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溪村——詔安縣霞葛政治、文化、經濟中心
庄溪村,霞葛政治、文化、經濟中心
原創: 李應梭 隔背村 5月23日隔背村:位於福建省漳州市詔安縣秀篆鎮東部,處於福建省南部丘陵地帶兩大高山,龍傘崬和八仙座的中間地帶,省定革命老區基點村,是個風景優美,民風淳樸的旅遊風景區。
庄溪村,霞葛政治、文化、經濟中心
一、村 社 概 況
庄溪村位於霞葛鎮山區盆地中心,現庄溪轄區內原住有葉、田、李、郭、張、楊、邱等氏人家,隨著黃、江村民的入住他們先後移走,明至清叫莊上,是遷到平和大溪葉姓留下的稱呼。東連南陂村,西接庵下村,南隔庵下溪是天橋村,北連接五通村,秀篆溪流至霞葛盆地,叫庵下溪,自西向南再向東繞該村的溪邊、井北樓而過。轄區內有鎮政府、霞葛中學、變電站、隔溪是霞葛墟,是霞葛鎮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全村1254戶,5671人(黃姓1009戶,4891人;江姓145戶,790人,分住4個自然村,25個村民小組),全講詔安客家話,屬霞葛腔調。
庄溪村在霞葛盆地的中心位置,由溪邊、庄頭、井北樓、庄尾四個小村落組成,現已連成一體,佔地面積6平方公里,山林地5000畝,可耕地1126畝,以農耕為主,農閑時靠挑擔賺錢養家,近市場有少數農戶開商阜做生意,多數農戶兼營農副產品加工,多種經營。改革開放後,搞活經濟,購置車輛經營運輸業、物流,近年來新建樓房,經商的農戶生活大改善。
庄溪村,明清時期屬詔安縣二都林婆社莊上堡,清宣統至民國19年(1930)屬詔安縣霞葛區莊上保,民國34年(1945)屬詔安縣平葛鄉庄溪保。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屬詔安縣第六區天庄鄉,1955年屬詔安縣官陂區天庄鄉,1958年9月屬詔安縣官陂公社庄溪管理區,1959年11月屬詔安縣官陂公社庄溪大隊,1961年5月屬官陂區霞葛公社庄溪大隊,1984年屬官陂公社庄溪村民委員會,1987年6月屬霞葛鄉庄溪村民委員會,1992年屬霞葛鎮庄溪村。
二、姓 氏 源 流
庄溪村現有5671人的村民,分住在庄尾、庄頭、溪邊、井北樓四個自然村,原村址設在庄頭村較久。改革開放後,在庄尾地界新開發的江濱路建新村址,有黃姓的和江姓族群和諧共處,現分述如下:
(一)庄尾村地處該村東頭靠近鎮政府,是五通黃久隆公派下三世黃世茂,娶妻林氏傳下的五子黃廷福,與庄尾村田氏結為夫妻,於明成化初年(1565-1575)遷至此處安家。傳下三子,即道政、道成、道銘,其二子五世的黃道成,娶妻江氏傳下二子:德欽、德敬。六世的黃欽欽,娶妻游氏傳二子:仕陽、仕玉。六世黃德敬娶妻吳氏傳下三子:仕珍、仕鄉、仕愛。七世黃仕陽,娶妻蔡氏傳下一子黃純仁,現住庄尾村民大都是八世黃純仁,娶妻陳氏傳下裔孫,仕玉、仕珍、仕鄉、仕愛的裔孫外遷……至十四世黃中浩,娶妻江氏傳下五子,即:選杞、選杌、選格、選杏、選槺,人丁大增;原在庄尾建造78間的大圍樓,樓內建有宗祠三間:祀奉四世祖黃廷福公,妣田氏傳衍下列宗神主的「紹慶堂」;祀奉六世黃德敬公妣吳氏傳衍下列宗神主的「肇慶堂」;祀奉八世黃純仁公,妣陳氏傳衍下列宗神主的「衍慶堂」。改革開放後,「紹慶堂」、「衍慶堂」已修復。「肇慶堂」裔孫外遷未修。現住庄尾廷福公派下裔孫157戶,850人,組成5個村民小組。該房系保留有《紹慶堂黃氏族譜》手抄本。2008年由黃金鉤整理的《紹慶堂黃氏族譜》印刷本。
