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開齋節穆斯林放假,為啥寧夏漢族跟著享受?從歷史角度解釋更合理

開齋節穆斯林放假,為啥寧夏漢族跟著享受?從歷史角度解釋更合理

提示:在這裡,我們需要強調的是,回民沒必要因為自己的宗教信仰而要求整個社會來「適應」自己,就像一個人只能去慢慢適應社會,而不是讓社會反過來適應自己,因為讓社會適應自己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而漢民也沒有必要對回民的宗教信仰不管不顧,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才能達到團結與和諧,因為這個社會從來就不是一個民族或者某一群人的社會。

開齋節,阿拉伯文『Id al-Fitr的意譯,音譯「爾德·費圖爾」。亦稱「肉孜節」或「小節」。與「宰牲節」同為伊斯蘭教兩大節日。時間在伊斯蘭教曆10月1日。穆斯林在萊麥丹(第9月)全月齋戒,齋月最後一日尋看新月,見月次日開齋,即為開齋節;如未見新月,則繼續封齋,節期順延,一般不超過3天。

當代,此節在曆書上有標誌。此日穆斯林們穿上節日盛裝,到清真寺參加「會禮」和慶祝活動,恭賀「齋功」勝利完成,互道節日快樂,並饋贈禮品。禮拜儀式規模和氣氛均盛於「聚禮」,阿訇應講經佈道。「會禮」後,分頭游祖墳,念經文,追悼亡靈。節日中,家家戶戶炸饊子、油香之類食品,贈送他人。每個家庭應在節日開始前向窮人發放開齋布施。(金宜久;李興華,吳雲貴,周燮藩等《伊斯蘭教辭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7年)

今年的開齋節與端午節遇到了一起,寧夏對2018年端午節、開齋節放假作出安排:6月16日至20日放假調休,共5天,其中,6月16日、17日為開齋節假期,6月18日為端午節假期,其他為補休。5天的長假,讓中國另外一些地方人的很是羨慕,有網友甚至說「寧夏人民的幸福因此滿滿的」。然而,要追開齋節放假的源頭,恐怕是在元代就有了的。

回族人的祖先「回回人」是在元代量進入中國的,公元1271年,忽必烈在所征服的大片領地仿效中原漢族封建王朝的傳統,正式建國號為大元。為了加強對所征服地區的統治和鞏固自己所取得的帝位,忽必烈派遣宗王和一些大臣率軍鎮守全國各地。這些軍隊按種族差異和徵發地區的不同,主要分為蒙古軍、探馬赤軍、漢軍和新附軍(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後新編的均戶)4種。1272年,忽必烈將他的第三個兒子忙哥剌封為安西王,鎮守唐兀之地(今寧夏、甘肅、陝西等)。

忙哥剌統領的關隴河西地區正是從西域進入中原的交通要道,因而分布在這一帶的「回回人」相當多。根據史籍的記載,忙哥剌命令司天少監克里瑪丁每年將推算寫造的回回曆給這一地區的回回人頒布使用(見《秘書監志》卷七)。

這裡說的「回回曆」,伊斯蘭曆,是伊斯蘭教的曆法,為世界穆斯林所通用。不難看出,從這個時候起,元朝政府已經非常支持「回回曆」在中國的傳播和使用了。

1280年,忙哥剌病亡,他的兒子阿難答襲封為安西王。據《史集》記載,阿難答「被託付給了一名蔑黑帖兒·哈散·阿黑塔赤的突厥斯坦伊斯蘭教徒,讓這個人撫養他。這個人的妻子名祖來哈,把他奶大,因此木速蠻(伊斯蘭教)的信仰在他的心中已經鞏固起來,不可動搖,他背誦過《古蘭經》,並且用大食文書寫得很好。他經常把(自己的)時間消磨於履行戒律和祈禱上」。而且,他在自己的營地上建立清真寺,「沉湎於祈禱」,「同時,他還使依附於他的十五萬蒙古軍隊的大部分皈依了伊斯蘭教」。

阿難答這麼做,他手下的軍官與士兵以及信仰伊斯蘭教的一些民眾當然亦是,而結合起「回回曆」的使用,當時伊斯蘭曆的一些重要節日放假分明是一種必然了。

「回回人」在元代享受著僅低於蒙古人的極高待遇,但至明代、回民族形成,至清至民國,回民因為元朝的滅亡而失去到「特權」,甚至因為一些習俗,生活在漢族社會中多少有了些「不便」。

