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重新評估傳播學研究方法的必要性

重新評估傳播學研究方法的必要性

最近開會討論有感,嘚啵嘚啵兩小時竟成文……以後這類也放在公號里吧

=====================================================

越來越覺得,傳播學研究的主流方法開始偏向大數據分析、實驗(尤其是眼動儀等)等基於廣博數據和無意識參數測量的量化研究方法可能是一個必然的趨勢。近年來在潘忠黨重提元傳播重要性的同時,Petty和Cacioppo的ELM也被各路學者重新翻了出來,當做實驗、問卷等研究的關鍵核心理論加以引用。明智者會嗅到契機。

人們在津津樂道技術革命所帶來的媒介變革影響之巨、新媒介對個體獲取信息方式帶來變遷的同時,卻沒多少人去考慮相應的傳播學研究思路是否也該應時而變。

大數據研究風潮來臨之後,「質量之爭」終於成為傳播學為數不多的學科內分歧,刺激了傳播學大反思的開展,帶來了不少新鮮空氣。可惜的是,對於來勢洶洶的大數據,多數學者並非從學科發展,而是從自我能力、派系鬥爭的角度去考慮迎合、或者拒絕。特別是對於傳統質性研究出身的學者來說,高級一點的量化分析是枚「硬骨頭」,難啃。但是「難啃」不能成為「不啃」的理由,一篇研究對應單一研究方法的研究狀態已成為過去,質量性結合應成為研究者應該具備的基本研究意識。

一直以來,學者普遍奉行的一個學術規範是:問題第一方法第二,不可捨本逐末買櫝還珠,方法的制定要根據問題的適合與否來選擇。這句話我舉雙手贊同。然而,當傳播學目前面臨的主流研究問題發生了轉變的時候,某些方法是否也應當重新被審視、估量?以社交媒體研究為例,最近上海交大李曉靜的一篇關於社交媒體用戶的信息加工和信任判斷的研究指出:微博上頁面所顯示可見的粉絲數、轉發數、評論數皆成為影響個體信息加工的重要要素,可稱為「系統生成線索(system-generated)」。與傳統媒體時代媒介形式差別不大的情況不一樣,如今,不同平台擁有不同的技術座架,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影響著受眾的信息判斷和選擇。受眾的媒介行為有了更多的不確定性。

微博頁面的AOI劃分圖,頁面的「細節」被列為「系統生成線索(system-generated)」

不久前,黃旦曾提出用建構主義來代替結構主義,重新還人以主體性。然而如果個體對自己的選擇不是那麼了解的時候,這種主體性的建構是否還有意義?或者只淪為赫拉利描述中縹緲的「理想國」?有兩種角度。第一是以黃旦等學者為主的,現有多數學者所重新發現、提倡的一種新思路:即在擬像時代放棄對於「本體真實」的關注,轉而追逐「理念真實」,也就是強調共同體和共識;拒絕主體客體間的對壘,接納「主體—主體」的主體間性。這些觀點帶有形而上的色彩,重申個人主動性,將傳播學研究的終極命題定義為人與人之間如何交往的問題;第二是以近年大數據研究為代表的較為高級的量化研究方法,重點在於「人機溝通」,關注個體決策和信息加工過程,重視效率,更有功利主義的特點。

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認為人類通過「虛構的想像」聯結在一起

每一個新範式都是在批判前人的範式基礎上建立的。建構主義扭轉的是結構功能主義重總體輕個體的趨勢,而圍繞大數據建立的新的範式能力在於降低研究中主體性的「濃度」,想要試圖說明——個體並非他想像地那麼了解自己的每一個行為。後者相比於前者的根本優勢在於對「主體性」之外的元素的測量——即個人難以感知、察覺到的、無意識或潛意識的過程性行為,人們很容易去研究自己看得見的東西,對於「看不見的」,即使知道是「重要的」,也因力有不逮而興趣缺缺。過去傳播學的「黑箱」問題限於技術的簡陋難以成行,如今大數據等較為高級的量化分析方法在傳播學起步伊始,實在不必在了解之前自我設障。

當然,我並非認為以大數據為代表的量化方法從此就能後來居上、平步青雲,佔據學科研究的制高點。兩種研究範式各有千秋且不可互相替代,在不同的研究情景下用法不一,這是本文討論至此不容置喙的前提。從過去的學習經驗看來,一些學者對於量化方法的偏見在於不信任,這種不信任來自於對哥倫比亞學派的聯想,來自於對片面強調量化所造成膚淺的研究結果的擔憂,可以理解,但確實有些草木皆兵、矯枉過正。撰此文,我只是想呼籲漫步在「圍牆外」的學者進來看看,安土重遷的方法保守主義是值得提防的。

前十年和後十年的傳播學主流問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一半以上的新聞傳播研究都發生在網路空間。網路成為當今個人建立聯繫的主要場域,零碎複雜的場景元素打包待命,考察任意研究對象時都難以將其割捨一旁。對於網路上發生的現象,缺乏技術哲學思維、單獨使用田野、深訪、焦點小組等質性方法目前來看確實有所局限,一般較為初級的問卷分析意義也並不大,目前的傳播學研究需要亟待關注表象背後的「未盡之語」,需要從已有的窠臼、套路中躍出,嘗試更多的研究方法重新搭建通往現象的認知之橋。

=======================================

感謝您關注胃袋學社!

本學社是由以學術為志趣的四個小夥伴共同建立,每周一次專題學術沙龍,每月一次讀書會是學社雷打不動的常規活動。我們相信學術共同體,批判大牛和權威、不功利、始終保持觀點獨立和頭腦清醒,歡迎各位新聞傳播學學子加入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胃袋學社 的精彩文章:

胃袋沙龍記錄:演算法新聞專題

TAG:胃袋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