(二)據民國年間,庄溪黃觀瀾《黃氏族譜》手抄本記載:庄溪黃氏始祖黃應昌出生於明正德十二年(1517),於明代嘉靖至隆慶年間1560年前後,從本縣三都西潭途洋尾(現白洋鄉湖美村),因避難徙居二都林婆社下城子(現天橋行政村下城自然村),娶妻王氏,傳一子名質樸。黃質樸娶楊氏,傳下三世名拔林娶張大財之女為妻,搬至庄溪溪邊土城居住,(該自然村在庄尾村西南方近庵下溪)。傳下四子:我然、仁居、仁安、仁懷。單長房黃我然,娶妻江氏,又傳下五子:即寅旦、有欽、君博、隆冬、約華。其三子黃君博娶妻林氏、翁氏傳衍下裔孫,創居庄頭樓,現庄頭自然村(在庄溪村西邊),有332戶,1520人,5個村民小組。
黃我然四子黃隆冬,創居振溪樓,長、二、五房仍居溪邊土城。現溪邊自然村先後建有朝陽樓、永溪樓、溪邊樓與振溪樓連成一起。共有620戶,2521人,組成11個村民小組。大都是四房隆冬裔孫,二房有欽外遷失記,長房黃寅旦,娶妻謝氏,傳衍裔孫不多,五房黃約華,娶妻楊氏傳衍裔孫大都住龍獅堀。
於清康熙41年(1702)建成庄溪黃氏祖祠「熾昌堂」,形似虎穴,址在庄頭村邊,二進三開間土木建築,建築面積220平方米,祠前有廣場和半月池塘,佔地1200平方米,祖祠主堂神龕奉祀始祖黃應昌公、祖妣王氏,及其衍傳下列宗神主。祠內大廳對聯是:「識熱丹心三七男兒思共祖,昌茂碧葉萬千支脈念同根。」
其派系昭穆字輩詩:「乾坤定位開文國,全民超類耀宗祀,居仁立義垂詩訓,嗣續英賢奕世揚。」庄溪黃應昌派下已傳至19代,住霞葛庄溪村的溪邊和庄頭兩自然村共952戶,共有4041人。
(三)井北樓在庄溪村轄區西南方,是由江生一公創建。於明天啟四年甲子歲(1624)丙子月、甲子日、甲子時出生的江生一,時住井邊村,系江啟昌公九世孫,命格為四鼠夜遊,長大後經營糧油生意、販賣耕牛,積蓄大筆財富,置田畝數廣量多,成為霞葛首富,娶妻黃氏、沈氏、田氏共傳下五子:長名高、字樂序,次名見武、字奮揆,三名雲、字建勛,四名熊,五名韓。據譜記該先賢共傳下五子、十一孫、二十二曾孫。於清康熙39年(1700),有名師指點可在其庵下溪北岸的田產上建井北樓。建此樓在黃姓溪邊村旁、庄頭村對面,黃姓族人竭力阻止。時有天堂天生公脈系,啟昌公十二世裔孫江道生,系庠生,為人淳厚積善,在詔安縣衙任財糧官。祖孫合力,發動江姓全族裔孫和太平沈姓佃戶,按名師勘測指定的井北樓,圈圍成直徑80米,52開間佔地近十畝的大圓樓,日夜加班,興建三層生土樓,而由江道生負責進府縣與黃姓長老打官司。等到漳州府、詔安縣衙派官差到霞葛實地勘察時,樓將建完。建好的房屋由生一、道生兩公裔孫進住,現井北樓共住有兩祖公裔孫145戶,780人,4個村民小組。
