日左右,太陽到達黃經75°時。農曆書記載:


 


「斗指巳為芒種,此時可種有芒之谷,過此即失效,故名芒種也」。


 


就是說,芒種節氣最適合播種有芒的穀類作物,如晚谷、黍、稷等。芒也指忙,即從芒種開始要忙著種有芒的農作物,農諺「芒種忙忙種」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

 


「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


 


意思是說,大麥、小麥等有芒作物種子已經成熟,搶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種最忙的季節,故又稱「芒種」。


 



1



  芒種節氣特點  


 


芒種——盛夏的開始


 


芒種時節雨量充沛,氣溫顯著升高。正所謂:芒種火燒天,夏至雨漣漣。長江中下游讓人頭痛的「梅雨季」也會如期而至。


 


芒種三候——螳螂生鵙始鳴 反舌無聲


 


我國古代將芒種分為三候:


 


「一候螳螂生;二候鵙始鳴;三候反舌無聲。」


 


【芒種第一侯:螳螂生】




螳螂於深秋產卵,


到此時,小螳螂感陰破殼而出。


 

【芒種二侯:鵙(jú)始鳴】




鵙是指伯勞鳥,是一種小型猛禽。


喜陰的伯勞鳥開始在枝頭出現,


並且感陰而鳴。




【芒種三候:反舌無聲】




反舌是一種能夠學習其它鳥鳴叫的鳥,


卻因感應到了陰氣的出現而停止了鳴叫。




 




2




  芒種民俗  


 


送花神


 


芒種時節送花神是一種古老的民間祭祀習俗。人們認為,芒種已過,百花開始凋零,花神退位,故民間多在芒種日舉行祭祀花神的儀式,餞送花神歸位,同時表達對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來年再次相會。




是日,人們要設案供物,焚香祭祀,來為花神餞行。


 


曹雪芹在《紅樓夢》第二十七回寫芒種節道:

「那些女孩子們,或用花瓣柳枝編成轎馬的,或用績錦紗羅疊成干旄旌幢的,都用綵線系了。每一顆樹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這些物事。滿園裡綉帶飄飄,花枝招展。」


 


煮梅


 


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將進入多雨的黃梅時節。此時正值梅子黃熟,故稱梅雨。趙師秀《約客》曾寫道: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節,三國時有"青梅煮酒論英雄"的典故。新鮮梅子大多味道酸澀,難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後方可食用,這種加工過程便是煮梅。


 


另外芒種還有皖南安苗,打泥巴仗等其他民俗。


 

 




3




  芒種養生  


 


子午覺


 


芒種的到來,是炎炎夏日的開始,陽氣逐漸浮盛,但陰氣也開始出現。


 


《皇帝內經》講:陽氣盡則卧,陰氣盡則寤,中醫認為,睡眠和醒寤是陰陽盛衰交替的結果,通過睡眠,也有助於調節人體陰陽。


 


因此,古人講究「子午覺」:子時23點到1點,陰氣最盛,陽氣衰弱,此時睡覺,最能養陰;


 


午時,11點到12點,陽氣最盛,陰氣衰弱,午時睡覺,有利於養陽。午休時間不宜過長,以15-30分鐘為佳,多睡反而會導致下午頭腦不清醒。


 

 


疰夏


 


中醫稱長夏屬脾,脾喜燥惡濕,而夏季氣候炎熱,雨水多,濕度大,容易濕困脾陽或暑氣傷陽。


 


從而出現身體困重、神疲乏力、頭暈心慌、食少納呆、噁心嘔吐等症,以老年人和小兒多發,6個月至3歲的嬰幼兒最容易疰夏。


 


因為孩子的中樞神經系統發育還不完善,體溫調節及汗液排泄功能遠不如成人,特別要當心。


 


同時女性發病大大高於男性,年輕女性發病比例也不小。少數女性還會伴有月經不調、白帶增多等癥狀。


 


疰夏的癥狀,到了秋天,不藥而癒,來年夏天,照樣複發。


 




4




  如何預防小兒疰夏  




一、避免生冷食物及淋雨




夏天炎熱,很多人都喜歡清涼,因此,需要注意避免讓小兒接觸冰冷食物,游泳後注意保暖,出汗後不要馬上吹風扇或空調,要先把汗擦乾等。夏天雨水多,要注意避雨,淋濕了要馬上換衣服,注意保暖,可喝點薑湯或洗熱水澡。



 


 

二、平時注重健脾食療




飲食調理可以吃一些芳香健脾化濕之品,宜採用淡補、清補原料,如黃瓜、藕、豆腐、米仁、絲瓜、冬瓜、綠豆、西瓜、甘蔗、梨等。


 


八珍糕健脾



 


清代御醫們評述八珍糕:

「不寒不熱,平和溫補之方,扶養脾胃為主,屢有奇效。」


 


當今的中醫專家分析八珍糕的配方,認為治小兒腸胃薄弱,消化不良,食少腹脹,面黃肌瘦,脾虛便溏等症,有健脾養胃、益氣和中功效。此葯香甜可口,而少葯氣,飢時可以食用,又可療疾,亦可用於成人,亦一妙法。


