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上消失的民族——烏蠻與南詔國

歷史上消失的民族——烏蠻與南詔國

一、烏蠻

「烏蠻」,是古代中國西南諸族的泛稱。隋唐時期,華夏民族將中國西南一帶社會發展水平低於中原的群體泛稱為「烏蠻」、社會發展水平與中原相近的群體泛稱為「白蠻」, 「烏蠻」與「白蠻」不是專指哪個民族,只是特定時代對特定人群的一種泛稱。

1、「六詔」

公元7世紀時期, 洱海周邊有6個勢力較大的邦國,洱海北岸為「邆賧」,「邆賧」以北的洱源盆地南部是「浪穹」,洱源盆地北部是「施浪」,洱海東岸、賓川盆地、喬甸盆地一帶為「越析」,洱海西岸、西洱河、漾濞江一帶為「蒙嶲」,巍山盆地、彌渡盆地一帶為「蒙舍」;洱海北面的「邆賧」、「浪穹」、「施浪」為河蠻人邦國,合稱「三浪」,洱海西面及南面的「蒙嶲」、「蒙舍」是哀牢人邦國,洱海東面的「越析」是磨些人邦國;靠近唐朝的「邆賧」、「浪穹」、「施浪」、「越析」等國河蠻人、磨些人被唐朝稱作「白蠻」,離唐朝較遠的「蒙嶲」、「蒙舍」等國哀牢人被唐朝稱作「烏蠻」。」

2、相關古族

烏蠻時期,今東川及巧家縣地的土著居民主體是爨族和由爨族分支出來的乾羅羅族、魯機族、孟族、披沙族、披族、招福族等族群。

二、南詔國

南詔國(738年-902年),八世紀崛起於雲貴高原的古代王國,由蒙舍部落首領皮羅閣於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建立。天復二年(902年)漢人權臣鄭買嗣滅亡南詔,自立為王,建立「大長和」國。

(1)淵源

哀牢王族中的舍龍(意為「大老虎」)一族,為避難遷居至邪龍(原哀牢國領土、今雲南巍山)。邪龍本是哀牢國領土,被漢朝強行設置為邪龍縣,劃歸益州郡管轄,漢朝勢力退出後被豪酋佔據。舍龍一族的到來,很快得到哀牢人的支持,勢力不斷擴充壯大,逐漸形成以舍龍一族為中心的部落聯盟,這個部落聯盟開始被稱作「蒙舍龍」或「蒙舍」。豪酋張樂進求為拉攏舍龍一族,將女兒嫁予舍龍之子細奴邏。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舍龍之子細奴邏繼承蒙舍詔(王)。此時,洱海周邊也出現了幾個比較大的詔(王),洱海北面是河蠻人的浪穹詔(今洱源)、邆賧詔(今洱源鄧川)、施浪詔(今洱源三營),洱海東面是磨些人的越析詔(今賓川),洱海西面是哀牢人的蒙嶲詔(今漾濞),洱海南面就是蒙舍詔(今巍山),這些詔被漢史合成為「六詔」。因蒙舍詔位於這些「詔」的南面,也被漢史稱作「南詔」。

(2)興起

永徽四年(653年),為獲得唐帝國的支持,細奴邏派子邏盛炎出使唐帝國,唐高宗封細奴邏為巍州刺史。其他五詔與河蠻部落,受吐蕃威脅,常棄唐歸附吐蕃。南詔始終附唐,因而得到唐的支持。開元元年(713年),唐玄宗封南詔皮邏閣為台登郡王。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皮邏閣戰勝河蠻,取太和城。次年,唐玄宗賜皮邏閣名為蒙歸義,進爵為雲南王。封王制書里說封王的原因是洱河諸部潛通犬戎(吐蕃),蒙歸義率兵征討有功。開元二十六年(738年),皮邏閣謀乘勝兼并五詔,張建成建議厚賂劍南節度使王昱,請求合六詔為一。王顯向朝廷代請,得唐玄宗允許。

(3)壯大

南詔國依附唐朝,統一了六詔。天寶四年(745年),劍南節度使章仇(姓)兼瓊遣使至雲南,與皮邏閣言語不相得,皮邏閣很不滿意。天寶九載(750年),閣邏鳳路過雲南(即姚州),雲南太守張虔陀侮辱同行的婦女,勒索賄賂,閣邏鳳不應,張虔陀派人去辱罵,並向朝廷誣告閣邏鳳。閣邏鳳憤怒,起兵攻破雲南,殺張虔陀,並取羈縻州。

天寶十年(751年),鮮於仲通率兵八萬出戎、巂州,往擊南詔,閣邏鳳遣使謝罪請和,請還其所虜掠,表示願意歸附於唐朝,若不允許則「歸命吐蕃,雲南之地,非唐所有也」。鮮於仲通不許,進軍至西洱河,兵臨南詔首都大和城,被南詔擊敗,唐兵死六萬人。南詔方面亦損失慘重,雲南自曲、靖二州以下東爨居地被唐兵破壞。天寶十一年(752年),吐蕃冊封閣邏鳳為「贊普鍾(意為贊普之弟)。

