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由近期醫學研究進展想到的

由近期醫學研究進展想到的

閑話少說,直奔主題。最近幾個月看到的一些有關現代醫學研究的進展似乎呈現出三個大方向:1、頭病不能醫頭,恐怕要醫肚子,腳病不能醫腳,可能要醫嘴;2、維護免疫系統正常運作是治病之本;3、與其吃藥,不如注重飲食和良好生活習慣。

給幾個具體的例子。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是我們給現代醫學或俗稱的西醫(「西醫」一詞並不合適,歐洲也有傳統醫學)貼上的戳記,也不妨說是我們對現代醫學的刻板印象。然而最近關於風濕性關節炎和帕金森症的研究進展有扭轉這種印象的前景。發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牙床病菌會誘發關節發炎,而且這被認為是最接近風濕性關節炎根源性誘因的因素。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免疫反應,當身體的免疫細胞攻擊關節時就會引起發炎、腫痛和僵硬,典型地是從手和腳的小關節開始。早前的研究已發現牙齒掉落——牙周病的標誌——會預示著風濕性關節炎及其嚴重程度。早前的研究也已發現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會對瓜氨酸化蛋白質(citrullinated proteins)產生抗體,也就是產生了免疫反應。現在這項研究表明,牙周病人的牙床分泌液中有較高水平的瓜氨酸化蛋白質,同時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瓜氨酸化作用過於活躍導致瓜氨酸化蛋白質含量超標。但還不知牙周疾病中的哪種細菌觸發了自免疫發炎,而且該研究關於牙周疾病與風濕性關節炎之關聯的推斷亦非決定性的,因為有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沒有上述抗體或沒有牙周病,也存在其他感染和發炎的過程會導致瓜氨酸化蛋白質含量增高。但不可否認的是,這項研究對自免疫疾病提供了更好的理解,尤其是揭示出身體看似無關的部位之間存在相互影響。

至於帕金森症,Cell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在實驗鼠身上,腸道細菌包括采自帕金森罹患者腸道的細菌的作用導致了帕金森症的癥狀。這一發現直接帶來治療帕金森症的新思路——治療腸道而非大腦。對患者的腸道細菌分析表明,他們有一些健康人沒有的細菌,同時缺乏一些健康人有的細菌。由此可以推論,帕金森症患者腸道內產生某種特定細菌引起該疾病,或他們缺乏某種有益細菌來防止產生該疾病。所以,下一步研究將是鑒別哪些特定的細菌有益和有害,並理解它們如何引發或阻止該疾病。

關於免疫系統的作用,我近期的閱讀印象是,西方醫學界越來越看重它。維持健康的免疫系統是身體保持健康的要旨,秋冬季節首當其衝地就是針對防止感冒和從感冒中康復。讓免疫系統保持健康就要正確地吃、保持身體活躍和睡夠覺。身體保持活躍會增加許多細胞的活躍度,這會有助於擋開病毒和病菌。例如運動會促進微型噬菌體的產生,微型噬菌體這種細胞會攻擊能誘發某些上呼吸道感染的細菌。睡覺則會修復身體,雖然睡覺期間發生了什麼還是未知,但能觀察到身體以及免疫系統的修復。

通過飲食、運動及其他良好生活習慣來防病,這個我們早就知道,其實亦與維護免疫系統一脈相承。但現在,飲食和運動的正面作用在人們的觀念中變得更加突出。過去人們一直認為糖是癌細胞擴散的主要能量來源,但今年早些時候的一項研究表明,癌症的擴散需要脂肪酸做燃料,確切地講主要是棕櫚酸。所以,阻斷癌細胞吸收脂肪就可以阻止癌症轉移。研究還發現,相比於正常飲食的小鼠,高脂肪飲食讓小鼠淋巴結和肺部的腫瘤變得更大,這是一個腫瘤擴散的信號。當然這些成果只限於對小鼠的研究,科學家們希望同樣的事情也能發生在人類身上,惜乎研究還未進展到臨床階段。不過,這研究顯然告訴我們,高脂肪飲食——注意不是高動物脂肪而已——與癌症擴散很可能有相關性,作為棕櫚油主要成分而其他植物油中也常見的棕櫚酸則可能要背更大的鍋。棕櫚油在世界各地的加工食品——無論是超市貨架上的還是飲食店尤其是快餐店裡的——中比比皆是。飲食觀念是否要調整一下呢?

