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枇杷熟了!快來群里圍觀詩友們吃枇杷,吃相好文雅

枇杷熟了!快來群里圍觀詩友們吃枇杷,吃相好文雅

五月江南碧蒼蒼,蠶老枇杷黃

又是江南梅雨季,春花開盡,夏木陰陰

正是枇杷黃熟季節

這個金黃圓潤,玲瓏可人的小果子

系著多少人的童年與鄉愁

說到吃枇杷

不由想起張愛玲文章中的一個情節

五太太讓三太太吃枇杷,老姨太早已剝了一顆

把那枇杷皮剝成一朵倒垂蓮模樣

蒂子朝下,十指尖尖擎著送了過來

眼下呢,小編早也把一竹籃的枇杷

剝成一朵朵倒垂蓮模樣

蒂子朝下,十指尖尖擎著送到你面前

天平山中

明 楊基

細雨茸茸濕楝花,南風樹樹熟枇杷。

徐行不記山深淺,一路鶯啼送到家。

小詩妹

細雨是視覺,南風是觸覺,不記山深淺是感覺,鶯啼是聽覺。短短四句,調動全部人的感官,構成色彩斑斕、聲情俱備的畫面,並將人的感情投射其中,襯托出作者閑逸舒暢的心情,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培風圖南

徐行不記山深淺。尤為從容淡定,無論世路深淺,且自徐行,鶯啼相送,清歡到家。

霜花滿袖

這首詩用詞用字及意境,都比較講究,唯覺「樹樹」可再煉,顯得累贅,不輕靈。春風吹的枇芭都熟了,樹樹之意,已在其中,這個樹樹就浪費了兩個字。

笑看

@霜花滿袖?樹樹,極言琵琶普遍成熟,不浪費,惟其如此,才令人滿心歡喜。

燕敏

我倒覺得樹樹還好,一樹一樹的枇杷,都已成熟。最喜茸茸二字,把細雨的形態寫出來了。

輕寒

一為對仗,二講樹多。

燕敏

這首七絕開頭兩句就用清新的筆調為我們營造出了一幅田園風光圖,但起句從整體來說有些平平,三句轉身還不夠出彩,但是點出了人在山中的自由自在的心情,尾句是點睛之筆,一路鶯啼送到家,好句。由此可見,一首詩中,只要有一句出彩的,也能流傳下來。

霜花滿袖

@燕敏?這個不是田園風光,而且山行小景,且寫景不是重點,重點是閑適的心情。

笑看

@燕敏?我覺得一二句直接描寫了雨中琵琶成熟的誘人風景,都讓人垂涎欲滴了。第三句轉入人在山中的陶醉心情,慢慢地走,不管山路的深與淺,由景轉人,是深化,第四句以景結情,將愉快的心情寄託於物,把鶯擬人化,說鶯多情,實際是說山行者多情,一路賞著美景,喜著枇杷回到了家。

桐廬道中

宋·楊萬里

肩輿坐睡茶力短,野堠無文山路長。

鴉鵲聲歡人不會,枇杷一樹十分黃。

邀月堂

這首七絕最妙處在構建了如一幅美妙的田園畫般的意境。特別是後兩句,「鴉鵲」聲的動態美與枇杷樹的靜態美動靜結合。

同時,整首詩把「人」放在了一個恰當的境地,「鴉鵲」的叫,「枇杷」的黃,都是自然界最美的風物,而詩人說「鴉鵲歡聲人不會」,其中「不會」二字傳達出了對自然事物的熱愛與欣賞。

邀月堂

再說前兩句,「茶力短」與「山路長」互文,將詩人人在旅途,因「無文」而略有乏味感的心情寫的淋漓精緻。

但後兩句又因看到「枇杷黃」,聽到「鴉鵲叫」,心情一下子轉變。描寫「鴉鵲叫」,詩人特別用了一個「歡」字,於是「鴉鵲叫」的動與「枇杷黃」的靜遙相呼應,而兩種意象又那般和諧。(我個人比較喜歡這個「鴉鵲叫」的動態美)全詩洋溢著一種悠然的野趣。

