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華瑰寶—汝瓷的千年發展史

中華瑰寶—汝瓷的千年發展史

青澹窯汝瓷

心情|閱讀|茶禪|課堂|人生

汝窯,五大名窯之一,因產於汝州而得名,窯址在今河南省寶豐縣大營鎮清涼寺村,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之首,在中國陶瓷史上素有「汝窯為魁」之稱。汝窯中華傳統制瓷著名工藝之一,中國北宋時期主要代表瓷器。

(註:景德鎮窯青白釉雙魚碗,故宮博物館藏)

汝瓷造型古樸大方,以名貴瑪瑙為釉,色澤獨特,有「瑪瑙為釉古相傳」的讚譽。隨光變幻,觀其釉色,猶如「雨過天晴雲破處」,「千峰碧波翠色來」之美妙,土質細潤,坯體如侗體其釉厚而聲如磬,明亮而不刺目。器表呈蟬翼紋細小開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點,被世人稱為「似玉、非玉、而勝玉」。宋、元、明、清以來,宮廷汝瓷用器,內庫所藏,視若珍寶、與商彝周鼎比貴。


汝窯從盛唐時期,汝州所轄臨汝、寶豐、魯山等地有著豐富的陶土和茂密的樹林,從蟒川坡上的嚴和店到東南的羅圈、桃溝、清涼寺直到魯山段店,方圓百里之遙,大量的方解石、鉀鈉長石、長石砂岩、葉臘石、瑩石、硬質高嶺土,軟質高嶺土、石英等主要原料分布地域較廣,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為這裡的陶瓷生產提供了便利條件。

勤勞智慧的汝州人民在用泥巴製作陶器生活器皿時,由於火候過高燒造出了不同於以往的陶器產品,表面光滑細膩,色彩迷人,為世上少見。激發了汝州制陶藝人們的聰慧技能,在不斷的摸索和改進中,使這一發現愈來愈成熟。

(註:三彩花瓣式三足盤)

物產豐富的汝州本是商賈集聚之地,文化積澱由來已久,貞觀盛世使汝州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繁榮。汝州陶器的發展促進了陶瓷業的興盛,從汝州瓷業的興盛說明汝州早在遠古時代,造瓷工藝已較先進。


汝瓷在我國宋代已位居汝、鈞、官、哥、定五大名窯之首,產於河南臨汝,隋煬帝大業初年(即公元605 年),置臨汝為汝州,「汝瓷」因此而得名。汝瓷始燒於唐朝中期,盛名於北宋,在我國陶瓷史上佔有顯著的地位,北宋後期宋金戰亂不息,興盛前後不過二十餘年,所以彌足珍貴。

(註:汝窯盤-宋代)

汝瓷傳世品稀少,全世界現僅存67件半,分別存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宮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館(8件)、英國達維德爵士基金會(7件),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館、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館、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和聖路易等知名博物館和私人典藏約10餘件。

汝州四方燒造青瓷器的古窯遺址很多,形成「汝河兩岸百里景觀,處處爐火連天」的繁榮景象。南北兩大瓷區;北區從北汝河北岸汝州市區張公巷、文廟,大峪鄉的東溝、陳家莊至黃窯到臨汝鎮的坡池;二是以北汝河南岸的嚴和店起沿東南方向延伸至羅圈、桃木溝和清涼寺、梁窪,直至段店,方圓300多平方公里、上千座窯爐。鼎盛時窯爐達到了300多處,影響擴及到內鄉、宜陽、新安及黃河以北等地,是汝窯生產歷史上的昌盛時期。

(註:汝窯天青釉碗-宋代)

汝州東北方燒造的是稍有花紋裝飾的青瓷,釉色極潤澤而帶蔥綠是早期的產品;南方燒造的,多有印花或刻花的裝飾,隱隱浮現在透明的艾綠釉之下,但製作時代可能晚到南宋;市區出土的大多是汝窯新窯器,多為天青色汝官瓷。汝瓷還生產有天目瓷、白瓷、花瓷及茶色釉瓷等。

