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古代麻醉方法

中國古代麻醉方法

我國很早以前就有關於麻醉的傳說和記載,例如,「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就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很久以來就千方百計尋找治病止痛的良藥。另一方面,在原始氏族公社時期,隨著石器工具的使用,逐漸產生了用砭石治病經驗,有「伏羲制九針」的傳說。據《山海經?東山經》記載:「高氏之山……其下多石」。郭璞註解說:「砭針,治痛腫者」。是外科方面原始的醫療工具,也是我國針術的萌芽。公元前4-5世紀,《列子?湯問篇》和《史記?扁鵲列傳》就有春秋戰國時代著名醫學家進行外科手術的記載。戰國名醫扁鵲以「毒酒」作麻藥,為患者「剖腹探心」。公元2世紀,我國偉大的醫學家華佗發明了「麻沸散」,據《後漢書?華佗列傳》、《三國志?華佗列傳》中記載:「疾髮結於內,針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即醉無所覺,因破服背,抽割積聚;若在腸胃,則斷截湔洗,除去疾穢,既而縫合,縛以神膏,四、五日創(瘡)愈,一月之間皆平復」,說明在1700多年以前,華佗就已經使用全身麻醉進行腹腔手術。麻沸散又名麻肺散或麻肺湯,據宋人竇材說:「漢北回回地方有草名押不蘆,以少許磨酒飲,即通身麻醉如死,加以刀斧亦不知……押不蘆即曼佗羅」。在公元1-2世紀左右《神農本草經》載有藥物365種,其中就有不少具有鎮痛麻醉作用的葯,如羊躑躅、大麻、烏頭、附子、莨菪子、椒等。公元652年孫思邈著《備急千金藥方》,752年王燾著《外台秘要》;都有用大麻鎮痛的記載。1337年元代危亦林著《世醫得效方》記載了草烏散,1381年明代朱棣等所撰《普濟方》亦載有草烏散的製法和用法。1578年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介紹曼佗羅花的麻醉作用,說:「用熱酒調服三,少頃昏昏欲醉,割瘡炙火,宜先服此則不苦也」。1642年明代張景岳《資蒙醫經》記有蒙汗藥,用鬧羊花、川烏、草烏、乳香、沒藥等磨為極細粉末,用熱酒調服。1662年王肯堂《證治準繩》、1743年清代祁坤的《外科大成》及同年趙學敏所著《川雅內編》介紹了由草烏、川烏、天南星、蟾酥、番木鱉等組成的開刀藥方。關於針灸鎮痛,早在戰國時期(公元前475-221年)古典醫書《黃帝內經》在針灸方面從經絡穴、針灸法到針灸理論做了比較系統的論述,有針刺治療頭痛、牙痛、耳痛、關節痛和胃痛等記載。相傳為秦越人所著的《難經》論述了經絡穴,215-282年晉黃甫謐著《針灸甲乙經》進一步總結了古代針灸的成就,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比較完整的針灸專著。宋代王唯一撰成《銅人針灸穴圖經》三卷,製成銅人模型。明楊繼洲著《針灸大成》十卷,總結了明代以前的針灸學方面的成就。清代《醫宗金鑒?針灸心法要決》及其經絡經穴圖解,流傳很廣泛。在復甦急救方面,公元前4-5世紀,有扁鵲切脈以診斷人之生死,用針、砭石和草藥進行急救復甦的記載,據史記記載「太子患屍厥症,呈現假死狀態,扁鵲根據太子的病情,確認患者並未死亡,用針刺熱熨和湯藥等使患者起死回生」。東漢末年張仲景,目睹疫病流行而造成慘重的死亡,寫成《傷寒雜病論》十卷,相傳現存的《傷寒論》載方113種。張仲景《金匱要略方論》載有對自縊者的搶救方法:「徐徐抱解,不得截繩,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腳踏其兩肩,手少挽其發,長弦弦而勿縱之;一人以手按據胸上,數動之,一人摩捋臂脛,屈伸之,若已僵,但漸漸強屈之,並按其腹」。說明早在2-3世紀,中國即已實施了比較完善的復甦術。以後晉葛洪《肘後備急方》中亦有關於復甦猝死患者的詳細記載:「徐徐抱解其繩,不得斷之。懸其發,令足去地五寸許,塞兩鼻孔,以蘆管內(納)其口中至咽,令人噓之。有頃,其腹中轉,或是通氣也。其舉手揮人,當益堅捉持,更遞噓之。若活了能語,乃可置。若不得懸發,可中分發,兩手牽之」。這是對口吹氣法的最早記錄。本法操作包括人工呼吸的基本要領:1、懸發或牽發以保證呼吸道通暢。2、用蘆管插咽吹氣,類似於今經通氣管吹氣。3、塞鼻以防漏氣,以符合對口人工呼吸的要求。其他在《普救類方》、《廣惠普救方》也載有關於吹氣人工呼吸的方法。總之,在我國歷代的醫藥著述中,有關麻醉止痛、復甦急救等方面的記載,內容豐富,經驗寶貴,說明在我國醫學發展中,麻醉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和貢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陵醫學高峰論壇 的精彩文章:

尿結石形成與細菌有關?
衝擊波碎石機:分類、構造與研究

TAG:金陵醫學高峰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