這種前後的轉折透露出了詩人(宋人特有的)崇尚自然,獨具川澤魚鳥之思的審美情趣。

另:楊萬里其人,嗜茶如命,詩人的真性情也在此詩中流露無遺。有北宋士人的共性,也有其個人性情。

培風圖南

鴉鵲聲歡人不會,枇杷一樹十分黃。鴉鵲聲歡,又何嘗不是楊大爺見慣的官家場面呢?楊大爺內心中一點都不喜歡,還是來一把枇杷過癮。

霜花滿袖

楊萬里,最擅長細節的捕捉。

夔州竹枝歌

(宋)范成大

新城果園連灢西,枇杷壓枝杏子肥。

半青半黃朝出賣,日午買鹽沽酒歸。

笑看

竹枝歌,也叫竹枝詞,是由古代巴蜀間的民歌演變過來的一種詩體,開創人是中唐詩人劉禹錫。作為中興四大詩人之一的范成大,在這首絕句中,一如既往寄託了對百姓生活的關注。 首句:點題,一個連字,寫出夔州以西果園面積之廣。 第二句:一個壓一個肥,寫出枇杷和杏子之多,果園一派豐收景象。 轉句:由景轉到農民的活動,琵琶和杏子還沒有完全成熟,還半青半黃的就在早上摘下拿到集市上去賣,暗示農民的日子不好過啊,正急著等錢過日子呢。 結句:寫農民果子從早上一直到中午才賣完,然後用這錢買了生活必需品鹽,也沽了點小酒回家。 整首詩讀來,表面是快樂的。但細細一品,樂中有苦有酸一一果農辛苦,日子不易呀!樸素的語句中寄寓了詩人對農民的關切與同情。 本詩很好地體現了范詩平易淺顯、委婉清麗的風格,是真正寫農民生活的田園詩。

梅關雪

贊。詩詞賞析屬於二次創作。每個賞析者都有自己的角度與觀點,以及自己的風格,賞析完了,這文章就是你的了。不必拘泥於原作。因為賞析不僅僅是譯文。

霜花滿袖

@梅關雪? 對,是藝術形象再創造的過程。

初夏遊張園

(宋)戴復古

乳鴨池塘水淺深,熟梅天氣半晴陰。

東園載酒西園醉,摘盡枇杷一樹金。

沙城迎月

首二句似對仗,交待了初夏的物象,乳鴨,黃梅。水清淺點明鴨子戲鬧的歡快,不管水深水淺。後面半陰晴的天氣,也是蠻舒服的。

詩中「半」字用得精妙,狀寫天氣忽陰忽晴、變幻莫測的特點,極為準確;同時也傳達了詩人的內心感受,迷離恍惚,朦朦朧朧。

然後點題遊園,攜酒從東園游到西園。一個「醉」字不僅狀寫果農歡飲至醉的情態,更折射出人們幸福快樂的心情。

遊園的同時還採摘枇杷吃,自由,愜意。

一樹金」這種表達屬於超常搭配,本來是一樹枇杷,顆顆飽滿,金黃燦爛,耀眼生輝,令人垂涎,詩人形象描繪為「一樹金」,給人的感覺就是一樹金子,一樹豐收,一樹歡悅。

小詩妹

東園載酒西園醉,應是互文,類似秦時明月漢時關。極言園之大、興之盡、醉之酣。末句摘盡一樹金,意含雙關,一是醉眼朦朧,醉意盡發,以為滿樹皆金。二是醉既為酒,也為枇杷,為景色而醉。

霜花滿袖

@小詩妹? 戴復古的這個,總覺得結句與前面的鋪墊,沒有什麼順理成章的聯繫!

留客

(宋·艾性夫)

棨櫚葉碎風索索,枇杷子熟煙冥冥。

黃鸝三請我未出,白酒一樽君小停。

霜花滿袖

黃鸝三請我未出,有點兒戲的味道,顯不出留客之誠起二句的鋪墊,與其說是為留客,倒不如說是為寫景。

燕敏

我倒覺得不是這樣的,留客,留的是誰?是景在留人,茫茫世界,誰是主宰?自然風物,人,只不過是個過客而已。既然來了,就好好享受一番吧。

閒情逸緻

這樣的美景還有樽白酒,還要去哪裡!

霜花滿袖

轉的太陡了,景留客,為什麼結論是酒留其小停呀?矛盾三請我未出,又怎麼解釋?章法上覺得亂

閒情逸緻

@霜花滿袖?以一動態畫面,點活詩景,說出,是作者假說的,為留客一題點晴。

霜花滿袖

我看不出全詩能這樣聯繫起來。沒有內在聯繫,氣脈不順,古典詩詞,不能象現代詩那樣,有太大的跳躍性。

如果欣賞詩詞,都拿放大鏡看,人眼的自然審美,又有何用?畢竟不是考古、訓詁。

燕敏

讀詩需要有思維跳躍性。

霜花滿袖

但這種跳躍性,是不可以中斷的你們覺得前兩句與後兩句,轉的自然,我卻不認為另外,風索索、煙冥冥,是描寫美景嗎?你們認為是美景留客,合適嗎?

