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隔屏問診,互聯網正在「顛覆」傳統醫療?

隔屏問診,互聯網正在「顛覆」傳統醫療?

來源/視覺中國

不久前,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要求大力推動互聯網、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應用。互聯網正在突破傳統醫療的壁壘走向更高層次的融合,推動以醫療為中心到以健康為中心的醫療保障體系轉變。

2014年起,互聯網醫療在國內興起,期間走了不少彎路,更有一大批創業公司死在了燒錢的路上;另一方面,公立醫療機構紛紛試水移動支付、遠程醫療、人工智慧、醫聯體等新模式,形成互聯網醫療的新派系。幾年間,互聯網助力醫療健康效果如何?政策出台釋放了哪些訊號?未來該如何突破瓶頸,實現創新發展?

從「牆上找」到「網上找」 效率提高

60歲的浙江舟山人張嵐(化名)有頭暈的毛病,每年總要發作2-3次。以前一直當作「美尼爾綜合症」來治,但病情似乎控制不好。她想來上海的大醫院看病,時間上排不過來,而子女都在外地工作,老人要出一次遠門也不容易。後來,家人為她下載了幾個互聯網醫療APP,通過搜索後諮詢了幾次上海的專家,懷疑是耳石症,再到當地的醫院做檢查,果然得到了確診。如今,經過對症治療,張阿姨的病情穩定,解決了多年來的困擾。

武漢的朱女士夫婦結婚多年未生育,來上海就醫後,加入了醫生推薦的網上平台。在平台上,她與自己的醫生隨時交流,醫生也經常給出建議,通過這種「強聯繫」,醫生充分獲知了患者的健康情況,並為其建立起健康檔案。朱女士夫婦再次來滬複診、做輔助生殖時,也就順利了許多。朱女士說,儘管她所在的平台向醫生髮起諮詢要收取費用,但仍然比坐火車到上海就醫的成本要低很多。

「我們不說互聯網『顛覆』醫療,但老百姓的就醫習慣的確因互聯網而改變了。」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吳晞相當有感觸。他說,對新的事物,尤其是像互聯網這種已經深刻影響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新事物,應該以開放的心態迎接和應對。以前去看病,走到醫院先抬頭看牆,找到相應科室後在一排專家裡挑個順眼的;現在,「看臉」選醫生的情況少了,因為病人到醫院看病之前,總習慣在手機上先查一查,找到最「對口」的醫生。再加上越來越便捷的線上挂號、移動支付等手段,看病效率提高了不少。

吳晞說,他每天大約花一個多小時在各種互聯網醫療平台上,通常是回家路上、午休等碎片化的時間,除了查看預約挂號等信息外,還做一些解答、宣教。一位40多歲的男性患者體檢查出甲狀腺結節,在平台上諮詢並發送體檢報告後,吳晞進行了解答,建議其隨訪。三個月後,這名患者果然來到吳晞的門診。這樣的例子還有不少。「互聯網手段可以讓患者免於多次奔波,也幫助醫生選擇更合適的病人,醫患雙方都節約成本,控制不必要的費用。」吳晞說。

互聯網醫療也有「網紅」 溝通更多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推拿科醫生洪濤在青蘋果健康的平台上有個老外粉絲Jared。Jared在上海經營一家餐館,因長期工作勞累,肩、頸、腰經常疼痛。Jared說,由於語言不通,醫院人多挂號難,時間上也難以協調,他拖了很久,直到有朋友推薦他到網上預約挂號。他做了一些功課後「選中」洪濤,經幾次諮詢,掛了洪濤的號。由於此前已在網路上有接觸,線下看病十分順利,Jared也克服了在上海看病的恐懼和緊張,現在他還成為了一名中醫粉絲,不斷向身邊朋友推薦推拿、針灸等中醫特色療法。

「互聯網天生就是一個品牌傳播的加速器,醫生可以通過互聯網更快地進行個人品牌的塑造。」 春田醫管創始人、原一婦嬰院長段濤被稱為「網紅院長」,互聯網也是他「紅」起來的陣地。在他的公眾號上,通過詼諧、幽默的語言科普孕產知識,積累了數十萬的粉絲。他認為,「網紅經濟」同樣適用於互聯網醫療,平台對醫生的一大好處在於,懂得經營自己的醫生可以累積好評,如同大眾點評一樣,光顧多、好評多的醫生,往往更容易形成品牌,收穫更多病人。

段濤認為,基於互聯網的院後、診後的疾病管理平台,覆蓋的病人越來越多。患者離開醫院以後,不像以前一回到家就失聯,而是還能和醫生保持交流,這些患者管理數據以及診療的效果,展現在互聯網上本身就是對醫生品牌的最好傳播。未來,互聯網會根據醫生品牌的特點,通過信息的展示和分級診療系統,把患者分門別類,分診轉診給對應的醫生。

