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蛻變 會啟動新一輪轉型
作者:茉莉
來源:
3月30日,美的集團(000333)發布的2017年財報顯示:其全年實現營業總收入2419.19億元,同比增長51.35%;凈利潤186.11億元,同比增長17.33%;歸母凈利潤172.84億元,同比增長17.70%。
這些數字,放在5年前至少要減一半。
短短几年,這個中國家電三巨頭(海爾、美的、格力)之一的家電企業發揮了超常增長,體量和結構上也發生了質的變化。如今旗下不僅有各類家電產品,並且在2016年,美的宣布完成對德國機器人公司庫卡的收購之後,機器人及自動化系統被納入美的商業版圖中,令人矚目。
方洪波,在美的這場蛻變中起了決定性作用。
2012年8月,美的原掌門人何享健退居幕後,非何氏家族的方洪波正式出任美的董事長。在中國民營企業群體中,這樣的交班模式並不多見。相傳,方洪波「接班」曾經在何氏家族中「醞釀」10年之久。
「英雄」果然不負眾望。職業經理人出身的方洪波在此後5年中,低調探路,讓美的有了全新的突破:
1、 兩次進入世界500強的梯隊;
2、 2017年營收與家電老大海爾並駕齊驅;
3、 2017年以2700億元市值穩居中國家電行業第一。
1、斷臂求生
方洪波上任的2012年,正是美的面臨的艱難時刻。
彼時,家電行業進入微利時代,同行或陷入增長瓶頸,或出現大幅虧損,大家十分焦慮。2011年年中,美的也嗅到了一絲兇險。
方洪波預判:「過去中國家電行業普遍過分依賴規模增長的模式受到嚴重挑戰,必須尋找新的商業模式來適應新的市場環境。」
早在10多年前,美的通過展開對華凌、小天鵝等企業的一系列收購,來不斷擴大生產規模、投資建廠,保持著低成本發展的增長模式,在2010年進入千億級營收行列。
但這樣的粗放增長,已經走到了懸崖邊緣。放在美的身上,看似「跑得快」,質量效益卻不好,問題突出。
2012年8月掌管美的之後,方洪波啟動了思考許久的變革:從做加法變為做減法,從「規模驅動」變為「效率驅動」。
在美的內部,變革開始「一刀切」。
在產品結構上,半年時間裡,美的原有產品被砍掉了7000個,非家電業務板塊全部被關閉,只聚焦白電業務。與此同時,大規模精簡和調整產品品類,堅決放棄無利潤的低端產品。
在投資布局上,方洪波叫停了傳統的、粗放式的投資建廠,關閉了10多個工業園區和製造基地,賣掉了7000畝廠房用地及工廠設備,轉而進行以產品研發、技術創新為主導的全新布局。
為了追求效益增長,方洪波還著手對營銷渠道的整合,把從前過於臃腫的代理商隊伍砍掉一大半,首次要求將利潤率作為重要的考核指標。
既然是做減法,人員也應相應縮減。2011年,美的員工人數近20萬人,管理人員多達2.5萬。一場「裁員行動」讓美的在一年之內,員工減少了7萬,管理人員縮減了1萬。
這些強力舉措的推行,如刀刀見血,短期內引發了劇烈陣痛,但在方洪波心中,是必須而為之。「三五年以後,定會有成效。」
「必須要轉型,必須要有壯士斷臂的決斷,才會有出路。」方洪波說。
方洪波作為美的這艘大船的舵手,果斷堅決地改變航向,終有了美的今天的重生。他後來說:「今天回頭去看,我認為我們當初應該更加堅決和徹底。」
此言意猶未盡。
半年的「折騰」過後,方洪波的鐵腕變革讓美的付出了業績下滑的代價。2012年的財報顯示:美的集團營收1026.51億元,同比下降近27%;凈利潤34.77億元,同比下降6.25%。尤其是營收驟降,比2011年的1400億減少了300億——這是美的在經歷了十幾年持續高增長之後,首度出現的大幅下滑。對此,很多人表示不理解,公司內部也開始有質疑聲。
在方洪波多次召開的高層會議上,他一個勁兒向管理層解釋:要忍得住外部的非議,忍得住收入的下降,忍得住政府和員工的不理解……
而身居幕後的何享健給予了他堅定的支持:「做你想做的」。對於東家的信任,方洪波說:「這麼多年,他不用說話,我從眼神、表情都能讀出很多東西來。」
只要艱難的時刻挺過去,就會迎來燦爛的曙光。
2、自我否定
一年後,美的交出了階段性變革的成績單:
2013年全年營業收入超過1209.75億元,同比增長17.91%;實現歸屬於母公司凈利潤73億元,同比增長38%;每股收益4.33元,同比增長32.82%。
業績大反轉,歸因於一個全新的戰略藍圖所推動的效益增長。
在2013年,方洪波為美的確立了「產品領先、效率驅動、全球經營」的三大戰略主軸,並強勢推行,不容質疑。
這是一個堪稱智慧的決策。站在行業視角,方洪波認為:從事製造業的公司通過大規模、低成本的戰略完成積累後,必須依靠技術的投入來帶動產品實現領先和差異化,以此構建未來的競爭優勢。除此以外,無二選擇。
為此,美的在此後的幾年中,每年有60億-80億元的固定資產投入,全部投在技術和產品研發上。實力不足,就通過大量聘請國內外的科學家和工程師,購買先進的設備和軟體平台,來增強美的在創新領域的能力。