 


每年夏天都容易「疰夏」的人,可以在濕熱熏蒸的芒種季節適當服用一些藿香正氣水,一日兩次服用,連續服用一周左右,亦能有效預防「疰夏」。


 







5




 

芒種起居——適當出汗,勿貪涼風  


 

 


《問禮俗》云:

「五月俗稱惡月」。


 


在《月令》記載

「仲夏陰陽交,生死之分,君子節嗜欲,勿任聲色」。


 


此月要在家中安守,做個宅人,避免去夜店、醉酒;房事有度、避免過度勞累。


 


古人有

「仲夏之月,萬物以成,天地化生,勿以極熱,勿大汗」

的提示,騎行、慢跑、徒步、踢毽子、打球都是不錯的運動。


 


一次鍛煉時間不必過長,微微出汗即可。


 


我們都知道汗孔會藉由出汗帶走過多的熱量,而身體就會舒爽起來。根據臨床觀察平素汗少的人與平素汗多的人都容易得病。


 


肺主皮毛、胃主肌肉,我們出汗其實是宣通肺胃之氣,交通內外。而且《內經》說「皮毛生腎」,適當的出汗是金生水的過程,腎水就是這樣緩慢滋生的。


 


既然出汗是金生水的過程,那麼適當的出汗是必須的,因而我們在這個時候就不能太貪涼風。




 




6




  芒種飲食  


 


飲食調養方面,歷代養生家都認為夏三月的飲食上以清補為主,健脾、祛暑化濕為原則,可以多吃一些能祛暑益氣、生津止渴的食物。


 


《呂氏春秋?盡數篇》指出:

「凡食無強厚味,無以烈味重酒。」

唐朝的孫思邈提倡人們

「常宜輕清甜淡之物,大小麥曲,粳米為佳」

,又說:

「善養生者常須少食肉,多食飯。」

在強調飲食清補的同時,告誡人們食勿過咸、過甜。


 


1、芒種宜吃苦


 


一般苦味的食物都是具有清熱解暑、泄熱養陰、入心經、脾胃經的作用,在過了芒種之後我們可以適當的吃一些苦味的食物,例苦瓜、蓮子、芥藍、蕎麥、生菜等,對人體大有裨益的,正所謂苦夏食苦夏不苦。


 


2、芒種宜飲酸


 


酸味能斂汗、止瀉、祛濕,一些酸味的水果具有祛暑益氣、生津止渴的作用,如烏梅、山楂、檸檬、葡萄、草莓、番茄、菠蘿、芒果、獼猴桃之類,因其適度進補,還能預防流汗過多而耗氣傷陰。


 


古有

「芒種之日,不獨美人惜花,更有英雄煮」

之說。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正是梅子熟時。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

「梅,血分之果,健胃、斂肺、溫脾、止血涌痰、消腫解毒、生津止渴、治久嗽瀉痢……」


 


日本最古老的醫書《醫心方》上也說

「梅可斷絕三毒」

,對治療食物中毒、中暑和喝冷水導致的腹瀉很有效。


 


可見這「青梅煮酒」,不僅是「論英雄」的助興品,更具保健功能。


 


據說在盛產青梅的南京溧水縣,至今還保留著在芒種節氣里泡青梅酒的習俗。


 


3、芒種宜吃粥




古代醫藥學家李時珍提出,粥是夏季最佳飲食,可將綠豆、蓮子、荷葉、蘆根、扁豆等加入粳米中煮粥,涼後食用可起健脾胃、祛暑熱的功效,此外薏米赤小豆粥清熱健脾,利濕養肝,冬瓜荸薺粥補益胃腸,生津除煩,都是不錯的搭配。


 


4、芒種宜清補


 


「清補」並不意味著單吃素菜、水果之類,也不是追求飲食的絕對清與素。


 


事實上,「清補」重在強調補養,只不過在補養的同時兼具解消暑的功用,比如鴨肉,其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溫不熱,清熱去火,有滋陰養胃、健脾補虛、利濕的作用。


 


再者泥鰍,其高蛋白、低脂肪的優良特性,被稱為「水中人蔘」,可以起到補中益氣、解毒養顏作用。


 




7




  經絡養生  




溫胃三法




芒種是驅寒的最好時機,「溫胃三法」治胃病,常練可止胃痛、驅胃寒、養胃氣。


 


點中脘:

中脘穴在身體正中,肚臍向上4寸處,專治胃寒、胃痛、嘔吐、泄瀉。用食指和中指並在一起點按1分鐘,中脘穴處會有熱熱的感覺。經常點按,可以治胃痛,緩解緊張、焦慮。




開四門:

四門穴是肝經的最後兩個穴位--章門和期門,左右各兩個,都在乳下肋部,用雙手掌跟推揉兩肋至發熱,就可以打通肝膽經。




揉心窩:

