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部編版丨初一歷史全冊重難點全覆蓋,轉給孩子看一遍!

部編版丨初一歷史全冊重難點全覆蓋,轉給孩子看一遍!

原標題:部編版丨初一歷史全冊重難點全覆蓋,轉給孩子看一遍!


之前豆姐已經整理過前兩個單元的內容,可以點擊下方的藍字查看,今天是第三單元的部分。


第14課 明朝的統治


一、明朝的建立


1.建立: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定都應天府 ,即明太祖。

2.統一:明軍攻佔元大都,結束了元朝對全國的統治。


二、朱元璋強化皇權★★★★


1.目的:為了鞏固統治,強化皇權。


2.措施


(1)在地方:


①取消行中書省,設立「三司」,使行省的權力分散。


②分封諸子為王,駐守各地,監控地方,鞏固皇室。


(2)在中央:


①廢除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了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的職權,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


②將軍隊調動和武官任命的權力統歸兵部,皇帝直接掌握軍事大權。

(3)「廠衛」:為監視官民,朱元璋設立錦衣衛,後來明成祖成立東廠,成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3.特點:地方和中央的各個部門,既互不統屬,又互相牽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負責。


4.作用:使皇權高度集中,君主專制大為加強。


三、科舉考試的變化


1.內容:明朝提倡尊孔崇儒。規定考試的題目必須來自「四書」「五經」;對題目的解釋,必須是以朱熹的《四書集注》為標準,不得隨意發揮。


2.形式:明朝科舉對考試答卷的問題格式、段落劃分,都有嚴格規定,被稱為「八股文」。


3.危害:內容空疏,形式呆板,脫離實際,禁錮思想,被錄取後成為皇帝旨意的順從者。


四、經濟的發展


1.農業:明代引進了原產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2.手工業:棉紡織業由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湧現出一批棉紡織業基地。蘇州是明代的絲織業中心。景德鎮是全國的制瓷中心,所產的青花瓷器暢銷海內外。

3.商業:商品經濟相當活躍。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的商貿城市,還出現了有名的商幫,如山西的晉商、安徽的徽商。


第15課 明朝的對外關係


一、鄭和下西洋★★★★★


1.前提:15世紀初,明朝經濟繁榮,國力雄厚,成為世界強國。


2.目的:明成祖為了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國富強」,同時也用中國的貨物換取海外的奇珍。


3.概況


(1)時間:1405年到1433年,鄭和率船隊7次下西洋。


(2)路線:先後到達亞洲和非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


(3)活動:滿載絲綢、瓷器、茶葉及金銀貨幣等物品,贈送禮品,發展友好關係;開展貿易,互通有無,互補互利。


4.地位:鄭和下西洋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

5.意義: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而且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網,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


6.鄭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


(1)國家統一,社會穩定。


(2)經濟繁榮,國力強盛。


(3)造船和航海技術的進步。


(4)積累的豐富的航海經驗。


(5)鄭和本人的勇敢、不怕困難和卓越的組織領導能力等。


二、戚繼光抗倭


1.背景


(1)倭寇猖獗: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姦商,組成海盜武裝集團,到中國東南沿海地區進行走私和搶劫,被時人稱為「倭寇」。

(2)倭患嚴重:明朝中期,明朝國力減弱,海防鬆懈,倭寇與中國海盜、奸商等相互勾結,對中國沿海進行武裝搶劫,中國沿海倭患嚴重。


2.概況


戚繼光率領「戚家軍」抗擊倭寇, 在台州九戰九捷,平定了浙東地區的倭患;隨後,戚繼光又平息福建、廣東地區的倭患,使東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3.評價:戚繼光領導的抗倭戰爭是一場反侵略的戰爭,他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英雄和愛國主義者。


4.民族英雄戚繼光抗倭為什麼能夠取得成功?


(1)正義之舉,符合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的支持。


(2)戚家軍訓練有素,紀律嚴明,能征善戰。


(3)戚家軍與其他愛國軍民聯合作戰。


(4)戚繼光的軍事指揮才能。


第16課 明朝的科技、建築與文學

一、科技名著



二、明長城和北京城


1.明長城:為了防禦北方蒙古貴族南擾,修築了東起遼東、西至嘉峪關,總長萬餘里的明長城。


2.北京城:明成祖時修建,1420年基本建成,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包括宮城、皇城、內城、外城。紫禁城是北京城的核心,是當時世界上最宏大、最輝煌的皇家建築群。