閒情逸緻

@霜花滿袖?美景不一定要風和日麗的啊。

霜花滿袖

如果牽強理解:是說世道變幻、風景非殊,前途多艱,留下吧,及時行樂也,倒說的過去!葉碎煙索、種子熟而煙冥,外面已是一派肅殺景象,何不留也,我本不輕易出面,現在願意出來陪你,又有好酒,何樂不為?這樣解讀,或是正解

燕敏

詩詞好與不好,也是人各見智的,可能這首詩,正與讀者此刻的心情吻合,我就看它是好詩了。說與懂人知,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馬可

我認為這是個動態的過程,前兩句指陰雨濕冷天氣,兩個對酌,互訴愁情。

黃鸝三請則指天氣放晴,下句常理是攜手同賞美景。但兩人因意氣相投,酒未盡興,再來一瓶。最後一句雖出人意表,卻合乎人情。以下省略五百字。

霜花滿袖

@燕敏? 正確的理解,對於今後自己創作,才有幫助!若是理解有誤,就可能造成自己寫的詩生澀難懂、氣脈不暢而不自知

小詩妹

關於這首詩的解讀,偶覺得馬可師兄說的有點道理,但不全面。偶以為,此詩除寫出天氣的晦明變化外,還由景色由蕭瑟、朦朧到晴明,氣氛由落寞到溫馨、熱烈,反映人的心情由鬱悶到開朗、爽朗的過程,即所謂寓情於景。

或許因為天氣或感情或際遇等原因,作者心情鬱悶,獨自飲酒,這時門外來了個避雨的陌生人,主人出於好客,邀客同飲。未料話語投機,竟成知己。即使天氣放晴,也不願分別,重開酒瓮,開懷痛飲。此首小詩寫的應是這樣的過程。

湖光山色樓口佔四首 其三

(元·於立)

秧地已是三時雨,草閣風生五月涼。

薝蔔開花渾似雪,枇杷著子已全黃。

蘇東

「秧地已是三時雨,草閣風生五月涼」,農田不時下著時雨,炎熱的草閣甚是清涼,前兩句已經寫出了湖光山色樓的優美的景色,描寫了大環境。在這樣的美麗田園中,肯定有很多美好的東西。後兩句作者選取薝蔔和枇杷,由面及點進行展開,從薝蔔之花的美和枇杷之熟,花果豐富飄香,進一步寫出了湖光山色樓的美麗。

霜花滿袖

結句若是『已金黃』,倒比『已全黃』稍有詩意點

四句四物象,與『湖光山色』的主題,也略隔!

邀月堂

於詩:取法自然,即興而成。略有瑕疵在於此詩只是一個部件。

邨居

(元末明初·倪瓚)

疎疎梅雨橘花香,寂寂桐陰硏席涼。

怪底林間金彈子,枇杷都熟不知甞。

蘇東

每年六七月是梅雨時節,正是炎夏的開始,「疎疎梅雨橘花香,寂寂桐陰硏席涼」,寫出了邨居周圍的深幽和秀色,描寫了大環境,為後兩句引出枇杷作了鋪墊。

第三句轉得很出色,「怪底林間金彈子,枇杷都熟不知甞」,由面及點寫出了枇杷成熟時節作者驚喜的心情。這裡將熟黃的琵琶比作「金彈子」,讓成熟枇杷的美更加形象而生動。枇杷的出場,更彰顯了邨居是豐饒而美麗的好地方,不單有花,還有果,花果飄香,讓人神往。

邀月堂

語言意境太過疏簡,但有一個妙處是其他兩首所不及,就是「會寫人」。

仲春即事

(宋·鄧深)

嘲弄春晴禽鬭語,揄揚風色柳搖絲。

麥苗含穗枇杷熟,卻似江南四月時。

蘇東

「嘲弄春晴禽鬭語,揄揚風色柳搖絲」,寫出了仲春的美好熱鬧,描寫了大環境。第三句由面及點一轉,讓人有點出乎意料,因為一般的地方很難有「麥苗含穗枇杷熟」的景象,尾句畫龍點睛,道出作者寫詩的地方正像江南美麗的四月。但第一句中「嘲弄春晴」用語有點遜色。

閑庭信步

組織不好 用直覺回答

於立詩:用眼 看 有江南畫意

倪瓚詩:用覺 察 蕭瑟有靜意

鄧深詩:用心 達 開闊有暖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詩評萬象 的精彩文章:

詩詞藝術的靈魂:句秀、骨秀、神秀
詩亦:蓬山遠、不如歸去,詩酒從容

TAG:詩評萬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