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悟之因在相續成熟(圖)
來源:道德真源《佳文賞析》欄目第1677篇
當我們翻開經典,我們會發覺八歲的小龍女成佛就在轉眼女轉男身,成就佛道。米拉日巴尊者,他老人家也是即身成佛了。都說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這兩位為什麼都是這麼快呢?或者當我們聽見說禪宗一聞開悟或者大圓滿法即刻成就,成佛好像很容易,直接從果上摘取就好了,很多人對修行成佛產生誤區,而會急功近利或者好高騖遠以至貽誤終生。僅僅閱讀文字,無法把決心帶出來,因為那些只是佛陀的感受,是他的體會,不是你的。唯有自己有所體驗,真正明瞭煩惱帶來的壞處之後,你才會相信佛陀的話,並且下定決心地去修持。
阿難替我們說出了心聲——成佛很容易么?
一日,阿難尊者對佛陀說:「世尊,您出生於帝王之家,擁有一般人所沒有的榮華富貴;出家後,經過六年苦行,最後於菩提樹下靜坐四十九天,即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似乎一切都順理成章,您說是嗎?」
佛陀並沒有回答這個問題,而是為阿難說了一則公案:
過去有一位大富長者,擁有各式珍奇異寶,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獨缺取得不易的深海赤珍珠。於是長者決定出海採珠,在突破種種難關後,終於找到赤珍珠的產地。
珠蚌生性嗜血,為了得到這稀世珍寶,長者以刀刺身,將流出的血裝入油囊中,並且垂至海底,引誘大蚌出而食之;一旦蚌殼打開,就趁機剖蚌取珠。就這樣,長者一次次地刺身取血,一次次地入海剖蚌取珠,經過三年的時間,好不容易才採集到一袋赤珍珠。
長者帶著這袋赤珍珠回到岸上。不料,同伴們看到如此稀有且價值非凡的寶珠,竟萌生惡念,欲殺害長者將寶珠佔為己有。於是眾人佯稱要到井邊打水,趁著長者不注意時,便將他推落井中,並把井口封死。
墜落井底的長者幸好無恙,不知在井底待了多久,突然聽到獅子的吼叫聲;長者張開眼睛一看,竟然有一頭獅子從旁邊的洞穴走進來喝水。長者驚惶萬分,心想性命難保,沒想到獅子喝完水後就離開了。長者不僅鬆了一口氣,並且循著獅子的足跡,離開這一口井,最後安全回到家鄉。
長者找到同伴的家,對他們說:「你們搶走我的寶珠並且加害於我的這件事,目前還沒有人知道,只要你們將所有寶珠歸還,我就不會告訴任何人。」他們看到長者安然無恙地站在面前,都感到非常恐懼,知道自己犯了大錯,於是將所有的赤珍珠全數歸還。
一天,長者的兩個兒子在遊戲中把玩這些寶珠,大兒子問道:「這些寶珠是從哪裡來的呢?」小兒子說:「寶珠當然是從我的口袋裡找出來的。」大兒子辯道:「不對,不對,寶珠是長在屋子裡的大瓮中。」
聽到孩子們的對話,長者面露笑意,長者夫人不解地問:「這有什麼好笑呢?」長者回答:「寶珠對他們來說是垂手可得,他們豈能想像取得寶珠的過程是如此地辛苦?那是因為有我當他們的依靠,才會以為這些費盡千辛萬苦、幾乎喪命採得的珍珠,是從家裡的瓮中長出的。」
佛陀告訴阿難:「你只看到我成佛的果,卻不知我從無數劫來即不斷地勤苦修學,就像小孩認為寶珠是在口袋中,如探囊取物般容易,而不了解採珠過程的辛苦。其實,成佛必須修諸萬行,積功累德,不是一事、一行、一身就可獲得。」(典故出自:《眾經撰雜譬喻·卷下》)
要圓滿佛果必定有深厚的福德資糧。蓮師曾說:「顯密二宗的差別,就宛如陶器所形成的器物一般,它們的體質是完全相同的。但一個是已燒制完成的陶器,立即可以盛裝清水;而另一個則是要依正確的知見,慢慢地尋找正確的陶泥,來塑成陶器,然後燒製成陶而已。所以說兩者的分別,最主要的是一個為因乘,一個為果乘。我們菩提道次第學過,要成就密器,共同道熟密器成就已,然後金剛乘,共同道熟了沒有?共同道裡邊就包含了信心、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你這個密器成熟沒有?沒有成熟的話,再高的密法交給你,恐怕也沒有啥用處。所以說我們真正要修行呢,把自己成就那個器,這是重點。
敏公曾有個比喻:我經常說這個比喻,念觀世音菩薩名,設入大火,火不能燒,你敢不敢念了觀音菩薩到大火里救人去?恐怕不敢,不敢的話,你信心不夠。那麼第一信心不夠,第二出離心不夠,第三菩提心更難,最後你空性見是不是得到了?如果這些你沒有得到的話,你怎麼說利根呢?恐怕鈍根都很難說。
你是器,我們說要求那個器,自己成就那個器了,那個法,佛的慈悲,肯定會給你的。如果你不是那個器,求,求了也沒有用。所以說呢,我們修行,要向內求,好好把自己根器,把它鑄成功,那麼你法呢,自然得到了,就得手應心,修起來就會成就……。
修行先從積資起:開悟很容易,相續成熟很難。
