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縣鳴皋古鎮行記
鶴鳴九皋兮,聲聞於天
——伊川縣鳴皋古鎮行記
洛陽,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都,周邊的很多地名,歷經千年而不變,這為我們追尋古文化遺存提供了很大的幫助。《詩經》是戰國甚至更早時候的詩歌合集,其中就有「鶴鳴九皋兮,聲聞於天」的詩句,鳴皋古鎮就位於今天的伊川和嵩縣交界的伊川境內。
今天的鳴皋鎮位於鳴皋山之西,伊水流經鎮的東邊,古鎮上有很豐富的歷史遺存。古鎮東邊的鳴皋山上散落著幾個北魏時期的石窟,鳴皋鎮中心則有北宋著名的二程書院,也稱伊川書院,古鎮西邊的山坡上有元代炮手總管克烈士希將軍墓。
乘車至伊川縣城,然後換乘到各鄉鎮的小巴士,就可以到鳴皋鎮了,或者也可以乘坐洛陽到嵩縣的大巴,在鳴皋鎮下車即可。下車後,沿著鄉村公路向東走,這段路就只能步行了。過伊河,至山腳下折向東北方向沿小路前行,在這曲折的小路上可以感受到很濃厚的鄉村氣息,兩邊地勢開闊,且都是農田,如果是夏初,則可以看看金黃色的麥浪,那種美需要身臨其境才能體會。
或許和這裡的石質有關,北魏時期的石窟保存的並不是特別好,還好這裡較為偏僻,但依然逃脫不了那些靠啃祖先而生活的人的魔爪,這裡的佛像也有被鑿毀的痕迹。附近的信奉佛教的人,在石窟前面修建了一個類似前廳一樣的簡單建築,算是對石窟的保護罷。從散落的香火來看,這裡時不時還是有香客前來膜拜的。主窟的佛像、菩薩頭部被鑿去,石窟下方的獅子保存完好,窟內牆壁上的許多小佛依然可看到清晰的輪廓。主窟的東邊還有兩三個小的石窟,因位置較高,無法進入觀察,但窟內除了主佛頭部破壞外,側面的侍者保存還算完好。鳴皋山的石頭沒有龍門山上的細密,石質較差,恐怕是沒有大量開鑿的重要原因。
(主窟)
(上方的小窟)
(石窟局部)
(石窟局部)
(石窟局部)
(石窟局部)
(石窟局部)
回到古鎮上,就可以到伊川書院遊覽一番,聽說現在的伊川書院已經得到很好的管理了,只是還沒有機會再去參觀。八年前去的時候,在書院外面還可以看到散落的碑刻殘石,書院內除了幾棵千年松柏、幾間空房子外,就是元明清時期的碑刻,部分鑲嵌在牆壁上,還有不少則散落在院子里。值得一提的是書院中趙孟頫書丹的書院碑,碑的上部保存完好,下部則是將殘存的數塊郵水泥拼接起來,還好修造了一座小的碑樓保護,讓我們還可以在古鎮上欣賞到趙孟頫的書法。這些碑刻記載了書院曾經的輝煌,書院是很好的一個地方,遺憾的是在這裡看不到一本藏書,應有的職能早已被人們淡化忘記,變成了人們走馬觀花的旅遊名勝。
(伊川書院)
(鑲嵌在牆壁上的元代碑刻)
(書院中散落的碑刻)
(趙孟頫書《元代重修伊川書院碑記》)
(古鎮街道上見到的明經殘石)
我們總是以中華文化的兼容並包而驕傲,也正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促進了中華文明的車輪不停地向前行駛。但是,當我們越來越遠離文化時,還能依靠什麼來兼容並包,依靠什麼來推動文明的車輪?當你結束學業之後,還有幾人會拿起一本書,泡一杯茶,坐在那裡安靜地閱讀,享受知識帶給我們的快意?我們現在的狀況就是念書時抄作業,畢業後抄技術嗎?
穿過古鎮,爬上洛陽特有的小山坡,《伊川縣誌》上記載,這裡有一座元代的炮手總管墓,當地人稱將軍墓,如今,就連荒冢也看不到了。幸運的是,我去的時候在一個大土坑裡看到一塊殘石,上面有「砲手總管」四個字,很顯然,這就是那位帶著五個蒙古士兵佔領鳴皋鎮的克烈士希將軍墓中的遺物,只是在這荒郊野外,還有誰會關心它呢?
歷史不會因為人們的冷漠停止它的步伐,
任你溫情冷暖,它就在那裡!
你來,它不厭煩;
你走,它不惱怒!
TAG:浣花齋讀書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