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好馬配好鞍——R7 2700X搭配ROG定製款冰神G240R水冷超頻

好馬配好鞍——R7 2700X搭配ROG定製款冰神G240R水冷超頻

溫馨提示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分享到朋友圈,想要獲得更多信息,請關注我。

GIF

1

前言

前段時間有一位DIY圈的前輩問我最近是不是在玩新Ryzen的2700X,我說是的。

大佬問我覺得這CPU用起來怎麼樣,我說嗯挺好的,銳龍包裝賊好看RGB散熱顏值也超棒。

然後我就被前輩鄙視了。

然後前輩告訴我說:「二呆妹,我看你骨骼驚奇,想必是十年難得一見的OC奇材,這樣,正好我最近拿到了一款酷媽的冰神G240R水冷散熱器,還是ROG的玩家國度定製款,外面根本買不到。不如我送給你搭配你的C7H,然後你給我看看超頻怎麼樣?」

吼啊吼啊,支持RGB為什麼不收。RGB超漂亮。

前輩:??????

2

硬體展示

言歸正傳,2700X這個CPU,雖然標稱TDP是105W,但是超頻之後8核心功率和發熱可不是開玩笑的,所以我掏出這顆安鈦克HCG850W電源。顯卡就用前不久剛拿到的迪蘭RX580 8G惡魔版。華碩Crosshair VII Hero主板,內存依然是我這套珍藏的4266 C19幻光戟。

2700X作為Zen+系列的大哥產品,其性能從上市至今一直為DIY玩家們津津樂道,專屬的原裝「幽靈稜鏡」散熱目前在某知名二手交易平台也炒到了200-300元(說出來你們可能不信 ,比較一下會發現現在2700X買盒裝有可能比買散片划算)。

華碩旗下ROG出品的Crosshair VII Hero主板,頂級的定位+頂級的供電設計(在單路CPU主板上非常少有的雙口供電方案,華碩給他用上了;別家ATX很少集成的WIFI+藍牙模組,華碩給他用上了),成噸的風扇/水冷/水冷拓展介面,起點也更高。

安鈦克HCG850W電源,80Plus金牌認證,最大支持雙路8Pin CPU+雙路8+8Pin顯卡供電拓展。

安鈦克這顆電源我其實測試過好幾次了,+12V輸出70A最高840W的設計,完全可以餵飽大幅超頻後的2700X的性能需求。

幻光戟的性能不必多說,支持華碩Aura Sync是許多人位置瘋狂的動力源。不得不承認現在RGB才是世界的主宰。

迪蘭恆進RX580 8G惡魔版,外觀辨識度超高,支持A卡獨家AFM補幀技術,性能也是沒得說(AMD前幾天更新了深紅的驅動版本,有在用的同學可以更新試試看)。

3

散熱開箱

只看包裝的話,這款「定製水冷」的包裝和零售版冰神G240R一致(其實一開始收到快遞的時候我以為是前輩發錯了…我想著定製版都會在盒子上有什麼不一樣)。但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包裝盒左上角還有其他幾家廠商的RGB光控方案Logo,但是這款ROG定製版的介面和過去的4針介面不同,只能ROG旗下的主板使用(這個我後面放圖)。

前兩年設計圈突然流行扁平化的時候,我開始逐步失去對這種雙色線稿圖的抵抗力….

包裝的一側寫著一些比較重要的參數,這款散熱對於目前市面上的主流級散熱孔位都能兼容(X399面積太大除外)。

開箱,酷媽的產品現在都是保修卡+說明書冊子兩本的方案。這個部分所見即所得。

原裝兩枚120mm的RGB風扇,需要4針供電+3針RGB控制(對,三針,風扇+冷頭的光控介面都是三針)。

水冷自帶的原裝集線盒,背部是手動調節光效的按鈕,不過就我個人感覺而言——因為線都要裝進機箱里,所以可能不是那麼實用/便利性較差。集線盒還要給所有子級RGB設備供電,所以需要插一個Sata硬碟供電的接頭。

內部自帶的扣具+線纜+小配件。

水冷自帶有風扇集線器和光控介面集線器,所以不用擔心主板介面不足。其中的USB線應該是給集線盒使用的。

由於這套定製款散熱的RGB介面都是三個針,所以小轉換頭也是三針轉換頭。

冷頭+冷排全貌。

冷排的一些細節,兩側都印有酷冷至尊的Logo。

其實酷媽的水冷上,冷排我從來不擔心,但是這次遇到了一個小烏龍,我在開箱的時候發現我的冷頭竟然是光禿禿的…

然後我找到了這個。

原來這款水冷的冷頭,這個冷頭頂蓋是可以拆卸的,還可以每90°為一級自行調整Logo朝向(也就是支持四種安裝方向)。中間ROG的Logo是透光設計,可以透過下方冷頭髮出的燈光。