天寶十三年(754年),劍南留後李宓率兵七萬擊南詔,進至南詔首都太和城,全軍覆沒。這是唐最後一次出兵。第二年,安祿山反叛,唐無力再進攻,可是南詔還有意歸唐。閣邏鳳在太和城中立一大碑(南詔德化碑),表示叛唐出於不得已,對臣屬說,後世可能又歸唐,當指碑給唐使者看,明白我的本心。閣邏鳳知道依附吐蕃害多利少,兩國關係是不能持久的。

大曆十四年(779年),唐朝李晟等大破南詔、吐蕃聯軍,使其損失慘重。唐德宗派遣大將李晟、曲環率北方兵數千,聯合當地唐兵,大破吐蕃南詔軍,追擊南詔軍過大渡河。吐蕃南詔軍數次失敗,損失超過十萬人。

(4)中興

大曆十四年(779年),南詔與吐蕃戰敗後,吐蕃悔怒,南詔恐懼,雙方關係開始發生變化,吐蕃改封南詔國王為日東王,取消「兄弟之國」的地位,改為君臣關係。吐蕃在南詔徵收重稅,險要處設立營堡,還要南詔每年出兵助防。異牟尋感到依附吐蕃的害處。天寶戰爭後不到半個世紀,南詔還是「棄蕃歸唐」了。

貞元十年(794年),南詔在洱海邊的點蒼山神祠與唐朝使臣舉行盟誓,南詔之主異牟尋面對天、地、水三大自然神與五嶽四瀆之靈,率文武大臣發誓:「請全部落歸附漢朝(即唐朝)」,南詔管轄的各部落首領也表示:願歸清化,誓為漢臣,永無離貳。唐廷冊封異牟尋為「南詔王」,賜「南詔印」;以南詔統領的疆域設置「雲南安撫使司」,政區長官為「雲南安撫使」,由劍南西川節度使兼任,南詔由雲南安撫使節制。

南詔之主異牟尋遣其弟湊羅棟、清平官尹仇寬等二十七人獻地圖、方物於唐朝。唐朝冊封異牟尋為南詔王。以祠部郎中袁滋持節領使,成都少尹龐頎副之,崔佐時為判官;俱文珍為宣慰使,劉幽岩為判官。賜異牟尋黃金印,印文為「貞元冊南詔印」。使者到達南詔,異牟尋離開座位,跪著接受冊印,稽首再拜;又接受所賜服備物,說:「開元、天寶中,曾祖及祖皆蒙冊襲王,自此五十年。貞元皇帝洗痕錄功,復賜爵命,子子孫孫永為唐臣。」

(5)衰落

太和三年(829年),劍南節度使杜元穎不曉軍事,武備廢弛,且苛待士卒,導致士卒引南詔入寇,攻破成都外城,掠走數萬人。太和四年(830年),唐朝李德裕前來鎮守,蜀地遂安,唐文宗准許南詔求和,立約互不相侵,又用李德裕為劍南節度使,整頓邊防,訓練士卒,防南詔再來攻掠。

860年,安南引南詔兵乘虛攻破安南(今越南)交趾城,不久唐軍再次佔領安南。863年,南詔攻破交趾城,唐軍退守嶺南。866年,唐安南都護高駢大破南詔軍。髙駢率五千士兵渡江,在邕州打敗林邑兵,進攻南詔龍州屯,蠻酋逃走。酋龍派楊緝思助酋遷守安南,以范脆些為安南都統,趙諾眉為扶邪都統。咸通七年(866年)六月,髙駢到達交州,取得多次勝利,士兵作戰積極,殺死敵將張詮,李溠龍率萬人投降,髙駢攻破波風三壁。南詔楊緝思出戰失敗逃回,唐軍趁勢攻入城池,唐朝髙駢斬酋遷、脆些、諾眉,獻上首級三萬,平定安南。

869年,南詔軍開始進攻西川。875年,髙駢率五千人渡江,到達南定,大破南詔軍,用繳獲南詔軍的物資來補給軍隊。監陳敕使韋仲宰率七千人至峰州,補充高駢的部隊,髙駢繼續進攻南詔,多次擊破之。髙駢又大破南詔蠻於交趾,殺獲甚眾,包圍交趾城。髙駢督勵將士攻城,於是攻破城池,殺段酋遷及土蠻為南詔鄉導的朱道古,斬道三萬餘級,南詔余部逃走。南詔失去再戰的勇氣。

南詔長期與唐朝戰爭,宋威、髙駢等率唐軍數次大破南詔軍。南詔「屢覆眾,國耗虛」,甚至到了征十五歲以下的男子為兵、而讓婦女代替男子耕種的地步。乾寧四年(897年),唐朝西川節度使王建說「南詔小夷,不足辱詔書。臣在西南,彼必不敢犯塞」,認為南詔沒資格得到詔書。與唐朝作戰,南詔要依靠黎、雅間的劉王、郝王、楊王等淺蠻部族。王建嚴厲對待這些部族,南詔與這些部族不敢侵盜。後來這些部族首領泄露軍機,都被王建殺死。

(6)滅亡

乾寧四年(897年),鄭買嗣指使楊登殺死南詔王隆舜。唐昭宗天復二年(902年),漢人權臣鄭買嗣起兵殺死舜化貞及南詔王族八百餘人,滅亡南詔,建立大長和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安史之亂 的精彩文章:

除了武則天,這個女人也想當皇帝,心狠手辣卻落得自殺身亡
此人是三朝元老,前半生碌碌無為,晚年一路升遷,戰功赫赫

TAG:安史之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