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NMO的恢復過程

NMO的恢復過程

這篇文章主要講自己身體的恢復過程,以後也會講自己心態的調整。

簡單說一下生病過程,我吃了一個隔夜的漢堡(目前不清楚是不是因漢堡變質而引起)隨後食欲不振,噁心反胃,持續幾天之後就越來越嚴重,開始嘔吐,無法進食,並且伴有長時間的打嗝,在消化內科住院沒有結果,只想回家自己休養,回家後身體無力且背部有些發麻並且難以小便(需要很長時間)但是小便問題只持續了一兩天,大便一直不行,需要開塞露,因為沒吃什麼東西,所以大便頻率也是幾天一次,接下來的幾天胸部以下束帶感、麻木、無力、無痛覺、無冷熱覺持續加重,走路困難,呼吸也困難,就急忙去了北京看病。

在噁心嘔吐的階段,基本是無法進食,每天最多能喝一小碗小米粥,大部分還都吐了出來,後來可以慢慢吃東西後,消化系統不正常,所以便秘情況很嚴重,這裡跟大家推薦乳果糖,服用後便秘情況好了很多,但是四月初束帶感出現後,就無法自己大便了,只能用開塞露。

後來慢慢發展到背部發麻和束帶感時還沒有確診,在居住的賓館裡我父母會讓我堅持扶著桌子走路,並且做蹲下起立,並且給我按摩背部和腿部肌肉。

在北京看病的日子比較久,所以我的恢復是從確診之前就開始進行的

1、剛開始最糟糕的時候,是四月初,胸部束帶感和手部麻木最強烈,呼吸時胸部壓迫感嚴重,腿部腹部發麻無痛覺,但是腿和手是有力氣的,可以站立,但是狀態很差,睡眠糟糕,很難受,只是扶著父母,在家裡走一走,每天依舊有背部和腿部的肌肉按摩。

2、大概在四月中旬左右,胸部束帶感得到一定的緩解,整個人呼吸順暢許多,所以晚上睡眠好了很多,在樓下小區扶著父母開始散步,這個階段我很怕熱,但是為了以防感冒,還是穿稍微厚一點的衣服。

3、小區的公園轉一圈是600米,從剛開始只走一圈,到變成3圈,目的在於活動腿部肌肉,盡量慢慢走,只要有疲累感就休息,強度自己掌握。

4、慢慢散步和蹲下起立堅持到了五月中旬,我的束帶感也已經緩解了7、8成,完全可以不用攙扶自己走路,但是這個時候走路會有一點輕飄感,但是已經可以像正常人一樣走直線,走得穩。

5、六月的時候,胸部背部腹部腿部束帶感和麻木基本消失,只剩兩隻手沒有恢復,左手更加嚴重,每天爸媽會給我捏一捏手。

6、六月開始出現左半邊身體發緊、抽搐以及低頭頸部點流感,這個時候不要緊張,醫生說是神經在恢復,剛開始持續時間長,5分鐘到10分鐘,後來頻率增多,但是每次時間減短,大概一兩分鐘,再後來半分鐘,發緊的時候我個人蹲下可以緩解。發緊這些癥狀一直持續到7月就逐漸消失了。在此期間,依舊每天散步,但是速度加快,和正常人散步速度一樣。

7、七月從北京回家,回家後,每天早晨在小區散步40分鐘左右,回家後做一組天鵝臂(可以在網上搜到視頻)晚上看電視的時候,在瑜伽墊上做一些拉伸動作。

8、今年三月回到學校,三月到四月,每周三到四次,在健身房一小時舞蹈+拉伸。五月到六月,每周三到四次,在健身房20分鐘無氧+45分鐘左右慢跑+15分鐘拉伸,或者20分鐘無氧+一節動感單車課程+15分鐘拉伸,我目前身體狀況和正常人一樣,已經完全恢復,這些運動強度是根據自己身體狀態來進行的,疲累時一定會休息。

關於上廁所的恢復

我媽媽一直都讓我上廁所要自己堅持嘗試,不能一直依賴開塞露,每天爸媽會給我揉肚子,四月中旬開始,每兩三天,自己在坐便上嘗試用腹部的力量,上廁所時可以在腳下放一個小凳子,這個是科學的上廁所姿勢,有助於用力,我在北京家裡的坐便上旁邊有扶手(類似醫院的那種,可以自己去買),我也藉助扶手用力氣、找感覺,剛開始嘗試一陣後就還是用開塞露,在後來我慢慢發現自己可以用上腹部力量了,媽媽就會用手給我推一推肚子幫我用力,我雖然不知道這種方法是否科學,但是我大便恢復確實還比較快。大概半個月就可以自己上廁所了。

關於飲食

從剛開始嘔吐到可以進食再到有食慾再到正常吃飯,是四個月時間。

3月到4月就是粥類,(小米粥為主,因為小米粥養胃)還有就是饅頭、清炒蔬菜、水果(草莓、橙子、火龍果、香蕉、葡萄,可以多吃一點通便的水果)。

4月到5月開始能吃一點不油膩的肉、每天早晨吃一個雞蛋和牛奶,三餐正常吃,避免油膩。

5月到6月,正常吃飯,但是避免容易過敏的食物,比如山藥、芒果、海鮮之類的。

6月到7月,基本正常,除了太過油膩和辛辣的。

現在的我飲食完全沒有忌口,只是注意避免腸胃感冒,吃完肉類,不喝涼水飲料,盡量不要拉肚子就可以。

最後一點,七月初到七月中旬,吃了兩個月賽可平的我開始過敏,剛開始是疹子,沒有在意,後來就都是鼓起的疙瘩,非常嚴重,奇癢無比,所以只要有吃藥過敏的情況要立刻就醫,賽可平過敏率非常低,但是卡馬西平很高,大家要時刻注意自己身體的變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兩點半Am 的精彩文章:

TAG:兩點半A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