來源/視覺中國

無法觸及醫療核心 價值受限

互聯網醫療的價值毋庸置疑,從2014年火起來,到鼎盛時期一度有2000多個互聯網醫療平台,然而2017年,互聯網醫療領域有超過1000家公司被註銷。「死亡潮」後,真正生存下來的不足50家。生存下來的互聯網醫療企業大多選擇了這樣的路徑:一是主攻線上業務,通過成熟的產品、技術、服務和運營,做好用戶服務;二是幫助實體醫院做好互聯網醫院的服務和運營。

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認為,互聯網醫療的大起大落,有點類似共享單車平台,跟風現象嚴重。而運營互聯網醫療的一批人,大多不懂醫療,不尊重醫療發展的客觀規律。「在互聯網醫療的概念中,醫療仍舊是主角,互聯網只能是工具,如果互聯網醫療平台僅能提供挂號、諮詢等淺層服務,無法深入到診療環節,不能解決核心看病、就醫問題,其服務價值就會非常有限。」

「互聯網平台用戶量雖大,但主要是諮詢、問診、挂號等輕量化業務,而醫療服務的大量支出是在醫院場景發生,包括檢驗、治療、用藥、手術、住院等。」段濤認為,醫療需求是個複雜、長期而又個性化的需求,醫療的閉環包括健康管理、自診、自我用藥、導診、候診、診斷、治療、院內康復、院外康復等方面。其中,尤其以診斷和診療服務最為剛需,服務價值也越大,但現在的互聯網醫療平台尚無法觸及這兩類核心環節。「低頻、淺層次的線上問診需求,不足以支撐起用戶的付費意願。各大互聯網醫療平台或自建線下診所,或試水體檢中心,或賦能醫院,試圖用實體場景去承接客戶端流量的變現。」

圖說:新民晚報今日相關版面

在實踐中補充完善 突破困局

2017年1月-11月,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達73億人次,隨著人口老齡化加速和慢性病加劇,指標仍將保持在高位。但是,我國的醫療服務供應卻呈現出極度的失衡,其中最明顯的是醫療資源分布不均。數據顯示,我國東部11個省有998家三級醫院,而中西部21個省份只有1125家三級醫院;三級醫院病床使用率高達99.1%,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僅為55.9%。

「互聯網醫療」可以在各種具體應用場景中發揮作用,助力分級診療和資源的均衡發展。「在非核心醫療服務中體現出效率和便捷;在核心醫療技術中規範標準和提升能級;在醫療管理中提高精細化、科學化水平。」段濤認為,新的政策指導下,互聯網醫療行業將走向更加清晰有序的局面。

在此前的「互聯網醫療」實踐中,經常有無資質的機構或人員假借他人之名,從事網路醫療診斷,或進行處方藥物的非法銷售,或推介一些不科學的治療方案等。除了明確的法律規定以及規範的行業標準之外,一個健全的質控體系才是患者權益得到應有保障的根本所在。金春林說,目前關於互聯網醫療的法律法規都不盡完美,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補充和完善。

同時,金春林談到,發展互聯網醫療是大勢所趨,但還要注意這些制約因素:一是缺乏保證互聯網醫療信息真實可靠的機制。互聯網醫療信息虛假,造成的社會危害會更大。二是缺乏認定互聯網醫療行為責任的機制。什麼醫生、什麼互聯網平台可以進行遠程診斷?是互聯網平台,還是遠程診斷的醫生承擔責任?三是缺乏行業標準,線上診斷治療也應有規範。四是缺乏醫保的支撐,醫保部門和保險公司是否有能力進行費用管控?

不論是「互聯網+醫療」還是「醫療+互聯網」,最終的方向都是線上線下相互融合,互聯網醫療的根本突破在於價值的回歸。吳晞談到,未來互聯網醫療應該能夠覆蓋完整的醫療產業鏈,形成一個閉環,從前端數據採集,到後端個人健康管理服務的貫通,打造全生命周期的管理。這不僅僅是看病的問題,而是從看病升級到健康管理,其終極目標是讓大家少吃藥、少跑醫院,提升全社會的健康水平。

新民晚報記者 左妍

【延伸閱讀】

乘政策東風公立醫院大有作為 「互聯網+」醫療服務可以很多樣

不在醫院看病 病人:診斷「不敢全信」 醫生:意見「僅供參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民晚報 的精彩文章:

上市公司一季度業績增長14.89% 凈利潤超10億公司增加三成
壞消息!南極冰川正在從下方融化 致海平面上升

TAG:新民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