三、小說和戲劇★★★★★


1.小說:明朝時期,文學藝術的發展與市民文化結合起來。



2.湯顯祖是明朝後期最負盛名的戲劇家,代表作是《牡丹亭》。


第17課 明朝的滅亡

一、政治腐敗與社會動蕩


1.政治腐敗:明代中後期,政治腐敗。皇帝沉迷享樂,疏於朝政。皇室內部又鉤心鬥角,紛爭不已,大臣結黨營私,爭權奪利。


2.社會動蕩:朝政的混亂,造成中央對社會的控制力下降,官吏貪贓枉法,對民眾百般盤剝。皇室、貴族等瘋狂兼并土地,致使大量農民流離失所。


二、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


1.原因


(1)根本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敗,國家財政危機深重,朝廷不斷加派賦稅,階級矛盾異常尖銳。


(2)直接原因:陝西北部連年大旱,官府催征如故。


2.過程


(1)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進入中原後,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1643年,李自成率軍攻入西安,建立政權,國號大順。


(2)1644年,攻進北京城內,末帝崇禎自縊。統治長達276年的明王朝被農民起義推翻。

三、滿洲興起和清兵入關


1.滿洲興起:


(1)1616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權,國號大金,史稱後金。


(2)1635年,皇太極改族名為滿洲;次年,改國號為清。


2.清軍入關:明朝滅亡後,明將吳三桂降清,引清兵入關,與清軍聯合夾擊李自成的軍隊。李自成在山海關交戰失利,轉戰各地,最後失敗。


第18課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一、清朝對全國的統治


1.統一:清朝統治者進入北京後,以北京為都城,建立起對全國的統治。


2.措施:在政治制度方面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 ,維護政治上的大一統;在思想文化方面推崇儒家學說,繼承歷代文化傳統。


二、鄭成功收復台灣和清朝在台灣的建制

1.收復台灣


(1)1661年,鄭成功率軍從金門出發,抵達台灣。


(2)1662年,荷蘭殖民長官被迫投降,被佔據了38年的台灣,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


(3)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


2.管轄台灣


(1) 1683年,清軍進攻台灣,鄭氏軍隊戰敗,台灣歸入清朝的版圖。


(2)1684年,清朝設置台灣府,隸屬福建省。台灣府的設置,加強了台灣同祖國內地的聯繫,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台灣的社會經濟發展也步入了新的歷史時期。


(3)1885年,台灣正式建省,成為中國的一個行省。


三、清廷對西藏地區的有效管轄


1.冊封首領


(1) 順治帝接見達賴五世並正式賜予「達賴喇嘛 」的封號,還撥專款重修布達拉宮。


(2) 康熙帝冊封另一位西藏宗教首領為「班禪額爾德尼」。此後歷代達賴和班禪都必須經過中央政府的冊封。


2.設置駐藏大臣:1727年設置駐藏大臣,監督西藏地方政務。


3.頒布法律:1793年,頒布《欽定藏內善後章程 》,標誌著中央政權對西藏地方行使主權達到制度化、法律化 的程度。規定駐藏大臣代表朝廷,與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務;達賴與班禪的繼承,必須報請朝廷批准。


四、鞏固西北邊疆


1.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康熙帝三次率軍親征,打敗噶爾丹,平定叛亂,穩定了西北部邊疆地區。


2.乾隆帝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亂,設置伊犁將軍 ,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管轄。


五、清朝的疆域


西跨蔥嶺──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台灣及其附屬島嶼釣魚島、赤尾嶼──南至南海諸嶼。


清朝的疆域四至用圖示可表示為:



清朝的統一,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繫,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使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


第19課 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


一、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


1.原因:順治、康熙、雍正、乾隆諸位帝王,重視農業生產,推行墾荒政策,使農業得到恢復並有較大發展,為清朝前期的興盛奠定了基礎。


2.概況


(1)耕地面積增加;對黃河、淮河等大河及大運河治理。


(2)改進種植技術,改良新品種,推廣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


(3)經濟作物的種植有較大發展,品種增加,棉花、甘蔗、煙草、茶葉、藥材等作物的種植面積擴大。


3.作用:農業生產的發展,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和繁榮。農業產品品種和產量的增加,也對手工業和城鎮商品經濟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二、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


1.手工業發展


(1)清朝前期,絲織、棉織、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種繁多,產品精良。


(2)已經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等。


2.商業發展


(1)清朝前期商業發達,商品貿易十分興盛,形成了由農村集市、城鎮市場、區域性市場和全國性市場組成的商業網。


(2)出現了一批工商業市鎮及商業大城市。


(3)在商業活動中,形成了商幫,如山西的晉商、江南徽州府的徽商,商幫的活動對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三、人口的增長