冷頭安裝好之後,顏值還是相當不錯的,對比一下C7H主板送的小物件。

冷頭在出廠時,底部都會貼有一層防塵薄膜,也可以起到防磕碰的作用,使用前請各位同學記得揭下來。

如圖就是這款定製水冷的插頭的主板上的插針位了(就是寫著ADD_HEADER2的這個)。與普通的12V+R+G+B傳輸方案不同,這個插針位提供的電壓也只有5V,雖然我一下子說不清是通過什麼手段實現的,但是不得不令人感慨科技在進步。

另外,如圖是AM2/AM3/AM4平台的冷頭扣具,材料還是比較厚實的,可惜這種材料好像比較容易氧化,用的時間長了可能出現一定程度的變色。

安裝完畢後,整體不管是顏值還是燈光顏色都是比較不錯的(沒有進行軟體設置,為了能保證拍出來的效果,這個時候我沒有安裝顯卡。

GIF

GIF

另外吐槽一下,我知道有很多玩家在機箱里裝冷排的時候,喜歡水管從冷頭下面繞到左邊,然後拐到機箱上方去裝,包括很多機箱廠商的產品宣傳圖喜歡這樣畫(所以我特地嘗試了一下這種裝法)。酷媽這款冰神G240R水冷的水管,個人感覺有那麼一點點短,對於某些冷排安裝位刁鑽的(比如迎廣303這種上方冷拍位置比較遠的)機箱可能就沒辦法這麼安裝了;另外這麼裝還有一個弊端是會擋住背部I/O裝甲上的燈光,對於RGB有偏執追求的玩家請慎重。

4

安利一下Ryzen Master

之前有讀者問過我,說Intel家超頻可以用軟體XTU,AMD家超頻用什麼方便。

軟體超頻的話,以前出過一款AMD OverDrive,不過已經停止更新了,現在的Ryzen處理器可以去AMD官網下載這個AMD Ryzen Master軟體,安裝簡單操作也方便。

不過比較可惜的是,之前AMD官網是可以下載到官方中文的軟體包的,現在的新版本下載似乎只有安裝中文,使用過程中只有全英文界面….

安裝完成後打開軟體,會出現一個警告提示,大意就是對處理器超頻存在風險,選擇「OK」就可以使用了。

如圖就是Ryzen Master的使用界面,軟體自帶有幾種預設好的性能模式,用戶還可以自定義創建新模式(並且Ryzen Master支持內存超頻和時序調整),一般選擇好自己的性能模式後選擇應用就可以完成設置。

對於普通用戶來說還是很方便的,不過想要追求大幅超頻的玩家最好還是在主板Bios中精確調節參數。

5

基準性能

測試環境的系統版本依然是Windows10 版本號1803,內存日常鎖定2133Mhz,主板Bios版本號0601。在系統設置中開啟電源高性能。

由於玩家和玩家各自使用顯卡不同,CPU超頻後差異會更大,所以這次我只測試一些專業測試軟體得出的理論性能。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部分版本的Bios在CPU溫度度數上存在Bug,導致CPU的溫度度數在很多檢測軟體中表現得非常高(大概就是你玩遊戲,軟體檢測你的CPU全程115°C這樣),如果手上有主板在用舊Bios的用戶暫時不建議更新Bios。

2700X在CR15中,CPU得分1741cb,銳龍得益於更多的物理核心和邏輯線程,在多線程方面總是比Intel同價位產品高很多。

國際象棋,2700X默認每秒可以跑23450千步,差不多是1G時P3的50倍性能了,想想覺得這些年CPU產業的進步真的突飛猛進。

眾所周知當下AMD銳龍的溫度控制很不錯,Aida自帶的CPU溫度測試我前後跑了好幾遍,發現CPU默頻溫度基本在測試四分鐘後上升至45°C,之後溫度基本穩定在44-47°C區間浮動(雖然測試過程中,Aida測得的溫度和Ryzen Master自帶溫度讀數基本一致,但是考慮到Bios的Bug這一因素,所以測試得到的溫度可能存在誤差)。

