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師酉簋銘、曶鼎銘、史牆盤銘

師酉簋銘、曶鼎銘、史牆盤銘

師酉簋銘

西周恭王 師酉簋

國家博物館藏

西周恭王時器銘。搨本。大篆。十一行,行九至十一字不等,共一百零四字。郭沫若《商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收入。

師酉簋銘

做為一種藝術形式,它的成熟期也是它的黃金時代,其所能展現在人們面前的,一定是奼紫嫣紅的多姿多彩和它們所具有的迷人風韻。西周中期的金文大篆正是如此。遍覽這一時期的作品,很少看到晚期所有的單調和摹擬以及形而上學的審美觀念,也沒有早期的簡陋和粗疏。也許它們缺少早期那種原始的自然生動,但幼年雖然美好,卻不如成年更為誘人。從另一種意義上來說,原始、幼稚所帶來的自然生動,是為著成熟所做出來的鋪墊,它的失落也是必然的。而「水至清則無魚」,片面欣賞原始、幼稚所帶來的自然生動又何嘗不是一種簡單、缺乏力度和層次的失落呢!

《師酉簋》結體端莊而不拘泥,字形參差錯落而不做作,用筆圓潤綿長而不贏弱,章法生動奇幻而不凌亂,通篇氣韻,既有肅穆沖和,又有輕靈曼妙。可以說,它具有詩的意境,引人心馳神往;又有音樂的旋律節奏,縈耳繞心,久不能去。

虞世南《筆髓論》指出了以神遇、不以目取的書法藝術審美最高標準和旨趣。如果我們循此道而觀《師酉簋》,必然會感悟到它的全部美感內涵。(賞析:如也)

曶鼎銘

西周恭王時器銘(一說懿王時期)。此鼎久已遺失,僅有銘文搨本。大篆。二十四行,約四百零三字。故宮博物院藏有搨本。《三代吉金文存》收入。

曶鼎銘

《曶鼎》銘文是西周中葉銅器銘文中十分精美的藝術作品之一。放眼看去,一種茂密樸實、厚重凝練、古拙雄偉之氣躍然而出,也許是時代精神和心理氛圍使然,後人很難再寫出有如《曶鼎》銘這樣的氣勢來。因此,我想到,歷來的書法家、鑒賞家、評論家過去重視了書法藝術中用毛筆書寫的成分,似乎書法藝術就是書寫漢字的藝術。其實,書法藝術是藝術家運用各種手段——當然包括不同的工具、材料、方式、方法的運用——對中國的文字進行藝術的再加工而創造出來的具有綜合因素的藝術品。《曶鼎》銘文除了西周金文本身的時代氣息以外,線條的蒼勁,整幅作品邃密奇雄,這主要應該歸功拾製作手段(包括自然侵蝕、剝落的造成)和材質本身,而不是單純依靠尋找文字的結構、章法、用筆特徵即能得到如此感覺。如果用穆恭時期的其它銅器銘文來與之比較,就不難說明這一點。《曶鼎》澆鑄出來的銘文粗壯,這是因為范上的字粗壯造成的,范上字的粗細不勻,邊緣不加修整,因而拓出的字筆劃就呈自然的不光滑。給我們的感受便是拙壯、凝練,所謂的陽剛之氣。在筆劃的連結和交叉處,由於范鑄的原因,使得銅水自然侵潤熔和在一起,這就更增加了線條和文字的厚重、濃聚之感。相近的筆劃和相鄰的文之間由於澆鑄和泐損鏽蝕以及剝落銅銹所造成的粘連,不但沒有破壞文字的完整,反而增加了朴茂的氣勢。這些都是只有經過范鑄的青銅器皿,再加以墨搨後才能產生的效果。(賞析:陳復澄)

史牆盤銘

西周恭王 史牆盤

現藏於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西周恭王時器銘。一九七六年陝西扶風出土。搨本,大篆,銘一八行二八四字。陝西周原扶風文物管理所藏。

史牆盤銘

銘文稱頌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六王重要史跡與功德,同時作器者自述其遠祖以來歷事周王朝的光榮史。牆系微氏家族成員,其家族世代為周王室史官,或認為它是微子之後,是商遺民。

銘文光鮮如新,從書寫的角度看,它是真實而精美的篆引筆法,這在西周作品中是比較罕見的。(《中國書法全集》(商周·金文)卷)

文字來源:《中國書法鑒賞大辭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銘文圖版:《中國書法全集》(商周·金文),榮寶齋出版社2017年版。

編輯:美學文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教學隨筆:成長的足跡
中國熒幕第一吻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