1.增長:清朝前期的統治者採取一系列恢復社會經濟的措施,使經濟發展,國力增強,社會安定,人口的數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長。乾隆末年,全國人口發展到3億。


2.問題:人地矛盾逐漸突出,開荒墾田導致水土流失嚴重,地力下降。龐大的人口也造成社會壓力,影響了經濟的持續發展。


第20課 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


一、軍機處的設立


1.背景:清朝初期,一切軍國大事都要經過議政王大臣會議討論。


2.過程


(1)康熙時設立南書房,繞開了議政王大臣會議。


(2)雍正年間,設立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最重要的中樞機構軍機處,議政王大臣會議名存實亡。


(3)乾隆時期,撤銷議政王大臣會議。


3.影響:使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


二、文字獄與文化專制政策


1.文字獄


(1)含義:清朝統治者非常注重從思想領域 嚴密控制知識分子。從知識分子的文章、詩詞中摘取隻言片語,加以歪曲解釋,再借題發揮,羅織罪狀,製造大批冤獄,禍及親友。


(2)影響:造成了社會恐怖,摧殘了人才,禁錮了人們的思想言論 ,嚴重阻礙了思想、學術的發展和進步。


2.文化專制政策:為了維護集權統治,在文化上實行專制政策。一方面提倡尊孔讀經,另一方面對全國書籍進行全面檢查,收繳禁書並銷毀。


三、不斷加劇的社會矛盾


1.表現:在清朝的君主專制統治下,官僚體制從整體結構上呈現出腐敗的趨勢,軍隊軍風軍紀日益敗壞,軍備廢弛。


2.後果:官場的腐敗之風蔓延,官僚機構臃腫,政治腐敗導致經濟衰退,造成國力越來越虛弱。清朝中期以後,土地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社會貧富分化嚴重,民眾生活困苦,社會危機重重。


四、閉關鎖國政策


1.原因


(1)清朝統治者認為天朝物產豐富 ,無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


(2)西方殖民者向東擴展勢力,清朝統治者懼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及自己的統治。


2.含義: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3.表現


(1)順治時期,頒布「禁海令」,嚴厲限制海上貿易。


(2)1757年,下令關閉其他港口,只開放廣州一處作為通商口岸,並規定由朝廷特許的「廣州十三行 」統一經營對外貿易。


4.影響


(1)積極: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曾起到過一定的自衛作用。


(2)消極:清廷故步自封,閉關自守,導致國家的閉塞,使中國錯失了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的機會,中國逐漸落伍於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第21課 清朝前期的文學藝術


一、《紅樓夢》★★★★


1.地位:清代小說中藝術成就最高、影響最深遠的是曹雪芹的《紅樓夢》。


2.作者:前80回,作者曹雪芹,後來經高鶚整理續寫了後40回。


3.問世:在乾隆晚期時排印面世。


4.內容:以貴族青年賈寶玉與林黛玉的愛情悲劇故事為主線,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的社會現實和尖銳矛盾,揭露了統治階級的奢靡與醜陋,揭示了封建社會走向衰亡的歷史命運。


5.特色:《紅樓夢》全書背景廣闊,情節複雜,頭緒紛繁,人物眾多,在藝術上達到了極高的水平。


6.價值:成為世界文化寶庫中不可多得的文學名著。


二、崑劇與京劇藝術


1.崑劇


(1)發展:流行於蘇州崑山一帶,明朝時,表演藝術日趨成熟,成為一個全國性的劇種。


(2)代表:代表作有湯顯祖創作的《牡丹亭》。清朝前期,政治歷史劇洪昇的《長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成為崑曲的傳世之作。


(3)衰落:清朝中期以後,逐步陷入因循守舊的境地,成為統治階級和社會上層的玩物。由於脫離民眾和現實生活,崑曲逐漸走向衰落。


2.京劇


(1)乾隆時,北京成為戲班薈萃之地。1790年,四大徽班先後到北京為乾隆帝祝壽獻藝。


(2) 徽調吸收其他地方戲的優點,加以創造和改進,在道光年間形成一個新的劇種「皮黃戲」。皮黃戲博採其他劇種的優點,又帶有北京的地方特色,被稱為「京戲」或「京劇」,成為最主要的劇種,流傳四方。


文章整理自網路,歡迎收藏及轉發到朋友圈,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簡單初中生 的精彩文章:

48部紀錄片,讓孩子換種方式讀懂歷史!(附觀看地址)

TAG:簡單初中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