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浙圖有群「書醫」,公益修書護古籍

浙圖有群「書醫」,公益修書護古籍

在藏書人眼中,修書人,無疑與行醫濟世的醫生一樣,他們重新賦予了一本書流傳的價值。

「古籍就是歷史,沒了就可惜了。」 5月31日的浙江圖書館大廳里,杭州收藏愛好者張雄小心地把一大袋泛黃、殘缺的古書,交到館裡古籍修復中心的修復師手上。一共8冊,清代、民國的居多。他說,這是家裡上萬冊從四面八方收購來的古籍中最破的。

修復古籍,是個不簡單的活。行內人都知道,大多數情況下,修書費用要遠遠高於收藏者買書的費用,人工成本相當高。

這是浙江圖書館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團隊的5位「書醫」們,專門從「公共圖書館服務宣傳周」里拿出的一天,免費為私人家藏古籍提供簡單整理維護服務。一個早上,已經有近50冊破損程度不同的古籍送來「維修」。

「你看,破得那麼嚴重,動一下就會『掉渣』,我都不敢用力碰。」在館裡從事古籍修復工作30餘年的閆靜書,輕指張雄遞來的一冊醫藥相關的書籍可惜道。因為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她只能給書簡單做一個封面稍加保護。圖書館裡有超過80萬冊古籍,其中三分之一等待著圖書館裡僅有7位古籍修復師修復。

古代典籍,迭經歷史上的兵蠹水火之厄,迄今遺存者,可用吉光片羽、百不存一來形容。一份數據顯示,目前全國有古籍5000萬冊,其中30%古籍需要搶救性修復。

90後送修古籍

除了收藏,我更想看

這次送來的都是些什麼古籍?送書來的又是些什麼人?在公益活動現場,出現不少年輕的90後面孔。

剛剛完成本科畢業答辯的程同學,冒雨趕來,她從書包里小心翼翼拿出一個快遞大信封,打開,裡面還套著一個密封袋,再打開,露出一個報紙包。一層層剝開後,露出了古籍焦黃色的紙張。這本書的封面邊緣,已經呈現出不規則的鋸齒狀,而且搖搖欲墜,快要脫落——昨天現場的大部分古籍,呈現的都是這樣的狀態。

程同學說,這兩冊《佩文詩韻》是外公留給她的遺物,是她特意讓母親從南京把書寄過來的。

「我們家除了我,都是學理工科的。聽說我要讀歷史系的時候,外公全力支持了我。在他過世前,他把藏書都分給了我們這些晚輩。因為我是家裡唯一學文科的,所以他讓我先挑。所以,這兩冊書里,有外公對我的肯定和鼓勵,已經遠遠大於它本身的價值。我想,修好後,我會經常去翻翻它的。」

剛剛來到浙大讀博士的張同學,他帶來的是一套清末和刻本(日本早期翻刻的漢籍)的《孔子家語》。

這套書中,好幾本的裝幀線已經完全斷裂,根本沒有辦法正常翻閱了。這在普通人看來束手無策的問題,交到修書人的手裡,卻是手到即成的事情。勾出斷線,丈量尺寸,從線軸上取線,然後重新穿線。

這幾個步驟,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看得張同學從一臉凝重到一臉輕鬆,最後笑成眯眯眼,「哈,又可以翻它了。」

張同學這套書大約以1000多元的價格購於某舊書網,而買來的主要用途,是用來做學術課題研究的。發現這本年紀比他曾祖父還大的書,可能經不起自己那麼多次的翻閱後,他心裡很著急,到處打聽哪裡有古籍修復。

經修復師之手後,破損古籍的三個不同狀態

現在我們看到的許多文物,曾經都是作為器物在使用的,而如今都只能作為陳列品展示在博物館裡,或者個人收藏架上。古籍則有別於這些陳列文物。因為古籍的信息是從內容體現出來的。千百年前人們在翻閱它,如今我們也依然翻閱著。類似閻靜書這樣的修書人,在搶救的不僅僅是古籍本身,更是古籍中的文獻。

古籍不可再生。現在大家都在關注非遺,其實一本古籍里就包含著多項的非遺,它的紙張製造技藝,它的雕版印刷技藝,這些正是非遺原本呈現在我們生活中的樣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弘化社 的精彩文章:

事理並進,頓漸齊驅
他帶著70歲患癌父親去「最後的旅行」,歸來竟是重生

TAG:弘化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