電飯煲的「升級」就是典型的例子。為了對標日本電飯煲,美的每年花110萬買大米,兩年內煮掉2噸大米,不斷地進行烹飪測試,才做出了契合用戶需求場景的智能電飯煲。
早在2014年,美的就提出了智能化的發展路徑——「雙智戰略」,即智能製造和智慧家居並行,向智能家電方向升級。2014-2016年,美的連續在家電智能化的研發投入達40億元。
特別是2016年3月,美的宣布以33億元正式完成對日本東芝白電業務80%股份的收購,更加印證了美的決心:藉助東芝的技術和優質資產,向「精品」升級,並加快家電智能化的步伐。
只有品質提升了,才意味著產品在市場上具備更高的溢價能力。
美的實現凈利潤增長的主要原因,就是產品平均售價的提高,「每年提高2-3個百分點」。美的副總裁王金亮說,這正是「通過砍掉低端產品,壓縮低效產能,向中高端升級等舉措,換來利潤增加兩倍以上」的結果。
(營業收入:億元)
從以規模為中心變為以產品為中心,從注重銷量變為注重利潤,這一轉型決策,考驗的不僅僅是領導人的戰略決策。
方洪波說,美的能夠走到今天的根本原因,「就是敢於自我否定,不斷對過去成功的模式、經驗進行顛覆,找到新的路徑。」
3、跟上時代
2014年的一天,方洪波帶領美的高管團隊去了一趟小米公司,和雷軍談合作。相傳雙方合作框架的敲定本來準備了一下午,但最後和雷軍只談了半個小時,就敲定了。
美的為什麼找小米合作?
方洪波認為,傳統企業如果落寞,並非因為它是傳統企業,而是因為他們依然固守著傳統的思維和方法,去應對一個新的時代。「美的絕不能被時代所拋棄。」
在這個破壞、重構與巨變的時代,他說妥協就是無能,觀望就是懦弱,等待只能失去,固守一定會被淘汰。
「時代需要我們登上舞台,跟上時代,顛覆自己,開放自己,勇於創新。」
顯然,方洪波希望藉助與小米的合作,為美的帶來新的思維和方法,推動美的實現更徹底的轉型。
向小米取經,對於傳統家電企業而言,不光是學習互聯網思維。
用互聯網的方式推動企業整體轉型才是根本。
方洪波說,傳統企業沒有困境。未來中國製造依然大有可為,不只於「互聯網+」,還在於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和提高勞動生產率等方向。
當GE、東芝、松下這些曾經的家電巨頭紛紛向高端製造、智能裝備領域轉型之際,方洪波也看到了其中的機會。但是打鐵還要自身硬,如果自身不夠「硬」,怎麼辦?又如何升級?
美的「買買買」行動也開始疾步跨越。2016年5月,美的對德國機器人巨頭庫卡發起要約,有意將庫卡收入囊中。庫卡是德國工業4.0實踐的領軍者,美的自然是看中了對方的優質資產和技術實力,但完成這樣的強勢收購併不容易。
吸取中國公司對外收購失敗的教訓,美的這一次放下身段,開放心態,開出「誘人的價格」以及「不干預」的策略——即在今後7年內保持庫卡獨立發展,並在此期間不會退市或者重組該公司。最終贏得了這場收購。
無疑,方洪波寄於藉助庫卡的力量,讓美的未來成為一家基於工業自動化平台和服務的科技型公司。而不再是家電企業了。
美的有意撕掉「家電」的標籤,而讓自己變身為全球化的科技公司。至今,還沒有哪一家中國企業能夠這樣宣示自己的雄心。但是,方洪波有實現這一目標的巨大決心。
要做全球化公司,是要有能力在全世界配置資產,並在資本的推動下做經營與整合的,如此才能真正展開全球化的布局。
收購庫卡,不失為一條向工業自動化以及智能製造轉型的捷徑,且大大減少了學習成本和時間成本。這仍然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收購需要消化,短期內也並不能給企業帶來多大的增值空間,不過這樣的魄力,不得不讓人為之點贊。
方洪波本人極其低調,但其為人稱道的,就是擁有超越職業經理人的全球化視野。「我們要了解這個世界是什麼樣的。」
這一開放視野,為美的打開了一條通往新的高速公路的戰略布局。道阻且長,但只要邁出去一大步,就是轉型的一小步。
美的在發布2017年財報的同時,還有一封《致股東》的信。這封信顯示,2018年美的還會啟動新一輪轉型,並提出四個「進一步」:
1、進一步聚焦企業內生式增長;
2、進一步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
3、進一步推動機器人和自動化領域的整合與業務拓展;
4、進一步推動全球經營與併購項目的整合協同。
相比于海爾的「激進」式變革——變身創客平台,「人人都當CEO「的創新引領,美的的轉型之路則是低調潛行,我干我的。不同的企業領軍人,帶出了不同路徑的企業變革,誰會成為最後的贏家,定論並不重要。
一切變革,還在路上。重要的是敢於做行業的變革者,完成自身的華麗蛻變,本身就值得尊敬!
※巴菲特、索羅斯等華爾街大佬第一季度買了這些股
※沃爾瑪將為美國門店員工支付大學學費
TAG:同花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