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代的魏武卒有多強?5萬能輕鬆打敗50萬,建立之後未嘗敗績
原標題:戰國時代的魏武卒有多強?5萬能輕鬆打敗50萬,建立之後未嘗敗績
文/協虎團隊 三金
魏武卒,這一支作為戰國時代中率先崛起的政權——魏國的精銳,其所代表的軍事實力,也基本象徵了戰國初期最為先進的生產技術、以及跨時代的社會變革所能締造出的最強大的戰爭機器。而它的登場,也最能表現那個時代各國君王稱雄爭霸的野心。
在那個被孔子稱為「禮崩樂壞」的時代,除了有如點點星光的幾位先哲所迸發出的思想源流,還有那些令改革家們趨之若鶩的實驗田野。那個年代之下,想要稱雄各國的都圍繞著「爭霸」與「富國強兵」這兩個主題而行動,這就給了改革家們一個施展抱負的舞台。
在這喧鬧的爭霸角斗場中,最先登台的便是李悝和他身後的魏國。作為最先著手變法的改革家,李悝大刀闊斧地改變了魏國的體制,提出「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這便意味著魏國不再有世卿世祿的世襲貴族,一切賞罰按軍工計,此外,魏國還在李悝的主導下興修水利、獎勵耕織。有了這般頂層設計,才為之後的魏武卒提供了殷實的基礎。
可以說,魏武卒的戰鬥力正是建立在魏國的變法改革之上的,而魏國也正是憑藉這樣一支威武雄師而名震華夏。
那麼魏武卒究竟有多厲害呢?我們知道,戰國時代有一個戰無不勝的軍事家——吳起,此人在正史中還未嘗一次敗績,可謂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而他足以耀眼後世的戰績,大半都依靠著這一支由他一手培養的「魏武卒」所打下的。
在吳起的麾下,這部隊創下了「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勝負難分)」的不敗神話。在陰晉之戰中,吳起更是只用兵卒五萬、車騎三千的兵力,便打敗五十萬秦軍。這當中的數據不免有誇張之嫌,不過不可否認,魏國依舊憑藉著「魏武卒」的戰鬥力和吳起過人的兵法,奪秦河西五百多里土地,將秦國壓縮到華山以西。
如此剽悍的戰鬥力,「魏武卒」何以擁有?魏國在幾場大敗之後,為何有難以重新往日的輝煌?關於這些,我們就不得不細看一下魏武卒是如何選拔的。
實際上,史書中對魏武卒的能力和標準說得很清楚了。在《荀子議兵篇》記載:「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對於這段話,我們做一個大概解釋:合格的魏武卒需要能夠在穿好重甲、帶齊弓弩、戈劍各種武器又背負三天口糧的情況下,能夠一天行軍50公里。
單看裝備,我們便可知這是一支重裝步兵,而且是一支耐力要求極高的重裝步兵。打個不恰當的比喻,當時的魏武卒就好比是羅馬的軍團,這樣一說比較陌生的讀者可能心裡就大致有個底了。那麼可想而知,面對魏武卒,對當時的各國來說不知要作何感想。若不是只有區區五萬人,若不是後來吳起投奔了楚國,只怕是沒有了之後秦始皇「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而亡諸侯」的功績了。
不過,要供養這麼一支精銳之師不是沒有代價的。史書在魏武卒的評選標準後邊,還說明了魏國當時給出的待遇「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是其氣力數年而衰,而複利未可奪也……是故地雖大,其稅必寡,是危國之兵也」。
簡單說來,就是魏武卒是一支自給自足的職業化軍隊。得以入選的人雖然要自己承擔裝備的開支,但他的家裡人能夠被免除徭役賦稅,這一福利到老了複員還能享受。這樣一來,李悝廢除的世卿世祿制度從某種意義上又出現了。而且與秦國不同,魏武卒的後人即便沒有入伍,依舊能繼承父輩擁有的田宅。
要知道,當時的羅馬是憑藉著一個帝國的體量才供養得起那些個兵團,而魏國只是一個從原來的晉國分離出來的國家,其體量不說羅馬,可能也就跟燕國不相上下。所以,供養這一批士兵,對魏國來說足可稱重負。
另一方面,同其他部隊不一樣,當時吳起給定的訓練模式是「一人學成,教成十人;十人學成,教成百人……萬人學成,教成三軍」。也就是說,魏武卒最為重要的,不是單兵的作戰能力,而是長期以來累積的作戰技巧和作戰經驗。這也就是為何魏國在馬陵之戰、伊闕之戰後,無力再重建魏武卒一個重要原因。除了經濟跟不上、統帥治軍無方之外,還有就是因為損失的老兵難以再補上了。
就這樣,隨著魏武卒的消亡,魏國也漸漸日薄西山,往日不再。不過魏武卒所代表的職業軍制逐漸為爭霸各國所採用,而在這樣的潮流之下,魏武卒自身的獨特性也漸漸被稀釋。最終,他們的稱號,也隨著魏國的消亡,成為了歷史煙雨中屬於那個時代的標誌與象徵。
※二戰結束前,德國用這種黑科技替代原子彈,差點引起多國恐慌
※為打贏人口僅10萬的小國,美國出動4倍軍力,戰後被全世界罵慘
TAG:協虎戰爭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