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料成危害環境的「隱形殺手」,可研究成果遠不能滿足監管需求
科技日報記者 陳瑜
不提供瓶裝礦泉水等一次性塑料用品,會後回收會議胸牌,不僅從議題設置,主辦方還力圖通過一些小細節,向與會人員傳達減少塑料使用的信號。
6月8日-10日,第一屆全國環境(海洋)微塑料污染與管控學術研討會在浙江舟山舉行。
全國環境(海洋)微塑料污染與管控學術研討會
一般來說,微塑料是指環境中粒徑小於5 毫米的塑料碎片或顆粒。作為環境中的一類新型污染物,近年來國內外微塑料研究進展迅速。但業內人士表示,目前總體還處於起步階段。
1
我國海洋微塑料
整體污染狀況尚未探明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科學》雜誌就報道過「海洋中這樣的微小塑料」。但目前被全球廣泛接受使用的微塑料概念在本世紀初才被描述。海洋和海岸微塑料污染得到全球重視並加以大量研究則是近10年的事。
中科院土壤研究所研究員駱永明說,我國的微塑料研究稍晚於歐美日韓等國家,2014年以來,對一些典型河口、海灣、海島、近海(渤海)、潮灘以及濱海城市大氣環境開展了微塑料污染的初步調查,積累了一些基礎數據。2017年9月,我國首次開展西北太平洋及極地海域微塑料專題調查,填補了區域海洋環境微塑料調查數據的空白。
中科院土壤研究所研究員駱永明
「現有的調查結果表明,我國近岸海域及潮灘普遍存在微塑料;微塑料類型多,丰度高(河口每立方米水可高達10200 個),聚苯乙烯發泡類微塑料尤為普遍;顆粒上,以
2
現有研究成果
遠不能滿足環境監管需求
此次會議上,駱永明展示了國內外近10年微塑料文獻及主要研究內容的一組數據。
數據顯示,尤其是2012年以後,國內外有關文獻快速增長。2015年後,我國發表的有關微塑料論文篇數快速增長,英文文獻累計佔比國際12%。
但駱永明也表示,中文文章里,綜述性內容多,方法、分布、複合污染相當;英文文獻里,分布、生態效應多,複合污染較多。
「總體上,現有中英文論文以研究性為主,而且陸地已多於海洋。」在駱永明看來,現有的研究成果遠不能滿足微塑料的環境監管需求。當前,我國在海洋及海岸環境微塑料來源、分布、成因、歸趨、風險、控制、監管等科技及管理研究上存在不足或缺失。
他舉例說,在監測、觀測和微分析上,尚缺乏可被廣泛接受的適合我國海洋及海岸環境的微塑料調查與監測分析技術規範,導致調查結果不具可比性;缺乏更細顆粒(如
再比如,尚未揭示全國海洋及海岸環境微塑料的時空分布及垂直分層規律;尚未闡明微塑料的形成機理、風化過程和表面吸附機制;尚未明確海洋環境中微塑料的物理截留、化學轉化、生物降解、動物吞食等歸趨機制及控制因素等。
3
呼籲加強微塑料污染
調查、管控研究
2016年歐洲塑料工業協會的資料顯示,2014年我國塑料產量佔全球約26%。國家統計局2016年的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塑料製品產量累計達7560.7萬噸。
作為塑料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我國對海洋及海岸環境中微塑料污染規律、監管政策與治理技術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應該制定陸海統籌的國家環境微塑料和塑料垃圾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駱永明呼籲,部署全國海洋及海岸環境微塑料污染調查專項,制定監測技術規範和環境控制標準。開展專項調查及污染源普查,確定進入海洋中塑料和微塑料的主要來源和種類,探明微塑料污染狀況,揭示分布格局、污染規律及生態影響,掌握海洋外交主動權和話語權;制訂、修訂微塑料的環境監測—分析—評估技術規範和管控標準。
此外,應加強基礎理論、技術方法、監管治理的創新研究與實踐應用,將廢棄的塑料作為寶貴資源利用,而不是垃圾。
他同時認為,增強區域及全球海洋微塑料污染協同防治能力、提高公眾防控意識與能力,同樣意義重大。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岳靚
審核:王小龍
※我國200公里時速磁浮列車明年下線,50多幅神秘地畫現身秘魯
※我國首顆高光譜綜合觀測衛星高分五號發射成功!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