不當飲食會帶來疾病,正確飲食則會加速身體從傷害中康復。當然,對於食物和我們如何痊癒之間的長期關係,現階段的醫學尚無充分了解亦很難提供確切指導。所以有人認為,以植物為基礎的飲食會幫助身體控制發炎程度(發炎的癥狀是血管擴張、血液滲入組織、傷後釋放抗體)。發炎雖旨在保護身體,但容易失控,而素食能幫助讓它可控。其他研究則顯示,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幫助很大。又有研究如2006年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Surgery一篇研究針對成年雄鼠骨折後康復的研究顯示,高蛋白飲食組的身體整體、肌肉塊、骨密度都最強。雖然莫衷一是,但臨床醫生們發現,控制飲食的確能夠減輕手術後的併發症,哪怕是暫時調整飲食。

運動除了增強健康人或亞健康態人的體質,也被證明對癌症治療大有好處亦即運動本身有一定的治癒力。醫生們以前相信,乳腺癌患者應當休息和避免大部分體力活動,Journal of CommunitySupport去年發表的一篇研究顯示,對1175位接受化療或放射性治療的乳腺癌患者的研究證明,定期運動的人比起不運動的人,肌肉力量更好,心血管功能更好,總體生活質量也更好。美國癌症學會的研究表明,治療期間保持活躍還有助於減輕疲勞感和噁心,保持或增進身體能力,並提高平衡態。運動當然還對精神大有好處,是情緒低落和焦慮的解毒劑。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對阿爾茨海默症(老年痴呆症)的新近認識。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發布的「World Alzheimer Report 2014: Dementia and Risk Reduction」中顯示,更好地檢測和控制高血壓和糖尿病,以及減少吸煙,可以降低未來痴呆的風險。這難道不是意味著痴呆症與代謝能力的退化或紊亂有直接關係嗎。已經有人提出,阿爾茨海默症或可定義為一種糖尿病,糖尿病尤其是非先天性的正是代謝紊亂型的疾病,代謝紊亂可以就理解為身體各部分機能失衡和失靈。

這幾個例子都說明,飲食和生活習慣對健康有著根本性影響。而除了風濕性關節炎和帕金森症的例子,其他例子或者說文首提出的後兩點是可以合併的,都指向通過飲食起居發揮免疫系統的最大功效亦即發揮人體的自我修復能力,換而言之,免疫系統亦即人體的自我修復能力才是對抗疾病的根本,藥物、手術這類外部因素干預都是權宜之計或不得已之策,其效果經常也只是輔助性的。也許是越來越多認識到這一層,美國如今興起一股潮流,關注吃法如何影響健康,醫學院里缺乏食品營養學課程已經被意識到是個問題。聽著是不是很熟悉?這不就是中國傳統中老生常談的養生之道的一部分嘛。確實,當我讀到這些報道時,一再浮現的就是中醫的基本觀念——人體是一個整體,天人合一。整體觀是說,局部的病變涉及整體的失序,體內陰陽物質(用現代用語可以譯為興奮與抑制)失衡,不能互相協調,不能維繫正常功能的運轉,由此引起各種疾病,而病變本身也非孤立存在,而是彼此聯繫、相互影響,所以治療時不能局限於一、兩種物質的缺失,不能只針對病變表徵或病變部位。天人合一簡單說就是人體與周遭軟硬環境(或曰有形環境與無形環境)是可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需要注意的是,這兩大觀念並不限於古代中國,只是在此基礎上演化出的具體規則和理論不同,而且歐洲的古代身體觀念在最近幾百年里遭到現代醫學的絕對排斥而近乎被遺忘,但現在又被一些人重視。經絡系統、臟腑間的相互影響、子午流注這些屬於中醫標誌性特徵的次一級理論都建立在上述基本觀念之上。

我不是來論證現代醫學的發展如何能證明中醫之正確性的,我只是在閱讀這些東西時有了些微妙的感覺。我對中醫基本體系的正確性沒有懷疑(再說,中西醫互證這是個專著級別的論題),同時我並不贊成用現代醫學思維重新規範中醫體系。不過「食補」恐怕要例外,「以形補形」的觀念並非古典醫學(「古典」的含義比照希臘的「古典時代」)的內容,簡直有發展到走火入魔的態勢,而食物對身體的作用如能參照對食物具體營養成分和人體吸收營養素之生物化學反應的現代研究,想必會更加準確。另一方面,現代醫學在食療領域也要如同用藥一樣要注意中醫提倡的整體觀念,比如最近Jou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的一篇研究評論公布,多年來對薑黃素的研究發現它沒什麼神奇的療效,但薑黃(鬱金)這種食物的健康作用似乎又一直被人們體驗到,於是科學家們承認,複合物的作用的不等於單一成分作用的相加,下一步研究要針對作為複合物的薑黃。對於一定要把中醫西醫爭出個優劣死活的舉動,我也覺得是一群視角有局限之人的枉然之舉或一小撮有利益考量之人的無妄之舉。