汝窯胎質細潤,多數象點燃過的香灰色。透過釉底處微微帶些粉色,不同於同時期的其他青瓷,風格獨特,呈現一種淡淡的天青色,有的稍深,有的稍淡,但離不開天青這個基本色調。汝瓷釉汁瑩潤,多豆青、粉青、月白、蔥綠等。通體有細片,底有芝麻細小支釘被支燒的痕迹。現存故宮博物院的"汝窯弦紋尊(奩)",是古陶瓷中罕見的珍品。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宋室南遷,由於長期兵災戰禍,汝窯被毀,技藝失傳。雖然元、明、清歷代中國民間窯場仍然不斷燒制,但因種種原因,均未成功。民國27年到30年(1938-1941年),資本家李紹初曾在汝州蟒川嚴和店汝窯舊址建窯試仿汝瓷,亦未成功。

原中國古陶瓷研究會會長馮先銘說:「汝窯釉色最難仿,比定、鈞、耀等窯難度大的多,不易仿製,因此傳世製品根本無亂真之作。」

正如清道光年間,督學孫灝詩云:「青瓷上選無雕飾,不是元家始博殖。名王作貢紹興年,瓶盞爐球動顏色。官哥配汝非汝儔,聲價當時壓定州。皿蟲為盅物之蠹,人巧久絕天難留。金盤玉碗世稱寶,翻從泥土求精好。窯空煙冷其奈何,野煤春生古原草。」詩人對汝瓷作了高度評價,但也表達了他對汝瓷失傳的感慨之情。

清代再仿

盡顯宋徽宗審美意趣的汝窯如曇花一現,很快在歷史中消失,但它的美卻長留世人心中。後世人心有不甘,仿製層出不窮,其中以清代帝王為最。

雍正皇帝對汝窯的喜愛,見諸各種史書。據清宮《造辦處活計清檔》記載:雍正七年,他對宮中汝窯器進行了一次清查,共有汝窯器31件。這僅是雍正自認為的汝窯瓷器,其中很難說沒有他人魚目混珠的作品。


說到造假,乾隆帝雖是大收藏家,但從不排斥仿製前朝舊物,他的得力手下、一代清瓷名家唐英,就是仿製宋代名窯起家的。文人唐英通曉詩畫,卻不懂燒陶,成為景德鎮督陶官後,他「與工匠共食息三年」,才把各類仿瓷做得「與真無二」。

乾隆十年(1745),皇帝下令「二月初七,傳旨仿製汝窯貓食盆」,所謂「貓食盆」實際是「汝窯天青釉無紋橢圓水仙盆」,他可能是想到了以舊盆為誘餌賣小貓的「貓食盆」典故,所以這樣稱呼。三年後他又下令為「貓食盆」做了紫檀木座,這件汝窯水仙盆,現藏於台北故宮。


新中國成立後,周恩來在1953年6月指示:「發掘祖國文化遺產、恢復汝窯生產」。於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期,河南汝州出現了遍地開花燒造汝窯的局面,相繼生產出豆綠釉和天藍釉瓷器。

(註:天藍釉瓷器)

北宋五大名窯之魁的汝窯遺址在1987年被發現,地處寶豐縣西大營鎮涼寺村南河旁,面積約25萬平方米,內涵豐富,窯具、瓷片堆積如丘,出土20多件宮廷御用汝瓷,有鵝頸瓶、折肩壺、細頸小口瓶、碗、盤、洗、盂、茶盤托、器蓋等。這一考古新發現,解決了中國陶瓷史上一大懸案。

恬淡高雅的汝瓷從來都是收藏界上的貴客。「雨過天青雲破處,者般顏色做將來」,一句看似隨意的詩句,包涵了多少清靜處世的包涵了多少清靜處世的修為啊。

心情|閱讀|茶禪|課堂|人生

請留下你指尖的溫度

讓青澹擁抱你

這裡是一個有溫度的公眾號

點擊原文,有驚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澹窯汝瓷 的精彩文章:

TAG:青澹窯汝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