6

超到4.2G

之前嘗試過2700X原裝散熱上4.2G成功了,不過沒有拷機,所以這次我直接自動電壓加到4.2G進行測試,進入系統後,待機電壓讀數基本在1.425-1.43V浮動CPU滿載時會提升到大約1.48V。

4.2G的2700X跑CPU-Z自帶的BenchMark成績還是不錯的,單核心得分480,多線程總分5166。接近了3.3G時7900X的多線程分數。

4.2G的2700X在CR15中,CPU得分提升到了1858cb,提升幅度大約6.7%。考慮到頻率提升的比率,這個分數提升還是比較可觀的。

國際象棋得到的提升相對要小一些,每秒千步24560,提升率大約4%。

有意思的事,這次CPU拷機得到的溫度度數比之前提升了很多,不過還是穩定在60°C以下,可見現在使用的水冷散熱能力相當不錯。

7

超到4.3G

一開始上4.3G的時候,我是打算直接加一點電壓的,但是隨即嘗試了一下主板自動電壓的能力,發現居然可以成功進入系統,此時CPU-Z基準測試的得分提升到了5317.5,和3.3G的I7-7900X幾乎不分伯仲。

CR15的渲染能力也得到的一定的提升,但是1896cb的整體提升幅度較小。

國際象棋倒是得到了實打實的性能提升,每秒25279千步,此時的性能已經達到P3@1Ghz的53倍...

這次再拷機,溫度對比前面4.2G的時候沒有特別大的變化,只是偶爾會往65°C左右跳一下,溫度整體還是保持在60°C水平的,應該和電壓沒有太大提高有關。

雖然頻率比較穩,但是這個時候,單拷CPU的整體功率已經達到了240W大關。

為了保險起見,我當時跑了一下P95的測試,但是當天基本開測就秒死機,於是我經過第二天一定程度的加壓,最終在大概1.53V能堅持P95過十分鐘了…

一般來說P95屬於極限壓力測試,正常用戶對CPU的日常佔用幾乎不可能比P95壓力還大,其實2700X在1.53V能過10分鐘P95已經算是比較不錯的成績了。加之當天下午溫度還是比較高,CPU在Aida拷機里還是能維持在70°C以內,真的相當不錯。

8

嘗試調整4.4G

首先我得承認,4.4G的2700X我沒有實現,我基本在1.62V左右才能保證4.4G能百分百進系統並跑過CPU-Z自帶測試,但是根本過不去CR15…

4.4G時的2700X與7900X默認的多線程能力幾乎沒有差距,不過這個狀態並不能穩定,所以特別可惜。

當然客觀來講,4.4G沒上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當時跑CPU-Z的時候,我摸了摸主板上CPU供電的電感,真的滾燙,加上今年很多地方氣溫都比往年高很多(前面的圖裡面,下午5點還是27°C,我在跑測試的時候全程沒有開空調),所以對超頻性能客觀存在一定影響。

9

提升多線程的意義

之前有人問過我一次,CPU超頻帶來的多線程提升到底有什麼意思,我覺得可以舉一個栗子說明。

眾所周知電腦渲染視頻動畫需要調動幾乎CPU的全部性能。

假設使用4核心電腦時,渲染一段動畫需要一分鐘,換用同頻率6核心電腦就只需要40秒,時間節約了1/3;超頻同理,使用4.0G的處理器渲染一段動畫需要16分鐘,頻率提升到4.5G時渲染可能只需要14分鐘多一點,時間節約了11%。

對於工作量較小的設計師來說,這樣的提升比例確實不明顯,但是如果是需要繪製大型工程文件的設計師就不一樣了,原本需要11小時才能渲染完成的動畫,頻率提升0.5G就能節約下一個多小時的時間,提升非常可觀。

當然,對於玩家來說,核心頻率的提升對遊戲性能的提升我想不必多說。

10

總結

不得不說,酷媽這款冰神G240R水冷真的猛,2700X默頻滿載不到50度,簡單設置超上4.2G應該問題不大(請不要像我一樣大熱天超頻還不開空調)。在性能強勁的同時還做出了一流顏值,目前普通零售版在電商平台的價格大概是800元(120冷排的大約600元),對於手上有高端硬體、需要水冷又不想折騰分體的玩家來說,還是相當不錯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開箱 的精彩文章:

Zen+!Ryzen R7 2700X 華碩ASUA ROG X470F全球同步解禁開箱
緊追熱點的右手人體工學鼠 達爾優EM915R開箱測評

TAG:雲開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