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說:意義、苦難與態度-讀《活出生命的意義》有感
TiPLab周末頻道 | CEO說
意義療法不是告訴我們有什麼終極的意義,而是告訴我們以何種態度對待生活,以何種態度去追尋對生命的理解。
意義、苦難與態度——讀《活出生命的意義》有感
by
Gary Wei@TiPLab
2018.6.10
讀完《活出生命的意義》,很有感觸。單看書名,或許會因為看起來太像一本妖艷的雞湯而錯過。實際上,作者Viktor Emil Frankl是一位傳奇的精神病學家,同時也是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倖存者——他的妻子和父母在集中營中死去。這本書的第一部分講述的就是他在集中營中的經歷,這段經歷也為他發展意義療法(Logotherapy,在書的第二部分介紹)提供了啟發。
之所以很有感觸,是因為書中提到的很多觀點,和我自己對待生活的態度很類似,所以就試著寫寫我的理解吧。
▼
「意義」是什麼是我們自己的核心議題
雖然書名叫做《活出生命的意義》,但「意義」到底是什麼並不是這本書的核心議題。我認為,生命有意義,且意義具備獨特性和多樣性,才是存在主義和意義療法的基石。
這些任務(也就是生命的意義)在每個人身上、在每個時刻都是不同的,因此不可能對生命的意義作一般的定義。對生命意義的質疑,沒有唯一的答案。「生命」的意義不是某種含糊的東西,而是非常實在和具體的。它構成人的命運,而每個人的命運都是獨特的。你和你的命運無法跟任何其他人及其命運進行比較。生活永不重複,不同問題需要不同的應對。有時你會發現所處的情況需要你採取行動來確定自己的命運,有時你會覺得深思熟慮更為可取,有時你會發現順其自然是正道。每種情況都有其特殊性,正確的應對也只能有一個。
一個人生命中的迷失,大部分在於將自己的命運和其他人的命運做比較——這樣做的原因,又大抵是因為並不知道為什麼而活,因而刻板地套用表面上看起來的其他人對生命所賦予的意義。但實際上,人生是我們所能經歷的最隱私的事情了,具備最大的獨特性,如何能套用他人對於生命意義的理解,又如何能拿自己生命的片段和他人的某個片段進行比較呢?更何況,我們所看到的,或許只是他人的表面而已。
記得十來年前,經歷過一次小意外,之後有次走在路上,就覺得,「人生,就是好好活著」。這一幕留給我的印象挺深的,現在,或許我可以更好地闡述這個想法的意思,當面對最終極的「活著」的時候,我們才能深刻體會到,生命於我們個人而言,是多麼獨特的存在和挑戰,是絕不依附於任何其他人的存在。
Frankl非常欣賞尼采所說的這句話:「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意義」到底是什麼並不是這本書的核心議題,但卻是我們每個人自己獨特的核心議題。
▼
如何看待苦難
我常常說,經歷過的苦難是有意義的經歷——不是變態地認為我們需要經歷苦難,而是說,即使經歷苦難,我們仍然可以擁有決定我們如何對待苦難的自由,也擁有通過苦難為生活賦予更深刻含義的機會。
忙碌而積極的生活,其目的在於使人有機會了解創造性工作的價值,悠閑而退隱的生活,則使人有機會體驗美、藝術、或大自然,並引為一種成就;至於即乏創意、又不悠閑的生活,也有其目的:它使人有機會提升其人格情操,並在備受外力拘限的情境下選擇其生活態度。 如果人生真有意義,痛苦自應有其意義,痛苦正如命運和死亡一樣,是生命中無可抹煞的一部分。
苦難是一生中很難完全避免的事情,你無法控制生命中會發生什麼,但你擁有自主選擇對待它們的自由,也擁有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動的自由。
面對不可避免的苦難,我們仍然是這個世界裡獨特的人,很少有他人能解除我們的苦難,或者替代我們受苦。我們需要知道,積極面對苦難才是讓生活擁有轉機,讓苦難變為機遇的唯一機會。屈從於苦難,選擇放任或放縱的情緒和行動是不智的。
苦難從一個層面上來說確是財富——「那沒能殺死我的,會讓我更強壯」。我們真正需要擔心的,就像作者所引用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言所說的那樣:「我只害怕一樣——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不要白白受苦。
當然,還需要強調的是,作者也並非認為我們一定需要經歷苦難,正如不是每個坑都需要踩,「如果它是能夠避免的,那麼消除它的原因才是有意義的事」。
▼
意義療法:態度
白天開車的時候放著歌,在800多首收藏里,隨機到羅琦在《我是歌手》第二季里唱的那首《給所有知道我名字的人》,那個片段的錄像看過好多遍,羅琦的聲音和原唱趙傳不一樣,就像直接甩在空氣里一般,如同她跌宕起伏的命運。在聽的時候,我想起一位非常相似的歌手,和她那首非常相似的歌,就是中島美嘉和她的《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同樣是一位有無限潛力的歌手,卻因為耳疾淡出,她以這樣的歌詞唱出她的態度:
…
今日はまるで昨日みたいだ 明日を変えるなら今日を変えなきゃ
今天與昨天如此相像/想改變明天/必須改變今天
…
満たされないと泣いているのは きっと満たされたいと願うから
感到空虛而哭泣/一定是渴望得到充實
…
意義療法不是告訴我們有什麼終極的意義,而是告訴我們以何種態度對待生活,以何種態度去追尋對生命的理解:「由於生命中每一種情況對人來說都是一種挑戰,都會提出需要你去解決的問題,所以生命之意義的問題實際上被顛倒了。人不應該問他的生命之意義是什麼,而必須承認是生命向他提出了問題。簡單地說,生命對每個人都提出了問題,他必須通過對自己生命的理解來回答生命的提問。」
TiPLab是以研究為基礎的知識產權諮詢公司:
「作為一個學習型組織,閱讀與思考是TiPLaber們工作中的重要組成。對於業務,創造價值是目標,持續學習是基礎,IT系統是工具,專業和深度是我們的承諾。對於團隊,成長是動力,勤奮是基礎,專註是性格,堅持是我們的基因。」
「我認出風暴而激動如大海」--里爾克
TAG:TiPLa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