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陳子善:劉以鬯主編的《香港文學》曾是世界華文文學發表平台

陳子善:劉以鬯主編的《香港文學》曾是世界華文文學發表平台

劉以鬯

6月8日,有「香港文壇教父」之稱的作家劉以鬯於香港去世,享年100歲。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子善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劉以鬯的一生是和文學緊密聯繫的一生。「作為一名文學家,他有很多傑出的表現。」

1930年代,劉以鬯在滬登上文壇,後輾轉大後方,主編多種文學副刊,定居香港後也主持過多種報刊副刊,並致力於文學創作。「他的身份在我看來是多重的。第一,他是作家,小說、散文都寫得非常好;第二,他是文學編輯家。我們長期以來似乎不大看重編輯,但是文學作品要和讀者見面,編輯是非常重要的中介。」

「抗戰勝利後,劉先生在上海創辦懷正文化社,出版了包括徐訏、施蟄存、姚雪垠等很多40年代活躍作家的作品。到香港以後,他也一直在文學編輯崗位上,培養了相當多的作家。」

陳子善認為,劉以鬯編輯生涯的頂點是他在香港創辦《香港文學》:「這個雜誌到現在還在出版,從1980年代到現在一共就兩個主編。他是第一任主編,主編了差不多20年,這是很難得、很少見的。」

陳子善評價《香港文學》在當時成為內地、港台及海外華文文學交流的重要平台。「我們改革開放後內地重要的文學作家,像施蟄存、柯靈,幾乎所有的,都在《香港文學》發表過作品。它叫是叫《香港文學》,但也可以說是『世界華文文學發表平台』。」

比如柯靈寫過《遙寄張愛玲》,這篇文章最早就是在《香港文學》上發表的,比內地雜誌《讀書》還早兩個月。「最早是劉先生向柯靈約稿。如果不是他的邀約,或許就沒有《遙寄張愛玲》了。」

陳子善和劉以鬯認識也是因為《香港文學》。「我當時看《香港文學》,覺得它對老一輩作家很器重,而我正好研究這些作家,我就投稿。我寫的稿子絕大多數是文學史料性的。」在陳子善記憶中,他的每篇投稿都被登了出來,「劉先生非常支持我工作。我研究梁實秋時,編了份梁在1949年前著譯年表,他也願意在《香港文學》上刊登,這在內地都少有的。所以我對他是很感激的。在我的文學研究生涯中,他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他為人很誠懇,不僅對我,對年輕文學工作者都非常支持、熱情。」

讓陳子善印象深刻的是,自己第一次去香港,也斯先生帶他去拜訪劉以鬯。到《香港文學》編輯部了,他們首先拍照,接著到對面的咖啡館,用上海話從下午聊到傍晚。「以前《香港文學》有個傳統,作者到香港去拜訪,不管這作者有沒有名氣,劉先生都會在編輯部門口,給來訪的作者拍一張單人照,並在下一期雜誌上登出來。這是非常有意思的。」

除了編輯作品,劉以鬯也致力於創作。他於1963年和1993年創作的小說《酒徒》和《對倒》,是王家衛電影《2046》和《花樣年華》的靈感起源。

講到劉以鬯的文學成就,陳子善認為不僅在香港文學史上,在中國二十世紀文學史上都影響深遠。「《酒徒》是中國第一部用意識流方法來創作的作品,這個《酒徒》也帶有他本人的影子。他的《對倒》也很有名,單行本首先在內地出版。 『對倒』是集郵方面的名,他自己也是集郵家,他的愛好和創作會緊密聯繫起來。後來王家衛的《花樣年華》就是受到了《對倒》啟發。」

「他的小說,長篇、中篇、短篇、小小說,都寫得很好。」陳子善稱,現在如果編香港小說作品選,劉以鬯的作品肯定有一席之地,「我們現在說香港50年代以來的文學,講通俗文學要講金庸,如果說純文學,那要講到劉以鬯。不過劉先生也寫通俗連載小說、言情小說,只是有的不是用 『劉以鬯』名字寫的,今後有關這點是值得研究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德國身份的文化戰爭:宗教符號重回舞台中心
中青旅回應「中青旅實業」債務違約:與其不存在任何股權關係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