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網見證雙贏:哈勒普「脫水」 斯蒂芬斯上位
體壇+特約央視高網解說胡力濤述評
哈勒普在第一個冠軍點上就拿下了比賽,用她的發球。
對身高只有1米68的哈勒普來說,這似乎並不是她最擅長的得分手段,但卻是他的教練達倫·卡希爾一直幫她錘鍊的一個技術環節,並在比賽最關鍵的時刻派上用場。冠軍點上的那記發球直接得分,是哈勒普全場第一次使用平擊追身發球,它奏效了。
而哈勒普整場比賽的唯一一個ACE,也出現在她的「發球勝冠局」里,那是開局的第一分。
在決勝盤5比0領先,又被對手追回一局,法網冠軍似乎近在咫尺卻遙若天涯的巨大壓力下,哈勒普當時覺得已經「難以呼吸」了,但在這種情形里,能有寶貴的兩個發球直接得分可以大大緩解世界第一心中的緊張感,同時也扼制住對方試圖反撲翻盤的念頭。
同樣是在決勝盤第4局,斯蒂芬斯被動當中放出一記網前短球,哈勒普長途奔襲海底撈月救球成功,並在網前短兵相接中最終逼出斯蒂芬斯回球下網,發球局再遭破發,哈勒普確立4比0的領先優勢。此時鏡頭給到達倫·卡希爾,他重重拍了拍身旁體能教練的肩膀,似乎在說:「哥們兒,都沒白練啊!」反觀決勝盤裡的斯蒂芬斯,受困於體能吃緊,腳程變慢,失誤也明顯增多。
經歷過今年澳網的「魔鬼賽程」,還能在最後決賽中跟另一位以逸待勞的「馬拉松選手」沃茲尼亞奇打滿三盤最後惜敗,說世界第一哈勒普是現在打得最好的女球員,恐怕會有不少反對的聲音,但說她是目前地表耐力最強的女球員,應該沒啥爭議了。這至少意味著,在為期兩周消耗巨大的大滿貫賽事中,想要在最後的決賽中「拖垮」哈勒普,基本是不可能的。
當斯蒂芬斯首盤6比3獲勝,第二盤上來又率先完成破發時,很多球迷都開始為哈勒普悲催的命運嘆息。但大家都忘了,哈勒普並不是凱斯;同時,任何當時看起來苦澀到難以下咽的經歷都會在日後的反芻回味中生化為經驗財富並最終升華為無比甜蜜的成功。賽後,哈勒普復讀自己在第二盤落後時的心裡獨白:「去年(法網決賽)這種情況也出現在我身上,我贏下一盤後又完成破發,最終卻丟掉了勝利。當時我內心就在想:會有機會翻身的。我堅信這一點,打得就更為放鬆,在場上發揮得更出色,所以贏下了比賽。」
什麼叫「換位思考」?什麼叫自己給自己「攢人品」?
雖然沒有獲得蘇珊·朗格倫杯,也打破了自己大滿貫決賽以及巡迴賽決賽100%勝率的「神化」,但就像斯蒂芬斯自己所說的「這並不是一場讓她滿意的比賽,但她確實可以驕傲地離開。」在本屆法網她打入了自己職業生涯第一個美國本土以外賽事的決賽,極大改變了其「主場龍,客場蟲」的外界印象和自我認知,同時她極富彈性的防守反擊打法和淡定從容的比賽氣質也決定了這將是斯蒂芬斯最後一次在羅蘭.加洛斯被視為黑馬。
明天新出爐的WTA的積分排名榜上,哈勒普、沃茲尼亞奇、穆古魯扎、斯蒂芬斯分列前四位,清一色都是「90後」球員,同時恰巧也是過去一年裡的四位大滿貫得主。喊了那麼多年的「更新換代、搶班奪權」在女子網壇終於成為了現實,留給大小威、莎拉波娃、庫茲涅佐娃,還有斯齊亞沃尼——這批「80後」大滿貫得主的時間真的不多了,不管是奪冠,還是退役。
今年的澳網和法網,沃茲和哈勒普先後摘掉了「水後」的帽子。一個普遍被認為「最水」的時代,恰恰也是「脫水」的最佳時期。當然,可能也還會有新的「水後」誕生。
※國際足聯新提議:世俱杯擴軍?中國當東道主?
※拜仁隊內意見不一錯失圖赫爾 其餘候選人誰能來?
TAG:體壇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