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小說家的想像變成現實,當機器人覺醒……
Break Free
空
Taryn Southern
00:00/03:03
這首歌由人工智慧編曲
人工智慧
著名的「機器人三定律」,是教父級科幻小說家艾薩克·阿西莫夫在他1950年出版的小說《我,機器人》中提出的,有以下三條:
第一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個體,或者目睹人類個體將遭受危險不能袖手不管;
第二定律:機器人必須服從人給予它的命令,當該命令與第一定律衝突時例外;
第三定律:機器人在不違反第一、第二定律的情況下要儘可能保護自己的生存。
電影《我,機器人》劇照
三定律在科幻小說中大放光彩,在一些其他作者的科幻小說中的機器人也遵守這三條定律——這成了一個被反覆玩的「老梗」。同時,三定律也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在三定律基礎上建立的新興學科「機械倫理學」旨在研究人類和機械之間的關係。
很多人工智慧和機器人領域的技術專家也認同這個準則,隨著技術的發展,三定律可能成為未來機器人的安全準則。儘管迄今為止,「三定律」在現實機器人工業中尚未得到應用,但隨著近年來人工智慧技術的蓬勃發展,小說家的想像變成現實的日子或許不遠了。
我有書單,每周相約,
本期主題:人工智慧。
在美劇《生活大爆炸》中,謝爾頓和他的朋友們之間有過這樣的對話:
謝爾頓:當我得知我是機器人,我要受限於阿西莫夫的「機器人三定律」嗎?
拉奇:你可能現在就已經受限了哦。
霍華德:是啊。你傷害過人類嗎?或任人受傷而袖手旁觀?
謝爾頓:當然沒有。
霍華德:除非在他人危險的情況下,你會傷害自己或者容忍自己被傷害嗎?
謝爾頓:呃,沒有。
霍華德(故作神秘狀):我聞到機器人的味道了……
電視劇《生活大爆炸》劇照
人類最值得珍視的能力,莫過於反思。任何新鮮事物的出現,往好處說,都是人反思自我的契機。如果謝爾頓經過反思,認為自己和已經「受限」的機器人確實沒什麼區別,而且還擁有機器人的強大智力——那麼就當自己是機器人好了,那又有什麼關係呢?倒是有些人,幾十年如一日地只會機械地重複同樣的段子,卻還對人工智慧大加批判——他們倒可以反思一下,自己究竟比機器人優越在哪裡。
1《心智社會》
作 者:[美] 馬文·明斯基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出版年:2016-12
許多人仍然認為機器不會有意識,
不會有野心、嫉妒、幽默感或者
任何其他的心理生活體驗。
當然,要創造出具備
所有人類能力的機器,
我們還差得很遠,
但這隻能說明我們還需要
更好的理論來解釋思維的運作方式。
—— 馬文·明斯基
電視劇《西部世界》劇照
「
本書作者馬文·明斯基,最早聯合提出了「人工智慧」概念,被尊為「人工智慧之父」。
馬文·明斯基認為「大腦不過是肉做的機器」,大腦中具備思維的微小單元可以組成各種思維——意識、精神活動、常識、思維、智能、自我,最終形成「統一的智慧」。這種智能組合就是「心智社會」。
書中沒有艱深晦澀的技術型語言。馬文·明斯基展示了最簡單的智能體如何通過自然的組織展現出各種複雜的智能現象。如同在美劇《西部世界》中複雜的思維機器會產生自由意志一樣,馬文·明斯基在用反思手術刀式地剝離了智能的種種功能之後,仍然為神秘的「自由意志」保留了一席之地。
」
2《公雞王子》
作 者:雙翅目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出版年:2018-4
記憶並不按照時序排列,
它們中的大部分都沉入時間長河,
只有幾個片段能夠結成晶體,
於日後熠熠生輝。
—— 雙翅目
書籍《公雞王子》插圖
「
這部中短篇科幻集,包含四篇作品《精神採樣》《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公雞王子》《空間圍棋》。
一個人如果開始了在生存之外的思考,那麼第一個思考的問題大概率是基於體驗的問題,比如最直接的是「月亮為什麼跟著樹一起走」。接著會問逆向時間箭頭的歸因問題,比如「雞從哪裡出來的」。在接受了一定的教育之後,人會在此基礎上將對體驗的直觀感受上升為形而上的問題,比如「我從哪裡來」「世界的本源是什麼」,甚至是「我是誰」「我和別人的區別是什麼」。
通過漫長的探索,科學和哲學的建構,對現象進行量化和分析,我們逐漸能夠接近這些問題的答案。但是,人們對世界的第一手認識仍然是我們的體驗,而體驗是無法量化的。如果未來世界,人的體驗也可以量化,產生的新問題將更加棘手:如果可以用精神切片來分享體驗、情感和頓悟,個體的意義何在?當人的意識被植入了「機器人三定律」,當人工智慧可以領悟圍棋的真諦——人與機器究竟如何共存,而所謂的「智慧」是否只是一種宇宙的幻象?