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路偉東,寫過一篇論文其中就說,中國傳統社會中,儒家文化一直被視為普世文化,儒家的價值觀念也一直被視為普世價值。作為外來宗教的伊斯蘭教,往往被視為異說。「回回教門異於中國者,不供佛、不祭神、不拜屍,所尊敬者唯一天宇。……見中國人修齋設醮則笑之。」(陸容:《菽園雜記》,轉引自楊懷中:《伊斯蘭教在我國傳播發展的特點》,《甘肅民族研究》,1990年第4期)而漢人則視「回回自守其國俗,終不肯變。結為黨伙,為暴閭閻,以累朝之德化而不能馴其頑獷之習。」(清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十九)入清以來,儘管在較長的一段時期內,官方對待回民的正式態度尚較寬容,但士大夫階層中對內地信奉伊斯蘭教的回回族群的偏見和歧視卻甚囂塵上。

路偉東還說,對於那些通過科舉躋身仕途的回民官員們來講,在充滿歧視與偏見官場之中,如何堅守自己的信仰,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中田吉信在《清代回族的一個側面》一文中,為我們詳細描繪了官場中回籍官員們戰戰兢兢、委曲求全形象。「根據伊斯蘭教規,安拉是唯一信仰,禁食豬肉,禁止飲酒。但很多情況下,他們往往不得不向皇帝以及其他崇拜的神或偶像進行跪拜,而皇帝賜宴或共同宴飲時,酒肉之禁亦往往不能守」。

這都是當時回民的宗教信仰不能得到足夠尊重的體現,雖然我們不能要求整個社會因為一個民族的宗教信仰而完全改變其固有的一些習慣,但確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回民生活於漢族社會的「艱難」。

在這裡,我們需要強調的是,回民沒必要因為自己的宗教信仰而要求整個社會來「適應」自己,就像一個人只能去慢慢適應社會,而不是讓社會反過來適應自己,因為讓社會適應自己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而漢民也沒有必要對回民的宗教信仰不管不顧,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才能達到團結與和諧,因為這個社會從來就不是一個民族或者某一群人的社會。

這也應該是歷史為我們留下的經驗與啟示,而當下的中國社會已經不存在民族間相互不尊重,甚至歧視的現象,因為一些民族自治,少數民族的利益已經被最大化。以寧夏為例,根據《寧夏回族自治區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全區常住人口為6301350人。漢族人口為4069412人,佔64.58%;各少數民族人口為 2231938人,佔35.42%,其中回族人口為2190979人,佔34.77%。很顯然地,漢族人口在這個回族自治區仍然佔大多數,但就飲食與宗教而言,我們不難發現在寧夏街頭90%以上可能都是清真的,而回族群眾用來禮拜的清真的寺,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這裡是隨處可見。

在這些數字里,我們看到的是,漢族與其他民族群眾對於回族群眾的足夠尊重,而這種局面也是來之不易的。所以,漢族群眾跟著回族群眾享受幾天假期也是再也正常不過的事情,打個比方,在寧夏我們若請朋友吃飯,要是有回族朋友,就得趕忙換清真飯館,但在銀川以外的地方並不見得就是這樣的,人們也想不了這麼多。更何況在漢族群眾的一些假日里,回族群眾也是同樣享受的,比如春節。

道理在這裡已經顯而易見,尊重、只有相互尊重,大家才能共同享受到因為尊重而擁有的社會福利,比方說寧夏人的假期,儘管它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卻是可見一斑的。

從回民族的祖先「回回人」在元代使用「回回曆」,可能在伊斯蘭曆一些重要節日放假,到元朝滅亡失去「特權」,到明清不能得到足夠的重視,再到今天利益被最大化,自然是一段來之不易的里程,而今天的局面大家都應當萬分珍惜之。(文/路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路生 的精彩文章:

東幹人為何150年來一直說漢語?與愛不愛中國沒關係,這2點是主因
回族的先民是怎麼來到中國的?除了做生意的,還有幫助中國平叛的

TAG:路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