若是一聞百悟,這說明你過去曾廣大聽聞,反之,感到一竅不通,甚至苦悶,或理解錯誤,便說明過去沒有多聞。所以什麼都不學,開悟從何而來?我們要想有果實,首先要有種子,種子要發芽,芽長成樹,然後開花,最後結果。種子都沒有,芽也沒有,芽無則樹無,無樹則不能開花,沒有前面這些,果實從何而來?彌勒日巴去拜見瑪爾巴上師,還未見到以前,瑪爾巴在定中觀到一殊勝佛塔,但被垢塵所蔽,他親自洗凈這佛塔,當其洗凈之後,寶塔大放光明,遍照三千。從中表現彌勒日巴尊者,內心本質修持很強,但由於身口之業障很重,故於前生未證果位,但其資糧卻是積集足夠,故此生則不須廣聞,但經懺除罪障清凈,就可以了。這也是瑪爾巴上師用各種方法,房子拆而又建等等之用意所在。
所以學法修行不能只看今生,如六祖等,亦是往昔積集廣大資糧,今生才能一聞千悟。我們修行學習,是一個完整的過程,而並非就此一世。經云:「理可頓悟,事須漸修」,修行並不是一蹴可幾,而需把握因緣,勤修六度萬行,累積福德資糧,「做一分得一分,做十分得十分」,如此努力不懈,待因緣果熟,自然能圓滿菩提道果。密勒日巴尊者曾說:「不可期求即刻解脫,而應終其一生修持。」
這些道理《廣論》裡面都有,但各人因緣不同,很多人對珍貴的佛經論典,因難以了解,而得不到好處,但對世間具體的事理,有時卻易得領悟。文中又言:「應該廣大聽聞,但弟子的毛病,是對聽法很有興趣,但行持卻很差,煩惱很重。」這也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大家也有體會,一般人剛開始,一片虔誠,學法興趣很濃。學法勁道很大,行持很差,甚至背道而馳,學法越多,煩惱越重。
什麼是勇氣?是指內心深處、徹骨徹髓的一種感受:你知道惡是不好的,痛苦是你不要的,你有著強烈的決心,知道唯一的選擇就是消除惡業和痛苦。這種勇氣需要慢慢培養,不會因為佛經中說煩惱不好,你就有決心將煩惱消除;僅僅閱讀文字,無法把決心帶出來,因為那些只是佛陀的感受,是他的體會,不是你的。唯有自己有所體驗,真正明瞭煩惱帶來的壞處之後,你才會相信佛陀的話,並且下定決心地去修持。
東方陽熹按:
成佛是目的,佛法猶如交通工具,人們選擇的工具,決定者到達目的地的時間和速度。譬如有人慾從中國到美國,如果選擇步行,恐怕到死也走不到,但是若選擇乘飛機,十幾個小時就到了。佛教的頓悟法門猶如飛機,其它的各種法門猶如火車、輪船、汽車、自行車、步行之類。飛機雖快,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乘坐。首先人們得相信飛機能夠抵達美國,其次人們必須得有買機票的錢,第三人們的生理和心理得適合乘飛機。許多人根本不相信頓悟法門可以即生成就,此就如同不相信飛機能十幾個小時到達美國一樣。再者是一些缺少福德之人,他們雖然相信頓悟法門可以即生成就,但卻不能受用,而且什麼也放不下,此就如同一些人雖然想乘上前往美國的飛機,卻沒錢買機票,或始終被人拉著登不了機。還有一種人對頓悟法門心存疑謗和恐懼,怕上當受騙,這種心理就如同一些人怕上了飛機萬一到不了美國再掉下來摔死,其寧可選擇穩妥的方式。以上這三種人,皆不適合修習頓悟法門。關於漸修與頓悟的問題,台灣惟覺大和尚在《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中講述的非常詳細:
「佛法的法門雖然很多,歸納起來有方便法門、感應法門、究竟法門,從修行的方法又可分為:漸修與頓悟兩個法門。漸修,就是漸次修證,是漸進的、有次第的修證,所以需要的時間比較長。佛經講,一個人若想超凡入聖,從證到阿羅漢果、緣覺果、菩薩果,一直到圓成佛道,圓成佛的智慧,修證的過程與時間各不相同:證到阿羅漢果位,最快是三生,最慢是六十小劫;證到緣覺果位最快是四生,最慢是一百劫……。佛陀非常慈悲,另外告訴我們一個縮短修證時間的方法,而且是最究竟的法門,這個法門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是「頓悟」的法門,是一超直入如來地的法門。頓悟,悟什麼呢?悟到自己這念心、悟到覺性、悟到人人都有佛性、悟到人人都能成佛。簡而言之,「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明心就是明白自己的菩提心,見性就是見到自己的本心本性,成佛是成法身佛。頓悟了心性,就縮短了修證的時間。報身與化身是「方便」,法身才是最究竟的。」(道德真源網站之佳文賞析欄目第1220篇,惟覺和尚《明心見性,見性成佛》http://www.daode.org/jwsx/07/1220.htm)
(更多內容請訪問:www.daode.org)。
TAG:東方陽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