建成井北樓第二年即康熙40年(1701),在井北樓內建宗祠「追養堂」,二進三開間土木建築,面闊12米,進深8米,建築面積216平方米,奉祀始祖啟昌公祖考祖妣,而後裔孫們奉祀江生一和江道生公祖考祖妣及其傳衍下的列宗神主。建成井北樓,成為江、黃兩姓聚族齊心的一大焦點,成為兩姓在霞葛競爭,均衡發展的一大事件。庄溪黃姓於第二年才建成宗祠「識昌堂」形似虎穴,「追養堂」形似獅穴,每年春節至元宵祭祖燃放鞭炮多與少常發生口角。成為爭執至吵鬧的導火線,清末至民國常發生摩擦。在宗族社會裡,以居住地田園、山林、風水等問題發生爭執是常事,在相互制約中,求生存和發展。民國34年(1945)霞葛太平合為平葛鄉,該樓設立鄉址,至1949年底。
現井北樓裔孫江道生派下江玉湘保存有於清康熙26年(1656),由江鴻漸編寫的《江氏族譜》複印件。該房系的江傳懸收集整理保存有:乾隆年間續編《江氏族譜》手抄本,嘉慶11年(1805)江健資續編《江氏族譜》手抄本3卷,嘉慶15年(1810)江浩然父子合著《家禮廣類》印刷本12卷,民國34年(1945)《追養堂龕譜》手抄本。江有明續編《江氏族譜》手抄本等。據譜記:井北樓13世迥凡同子萬曉、乃寵,14世乃芹、朗亭父子,震東、引長父子,乃剛、炳如父子,15世燕嘉、以敏父子,鋼如、名進父子等先後遷台彰化台南墾殖、傳衍。
三、村 落 建 築
明代中期黃應昌裔孫遷至霞葛庄溪時,先是住在庄溪溪邊土城,而後增建振溪樓、庄頭樓、朝陽樓,住庄尾村黃久隆裔孫建庄尾樓。
至清康熙39年(1700)江生一率裔孫在庄頭樓對面,建起直徑80米、52開間的井北樓。這些生土樓都處在霞葛盆地的低洼地上。經不住颱風、暴雨襲擊,特別在2006年5月17日「珍珠」颱風襲擊霞葛,7月14日又來了「碧利斯」颱風大暴雨洪水的衝擊,生土樓大部分倒塌。颱風過後,在政府的支持下,村民們自籌資金,在通往平和縣的詔平線、通往嶺下溪二級水電站兩旁公路邊蓋起鋼筋水泥的新樓房,並與蔥翠荔枝樹林構築成綠色村莊。
四、民 俗 文 化
鎮龍庵豐年慶的民俗活動
鎮龍庵在1949年前,都由坑河村寮屋洋真寬和尚世家管理,每年七月十五日,請和尚做醮,為抗清扶明死難亡魂超度。
五顯大帝神座每年農曆四月和十月以庄溪村為主,抬神遊鄉兩次,上半年四月驅蟲消災保田禾豐收,十月是「還平安」,群眾通稱「鎮龍庵豐年慶」,在春節過後,鎮龍庵真寬和尚請霞葛的生意頭家到鎮龍庵里,向五顯大帝許願,懇請五顯大帝保佑當年風調雨順、五穀豐收、生意興隆、平安發財,年底舉辦豐年慶,演戲三天以慶賀。
由上一年會頂祭拜後,領著信眾在神座前跌筊,連跌三聖筊時,放鞭炮告知信眾,五顯帝同意年底建醮演戲了,然後眾信眾在庵管和尚安排下,以次向五顯帝借本錢,許下年底應獻慶典禮金。領的是多時12元,少時1.2元,每人交還禮金以信眾許願可120-1200元,許願最多的為當年會頂首,以會頂首,會副三人生肖定下慶典時間。再由他們共同提名作為建醮、演戲的理事長、副理事長、各村理事,慶典時發動庄溪、南陂、天橋三村信眾為主,請道士建醮,請戲班演戲三天。
此活動,解放後被禁止。改革開放後恢復。鎮龍庵理事會用場地出租收入作基金,恢復豐年慶民俗活動,還集資建戲台,在該庵對面征地開闢廣場,使豐年慶活動正常開展。
五、鄉 賢 名 人
(一)郭義(1617-1685),號萬義,萬二,明萬曆45年生,原住官陂,後跟父移居霞葛庄溪,明崇禎年間與張耍,號萬禮,萬五道宗結成「萬姓集團」在山區開展反清鬥爭,順治7年(1650)由施琅引薦,歸順鄭成功,與萬禮等人卒將士六千多人,屢立戰功,授任宣毅左鎮,順治16年(1659)任「督兵護侍」跟隨鄭成功北伐南京;兵敗後退守東山島。順治18年(1661),在軍師道宗策划下,與蔡祿率軍投清,清廷任其為南寧總兵。康熙十三年(1674),再度反清投靠吳三桂,吳任郭為勇威將軍,封為秦彝伯。康熙20年(1681)清廷平定兩廣反兵後,獨放郭回原籍監管,康熙24年(1685)郭病逝,葬二都紅花嶺。