中醫的理論體系並不複雜(有人統計《黃帝內經》的字數不過144839,距離一篇博士論文的要求差太遠了),幾千年來也沒人試圖把它三言兩語的理論框架加以抽絲剝繭往複辯難式的分析論證(把一句話的命題論證成幾萬字,這是希臘精神及其現代延續的特色),中醫的複雜在於它層出不窮的實踐方式和應用模式。現代醫學作為實證科學的一支,勝在把一切解釋都納入有形範圍,從解剖肌肉、血管、骨骼發展到觀察微生物活動再發展到跟蹤分子間作用,一切因果解釋都建立在可見之物的基礎上。如今,這一場日益深入地鎖定微觀和局部的探索開始出現苗頭,最終要證明人體的運作機制是一個整體,不管治療還是預防都要注重整體,免疫系統是人體最佳亦最精妙的神秘衛士,把這個衛士置於中心地位才是對抗疾病的上策,雖然這個衛士的工作模式、工作心態及工作動力都還不是很清楚。既然如此,現代醫學幾百年的歷程和花了無算氣力的分子生物學水平的病因研究及藥物研究是不是可以說白乾了?我才不會覺得是白乾。我越來越覺得現代醫學的發展會從微觀角度和用因果論證來證明中醫的基本觀念,但我不會因為中醫的傳統效驗擺在那就覺得實證主義的研究和論證是多餘的窮折騰,因為我就是那種非常喜歡實證研究並且揣了一腦袋實證研究而同時也在同一個腦袋裡塞滿了所謂玄思的人,而且腦袋裡同時填著這兩類(被現代科學的僵化派教導為水火不容的)東西不僅不會混亂迷失,還會覺得愈發清明,信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這種於幽微處被大光明的洞徹感很難言傳。

中醫的基本觀念和根本原則是一種「古代智慧」,像各個文化中遺留的「古代智慧」一樣,通常只是原則性的東西,而且人們只知其存在,卻不敢說它們來自哪裡以及何時。比如就算能夠確定現存最早《黃帝內經》文本的成書年代,我們也無法確定其中的內容究竟形成於何時或來自何方,「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經驗的結晶」這種套話一俟將那個時期醫學領域的完備與成熟同其他一些領域的笨拙與初級相比,便覺無法取信。古希臘哲學那如同被遽然照亮的璀璨狀態也是類似。我們似乎能看到,有史可載的人類歷史其實一直在循著這些「古代智慧」蹣跚顛躓、摸爬滾打,通常所知的針對自然包括人體的各種知識體系,或者是遵循「古代智慧」的原則加以實踐後的經驗彙集,或者是對「古代智慧」的各種論證和闡發。現代科學即遵循機械論原則和實證主義方法論的知識體系的勃興一度讓人們覺得無法實證的「古代智慧」都該掃入垃圾堆,但科學的真正追隨者們究其實是一群熱愛知識的人,也就是一群能夠在新獲得的知識面前修正視野的人,能夠清醒於科學是在什麼層次和什麼條件下起作用的人,惟其如此,科學才不會固步自封而變身為新的迷信。也因為如此,實證研究作為一種發現問題及問題原因的手段才越來越顯示出適合作為「證明」古代智慧之手段的前景,設若今天的人們已經被培養得一定需要證明的話。其實「證明」對很多人來說都是必要的。有直覺和信念固然已足夠指導自己,但要教導和說服他人就少不了有知識與方法論。如果說現代人類失落了很多東西,那麼自然科學領域的實證研究可能是人類找回自身之路上一個最易推廣最具說服力的指示牌。至少,現今醫學和量子力學的研究都給人許多對於「古代智慧」的遐想。而正-反-合的規律未知不也是一條「古代智慧」原則呢?

我尚未得窺「古代智慧」堂奧,感想只能至此,來日有話來日再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原味主義 的精彩文章:

TAG:原味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