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寶寶多大開口說話的?如何提高寶寶語言表達能力?
現在的寶寶都特別聰明,手機拿過來就會玩,大人說什麼事都明白,可是語言表達能力卻普遍落後。
小編朋友的寶寶,10個月就會叫媽媽了,現在1歲半,卻還停留在「爸爸媽媽奶奶」的水平上,別的什麼都不會說。
為什麼寶寶說話晚?排除疾病因素,主要還是和學語環境有關,也就是說,問題出在家長身上。
寶寶說話晚,是「病」嗎?
影響寶寶語言發展的疾病因素可能是聽力障礙、智力缺陷、發音器官病變、自閉症等等。
如果存在這些問題,家長和寶寶朝夕相處,早早就會發覺。像小編朋友家的寶寶,10個月就會叫媽媽了,顯然生理上沒有問題。
而且生活中,往往是大人說的話寶寶都能聽懂,你說來媽媽抱,寶寶就張手;你說拿球給媽媽,寶寶就去拿。行為上的回應都非常好,唯獨不會說。
這種情況說明寶寶語言理解沒問題,而是語言表達上比較弱。
引導寶寶說話的大環境,足夠好嗎?
1歲半的寶寶,除了會叫爸爸媽媽,應該也可以叫出親密的看護人,比如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應該能夠說出幾十個甚至一兩百個日常詞語,比如餅乾、香蕉、不是、1歲。
發音不準確,把「是」說成「系」,把「歲」說成「睡」;或者只會單字單詞,不會短語和句子,這都是正常的。
但除了「爸爸媽媽奶奶」之外什麼都不會,就不太正常了。家長也應該想想,家庭中引導寶寶說話的大環境,是否足夠好呢?
在很多家庭中,當寶寶幾個月的時候剛剛會發出「mama baba」的音節,家裡人都會特別高興;當寶寶第一聲明確叫「媽媽」,更是不得了,反反覆復逗他再叫一聲,再說一個,叫個爸爸,叫個奶奶。
可是日子久了,家裡人都開始習慣了,原來寶寶會的也就這些,不好玩。於是寶寶再叫媽媽,媽媽回應也少了,也沒那麼興奮了。
語言是交流工具,如果寶寶說的話,很少得到回應,不能使身邊的人和他產生交流,寶寶只會慢慢覺得:
說話沒什麼意義,那就不用說了吧。我叫媽媽你不理我,大哭一場你才過來看看,那我就哭唄,使勁哭。
隨著寶寶不斷長大,他會有越來越強烈的表達需求,也會有越來越強烈的互動需求。雖然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寶寶的語言都比較貧乏,發音也很奇怪,但家長還是耐心再耐心一些,不厭其煩地和寶寶互動。
家有高級翻譯家,寶寶語言表達遲?
寶寶手一指,媽媽馬上知道是要吃蘋果;嘴裡一哼哼,媽媽馬上明白是想出去玩。往往家裡有這樣的高級翻譯,寶寶語言表達都會比較遲緩——因為他不需要說呀。
人都是有惰性的,如果一指一哼,就能滿足所有生活所需,費勁學說話幹嘛。
所以呢,寶寶手一指,媽媽即使知道是要吃蘋果,也要假裝不知道,問問是不是要喝水呀。這時,寶寶沒有達到目的,自然會想辦法表達。
當然,並不是必須說對了才能給哈,那樣太打擊寶寶了,故意給錯一兩次就可以。看看寶寶會想出什麼辦法向你表示,再假裝恍然大悟的樣子,把蘋果拿來。
拿蘋果的同時,不是直接遞給寶寶,而是認真對他說「這是蘋果」,增加一次強化。這樣能幫寶寶把蘋果這個實際物品和語言對應起來,也知道說話才是最能幫助大人理解自己需求的方式。
堅持這樣做,寶寶就會逐漸掌握和使用更多的語言。
小編說:
寶寶學說話,並不是你抱著他,指著牆上的圖片卡一字一字地念:蘋果、鴨子,才叫學說話。
寶寶學說話,是在生活中,在與家長的每次交流、每次互動中,逐漸積累而成。
大部分寶寶1歲前都會叫爸爸媽媽了,後面的語言發展之所以會出現差異,和家庭大環境以及家長的養育方式密不可分。
如果家裡是老人或保姆帶寶寶,白天寶寶說話的機會可能會比較少,爸爸媽媽下班後,更要注意和寶寶的交流哦。
------------------------------------------
想知道更多優質育兒的知識,就趕快關注「崔玉濤育學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