(二)黃萬沾(1626-1695),庄溪黃應昌派下4世孫,明天啟6年生,清順治3年(1646)參加萬禮為首的義軍,任右沖鎮,轉戰沙場,抗清復明,屢立戰功。康熙18年,黃靖,廖琠與清閩浙總督在雲霄水晶坪議和,萬沾誓不降清,解甲歸田,康熙34年(1695)以老善終。
(三)江生一(1624-1703),系江啟昌派下9世孫,出生於明天啟四年(1624),善於經營糧油生意,後又販賣耕牛,積畜大筆財富,購買大片良田成為霞葛首富,獻資在霞葛市場上建墟寮,使霞葛成廣福兩省,山區鄉鎮的集市,建成井北樓,讓其裔孫居住樓內,為霞葛經濟發展作出努力。
(四)江日升(1714-1791),是江生一公曾孫,江啟昌12世裔孫,於清康熙53年(1719)出生在井北樓,乾隆4年(1740)入伴、五年(1741)中武舉人,乾隆27年(1762)武進士,授任武衛正堂。
(五)江有聲(1812-1875),江啟昌公傳衍下的十七世裔孫,於清嘉慶17年在井北樓出生,江道生房系的兒郎,長大從軍。清同治3年(1864)任台灣台南守軍,北路中營千總(正六品武官),時有呂梓滋聚集匪眾作亂,江千總兩次帶兵破賊巢,擒斬首逆,並分路收孥余匪,焚毀各逆庄,洵屬出力,欽命授以守備之職。後又多次立功,官至都司(四品武官)。其戰功載入清廷所編輯的《續修四庫全書》之《治台必告錄》篇。年老退役回故里井北樓後,捐銀在樓門閣樓上設「萬英堂」,塑關帝爺、將軍爺、獅王爺神像,鑄關公大刀,木雕戲台,並向宗親們講述,其在與巢賊軍作戰時,獲得眾神兵相助而化險為夷的經歷,弘揚英雄無畏的氣慨。教育晚輩後人要勤奮學習、精通投藝、敢為人先。光緒元年(1875)病故。
(六)黃清華(1915-2003),庄溪村黃應昌派下14世裔孫,1915年出生,廈門集美學校畢業,曾任霞葛中心小學校長,平葛鄉鄉長,詔安縣參議員。1946年渡台,任台灣銀行高級專員,潛心研練書法,擅長隸書,曾為將中正書寫墓銘志。1995年回大陸庄溪祖家安度晚年,捐資5800元修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鎮龍庵。
(七)黃財裕(1928-2013)黃久隆23世裔孫,1928年出生於庄溪村莊尾自然村,1945年參加共產黨組織的烏山游擊隊。新中國成立後,任漳州市國營後房林場黨委書記,享受離休正處級待遇。
(八)黃德生(1930-2002),是黃應昌派下14世裔孫,出生在庄溪庄頭村,曾任詔安縣委常委。
(九)黃水局,庄溪黃應昌派下15代裔孫,1933年出生於溪邊朝陽樓,北京大學本科畢業,曾任國家公安部檔案處處長。
(十)黃雲山,庄溪黃應昌派下15代裔孫,於1957年出生於庄溪村自然村,曾任東山縣縣長,現任漳州市財政局副局長。
(十一)黃建化,庄溪村黃應昌派下14代裔孫,1958年出生,曾任漳州人民政府副秘書長、漳州市環保局局長,現任漳州市機關工委書記。