」
3《2030·終點鎮》
作 者:遲卉
出版社:湖南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2017-4
很多人都覺得,
「自我」像是個雞蛋,
圓圓的,完整的,
最多分個層什麼的。
其實不是。
「自我」就像是一堆碎玻璃,
而且全都疊在一起,
互相刺傷。
—— 遲卉
AlphaGo VS 李世石
「
隨著技術的發展,人工智慧助手滲透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裡。2017年,圍棋人工智慧AlphaGo橫掃人類棋手,人類慘敗。2030年,以人工智慧為中心的世界來臨,人類與人工智慧的終極戰鬥拉開帷幕。
人工智慧的目的何在,這是這部作品的科幻奇觀核心點;終點鎮這場纏綿十多年的謀殺,則是科幻奇觀的展現。殺人的現場、沉默的稻草人、交織的記憶,本以為自己是被選中之人,卻在龐大的人類基數面前顯得如此微不足道。與此同時,陷入集體無意識旋渦的人們正在慢慢被人工智慧操控……
」
4《谷歌時代的柏拉圖》
作 者:[美] 麗貝卡·戈爾茨坦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年:2017-12
當人類的科學形象如同
我正在用來打字的這台電腦一樣,
受自然法則的支配時,
當我們更宏大的人文主義形象
被離奇地淘汰掉時,
柏拉圖在場。
—— 麗貝卡·戈爾茨坦
油畫《蘇格拉底之死》
「
在這卷新的柏拉圖對話錄里,柏拉圖與程序員、育兒專家、情感專欄讀者、訪談節目主持人、科學家一一對話——和他在雅典時做的事差不多。
對於谷歌時代的各樣新科技,連這位西方哲學的開山祖師都躍躍欲試,絲毫不像古典時代的「老人」:在谷歌總部,他跟軟體工程師探討,倫理難題的答案能不能通過道德搜索引擎得到;在認知神經系統科學實驗室里,他主動讓兩位科學家掃描他的大腦,和他們討論多巴胺、杏仁核、海馬體之類的術語,是否足以解釋人類的情感、意志與決定;當然,還有縈繞在柏拉圖心頭、促使他開創哲學的蘇格拉底之死……
面對在幾乎所有方面都知道得更多的後輩,柏拉圖細細聆聽,然後抽絲剝繭、步步追問,直到對方恍然發現自己的臆斷與自負,繼而自己去剷除遮蔽真相的偏見。不管是在古希臘的廣場,還是在21世紀的谷歌總部,這樣的思辨之旅都在展開。不斷追問、思辨和省察的哲學,千百年來都不曾離開,也不會離開。
」
5《機器人大師》
作 者:[波蘭] 斯塔尼斯瓦夫·萊姆
出版社: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年:2015-1
要避免行動,
就必須首先擁有行動的能力。
一個缺乏手段移動山川的人,
還要聲稱智慧令他不去移山,
那純粹就是在以哲學的方式裝瘋賣傻。
—— 斯塔尼斯瓦夫·萊姆
書籍《機器人大師》插圖
「
特魯爾和克拉帕西厄斯既是競爭對手,也是親密無間的好友。兩人結伴在宇宙中漫遊,不斷製造出奇妙的機器,經歷奇異的歷險,拯救星球於危難之中。兩人因此獲得了不少榮譽,但鬧出的笑話更多。
小說集的副標題為「計算機控制時代的寓言」,是我們控制機器?還是機器控制我們?在萊姆的這些寓言里,控制論的產品和試圖控制事物的企圖,最終都遭到了無一例外的失敗。「控制」最終演變為「不可控制」,「控制者」最後也變成了身不由己的人。萊姆的這一個個短篇讓人讀起來不禁捧腹一笑,卻又發人深省。
」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
※LV、DIOR的御用花藝師,卻說「我沒有風格」
※16歲的秘魯少年說:「不要把時間浪費在無聊的食物上」
TAG:生活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