心窩是中脘穴以上胸骨以下的位置。雙手交疊,用掌跟在這裡按揉,順時針、逆時針方向各揉36圈以上。既保養了胃氣,又能減輕壓力,使心中暢快。


 


緩解失眠的方法




 




1. 按摩心包經,強心




心包經位於雙側上臂內側中線,見下圖。由上向下按壓,按壓疼痛的地方重點按壓,每日1~2次。




2.按湧泉穴,降心火




湧泉穴位於腳底腎經上,可引心火下行,促進睡眠。








3.三毛穴




三毛穴是人體十二經絡之外的奇穴,位於大腳趾有汗毛的地方,睡不著的時候切一片生薑,隔姜艾灸,過一會兒就會有睡意,效果很不錯。


 



4.按揉極泉穴


 


心悸,是一種自覺心臟跳動的心慌不適感,中醫稱「驚悸」或「怔忡」。夏天是心陽最旺的時候,加上高溫出汗量多,「汗為心之液」,心氣受到擾動後就出現身體不適,心悸就是這段時間工作人群易發的一種情況。


 


極泉穴位於腋窩頂點,屬心經。對於各種情況的心悸均有緩解。三陰交是肝、脾、腎三條經絡之會,看完文章還是不知道自己的心悸是什麼原因的,按三陰交就對了。巨闕穴位於任脈上,是心的募穴。常灸巨闕,可大補元氣。除心火過旺的情況外,對於其他幾種心悸原因均有很好的效果。


 

 




8




  情志養生  


 


「靜心」


 


芒種季節適合調暢情志,可以適當的晚睡早起,避開太陽直射,注意防暑,以順應陽氣的充盛,利於氣血的運行,振奮精神。夏日晝長夜短,中午小憩可助恢復疲勞,有利於健康。芒種過後,勤洗澡、勤換衣,以疏泄「陽熱」。


 


所以一定要在這個煩躁的節氣裡面保持自己的心境平和,最好是可以做到心靜自然涼的效果,這樣您就不會讓自己身體燥熱起來,會覺得身體舒暢的哦。


 

9




 

自己動手做:芒種專養脾胃的八珍糕  


 


八珍糕於1617年,明代御醫陳實功始創,原方由人蔘、茯苓、建蓮、芡實、扁豆、薏米、山植、麥芽、山藥等組成。


 


陳實功一生注意脾胃的保養,壽命達到了80多歲,他在其書《外科正宗》留下八珍糕這個方子,並稱讚它「服至百日,輕身耐老,壯助元陽,培養脾胃,妙難盡述」。




此後,八珍糕沿用百年,成為宮廷食療養生的妙方。


 


乾隆年間,清朝御醫在原來陳氏八珍糕的基礎上增減藥味,調整分量,乾隆自50歲起從未離開過八珍糕,用以養脾去膩,益壽延年。


 


八珍糕的做法是,先把這些葯研成粉末,再把糯米、大米研成粉末,然後和葯末混合。


 


按照我們前面寫的藥量,大米和糯米的重量分別是二百克,然後把這些米粉和葯末放入水中,和成面。


 


可以加一點白糖,然後放在籠屜內蒸,蒸熟了以後切成糕,烘乾,以便於存放。也可以直接把葯末放在水中熬成糊狀,然後喝下去。


 


下面製作視頻,與大家分享八珍糕的配方、製作方法、食用方法等。服務和陪伴愛好食療的朋友們


 


 








102




純手工製作  健脾益胃






團購方案




方案一


純手工製作八珍糕30塊/150


僅限300份


方案二


純八珍粉藥粉300g/102


數量有限


八珍糕下單後生產,無任何添加,順豐快遞,大部分地區包郵,製作方法跟視頻一致


錯過不約


八珍粉是純藥粉,不含任何米粉,低溫烘焙,可以直接沖服




長按識別二維碼,進入購買頁面




健脾益胃八珍糕


為什麼選購葫蘆中醫定製八珍糕




一款好的八珍糕想要好除了原材料地道,蒸糕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大家可以發現當中有不少材料都是難熟的,像薏米,茯苓,都是非常難熟的。




想要八珍吃得好,發揮最大的作用,蒸糕就是非常重要的工序。


 


市面上的八珍糕大多是八珍粉烘焙乾燥硬化成塊,雖便於儲存,但過於乾燥不利於消化、易耗損脾胃津液,補脾效果不佳。


 


我們純手工定製這款八珍糕,兼顧「脾濕胃燥」特性,精選有機大米粉和八珍粉按5:1比例精製而成,採用和面發酵蒸制。


 


發酵工藝使八珍糕更易於脾胃運化吸收,既能發揮健脾療效,又無滋膩礙脾之虞。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本文來源

中醫思維+編輯整理,轉載請聯繫授權。



更多課程信息,敬請關注葫蘆學苑



點擊「

閱讀原文

」立即團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思維十 的精彩文章:

脈診妊娠辨男女,是可以掌握的技術
祛病強身、延年益壽峨眉十二庄初級面授班

TAG:中醫思維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