(十二)黃欽演,庄溪黃應昌派下14代裔孫,於1967年出生溪邊朝陽樓,徐州空軍學院畢業,曾任桂林空軍學院團長。
六、鄉 村 景 觀
(一)霞葛鎮龍庵
鎮龍庵又名塔化庵、八卦庵,位於霞葛鎮政府與霞葛墟市場之間,省道詔安通平和公路擦肩而過,始建於明萬曆十二年(1584),由霞葛紳衿黃仕陽倡建,在清代重修碑記有記載為「昔明有鄉人希圖此境,而神靈人傑□和尚□古迹。飛鎮塔化,故名『鎮龍』……」民間廣為流傳的是說:明萬曆初年,南詔有位精通地理風水的沈氏鄉賢,來到霞葛後。發現此處屬「蝦形寶地」,若把祖宗墳墓建在此穴。霞葛日後可歸沈姓一族。霞葛民眾得知後,一致反對,幾經商議,共同策划了「神明不允」的方略。他們深夜把供奉在庵下村的五顯大帝之雙靴脫下。從「蝦形寶地」穴倒印靴模回到庵下村,第二天即傳出五顯大帝顯靈了!自選靈穴了,一時全霞葛都傳開了,這位沈氏鄉賢生疑,沿著靴跡查到庵下村,果然看五顯大帝一雙靴沾滿泥沙,只好嘆息真是神靈不允,就此作罷。
當地名紳黃仕陽發動霞葛黃、江、林、塗、郭、田、盧、賴、李、楊等姓氏信眾,建成坐東朝西,八角,十六柱,直徑9.5米的亭塔式建築。按《周易》兩儀八卦置兩門:正門向西,西有長庚,庚年屬金,金可生水;南側門引箕星至門前。可通明昌盛。其餘六面是各個年代修建鎮龍庵的石碑記,磚石砌成的八面圍牆,正門楷書「鎮龍庵」三字,相傳是明天啟五年(1625)進士沈起津題寫,蒼勁有力。亭塔里正中供奉著手握三角寶的五顯大帝神像,其後靠牆是泥塑三寶佛,兩邊是泥塑的十八羅漢佛像,於清乾隆四十八年,平和大溪生員陳時和在兩石柱題刻對聯:「西疆保障龍神鎮,東注澄波福澤長。」入塔頂上掛著大明督都黃調陽題書的匾額「精忠洪門」,兩邊是洪門弟子捐贈的大匾額「澤傅恩深」、「忠貞獻禮」。明末清初有一股反清扶明的義士在詔安山區活動,鎮龍庵是天地會活動一個據點。
在鎮龍庵南側建有觀音亭,供奉十八隻手觀音佛像,其楹聯為「鎮地祥鄉施福譯,龍天清雨賜恩波」。
鎮龍庵是新修霞葛大橋的北岸西側,庵邊傍溪的大榕樹碩大的根系,鬱鬱蔥蔥的樹冠,與橋下清澈的流水,構成古村一大景觀。
(二)溪邊南門宮
近幾年,在溪邊土城倒塌的基地上,興建起佔地2000多平方米庄溪小學教學樓。在教學樓圍牆外,重建一座琉璃瓦屋頂的「南門宮」。相傳,有一年發洪水,秀篆人供奉的文武狀元的「仙公爺」被洪水瓢流,擱置在溪邊土城南門外的水潭邊,時住城裡的張大財家人,敬請「仙公爺」至南門過道的樓上,「仙公爺」顯赫,庇佑張大財,置田眾多,後來為富不仁,欺凌佃戶,祖孫內訟,衰敗出走,黃氏女婿掌管土城後,勤勞、淳樸,至民國有裔孫成為挑工,組成擔桿陣,每天上香朝拜,只要求出門平安,不遇兵匪,順利賺回苦力錢。於2011年,由黃廷祥組織「溪邊南門宮重建理事會」,發動集資二十多萬元,在原址上用石基磚牆、鋼筋水泥結構的宮宇60多平方米,前有廣場200多平方米,成民俗信仰活動一處新景,該宮不開正門,只開朝西的邊門,其對聯是:「南天宿星騰祥春盈廣豪,門地殿尊施法雨恩澤寰鄉。」
【本期完】
作者:李應梭,秀篆乾東村人,原詔安縣文化局副局長,詔安縣客聯會副會長。
※大清康熙年制瓷器就是這麼值錢!
※躲過秦俊傑的項羽,躲過了曾書書,卻沒躲過康熙的「龍三」!
TAG:康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