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生·新所」迎來首展,來看看百年老建築是如何成為新「網紅」目的地的
上月末,封閉70年的「上生·新所」宣布對外開放。此次,今天它也迎來了首次展覽活動——「文化與自然遺產日」,6月9日—12日,在這座百年建築里,市民們將感受上海的古典建築風味和品位歷史變遷。
圖片來源於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
「上生·新所」地處延安西路1262號,在上海44片歷史文化風貌區之一的新華路歷史文化風貌區,在歷史上扮演過多種角色。但最近的幾十年里,這個地區從來沒有對外開放過,成為一片「神秘空間」。
如今,開放後的古建築又講如何推陳出新?或者一如既往保留獨特「基因」,下面跟隨周到君一同瞻仰其「真容」。
風起雲湧的歷史
1917年,美國僑民在杜美路(今東湖路)50號成立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隨著僑民的日漸增多,又在大西路(今延安西路)南側土地,開始籌建新的哥倫比亞俱樂部,此後的二十年里這裡成為僑民們度假和娛樂的天堂。
圖說:哥倫比亞總會內僑民的娛樂活動 圖片來源於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
建國後,地塊開始了作為上海生物製品研究所的歷史使命,是我國自主研發疫苗的科研和生產基地。著名建築設計師鄔達克設計的孫科別墅也坐落其中。這座花園洋房是孫中山之子孫科的舊居,因此得名。
圖說:孫科住址 圖片來源於網路
園區在60多年中也根據發展需要陸續建設了科研辦公、實驗室、廠房倉庫及配套用房等,其中還有1965年郭沫若之子郭博先生設計的8層現代主義風格的科研大樓,為當時的「長寧第一高樓」。因為主要研製麻腮風疫苗而被稱為「麻腮風大樓」。
圖說:原體育館已成為培養基蒸鍋間 圖片來源於華建築
修繕:仍保留古典韻味
「上生·新所」總佔地約4.8萬平方米,建築年代和風格各不相同。哥倫比亞總會和孫科住宅作為歷史保護建築,遵循著文物古迹所要求的最小干預和可識別性原則,通過立面和重點保護空間的修復使之恢復歷史風貌和海派韻味。
圖說:建築俯景 圖片來源於華建築
總會外牆黃沙水泥拉毛飾面的修復過程,也是恢復傳統手工工藝的一個過程。外窗木質遮陽板不僅是西班牙傳教風格的特色元素,它的復原也為土灰色外牆增加了一抹亮色的點綴。
圖說:修繕後的哥倫比亞總會 圖片來源於華建築
更新:注入現代科技,打造時尚秀場
作為曾經哥倫比亞總會附屬的體育館和游泳池,因為後期使用中帶來的眾多變化,設計則將設計時點定格在1980年代以後。體育館的外觀與哥倫比亞總會一脈相承,通過修復延續了它們西班牙傳教風格的建築特點。
圖說:修繕後秀場(原體育館)外觀
而室內則保持了其作為培養基蒸鍋間時綠色基調和銹跡斑斑的除塵罩,並通過風管埋地等措施將除塵罩改為空調風口加以利用,更新後的大空間將成為「網紅」秀場。
圖說:曾經銹跡斑斑的除塵罩改為空調風口加以利用
與其相聯通的游泳池是近代保留至今為數不多的英制馬賽克泳池(42X100英尺),泳池的周邊已在1980年代改建為二層的配套用房,摻綠玻璃渣的水刷石透露著它的時代信息,這些建築也被繼續保留下來加以利用。這組最具有歷史與現代交織感的建築,也將成為園區最具時尚和活力的中心。
圖說:最具有歷史與現代交織感的建築,是園區的時尚、活力中心
麻腮風大樓現代主義的外觀特色在更新中予以保留,南立面出於採光需要更迭為落地大玻璃窗;它西北角的原控壓泵房位於麻腮風大樓與哥倫比亞總會之間,鏡面不鏽鋼的新幕牆影映著周遭的變遷,共同圍合成一個歷史與當代交融的公共廣場。
圖說:歷史與當代交融的公共廣場
未來的共享生活社區,建築要在市民生活中繼續生存
「上生?新所」項目從封閉型的科研生產型園區,轉型為開放的商業、辦公、文化、社區服務,功能複合的「城市客廳」。
據介紹,「上生·新所」項目中,保護等級相對較低的建築陸續植入了新文化、新媒體等業態。經過嚴格篩選,目前入駐園區的有20多家商戶,包括著名聯合辦公品牌、知名影視特效公司等,出租率近90%。同時,引入餐飲、文創藝術、娛樂健身等生活配套。
圖說:功能複合的「城市客廳」吸引了許多市民前來參觀、留影
隨著5月25日的公眾開放,這裡成為了城市更新後的區域熱點,已成為一個融歷史文化、工作、生活、運動娛樂為一體的開放式共享生活社區。
圖說:融歷史文化、工作、生活、運動娛樂為一體的開放式共享生活社區
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教授王林表示,城市更新是在城市中建造城市和保護城市,發展要和歷史文化傳統保護結合。保護有很多種,更新發展要依託歷史,要讓建築在市民的生活中繼續生存。
保護改造和利用是再書寫建築。在新的時代要更有機保護建築,保護要和利用充分結合,發揮生命力。要利用社會的力量,公眾、企業,人人都有責任。為此,王林也呼籲有更多志於遺產保護的企業、民間組織能加入其中。
TAG:周到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