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過端午節的傳統習俗,興國人知道多少?
客家人有著悠久的客家民俗文化,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日,即端午節,但客家人一般不叫端午節,而叫「五月節」,是客家人的三大節日(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之一。每當「端午節」來臨之際,客家人真可謂是忙得不亦樂乎。南遷到廣東、福建、江西等地的客家人,在過端午節時,保留了中原傳統的端午節風俗,也融入了本地人的習慣,如裹粽子、做艾飯、掛蒲和艾、香草燒湯沐浴等,還有一年一度的龍船競渡,因而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端午節習俗。
端午習俗
五月初五,端午節
賽龍舟,
食粽子,
配香囊,
塗雄黃藥酒。
GIF
客家端午節活動日程
【農曆四月底】人們要抽空上山採摘包粽子的竹葉,還要採集葛藤、菖蒲、艾葉等晾乾備用,經濟稍 好的人家要為孩子們添置夏衣。
【五月初三】開始包粽子、熬粽子,殺豬、宰羊、捕魚、宰殺雞鴨鵝兔等。五月初四之前,男人尤其是男童要剃頭。
【五月初四】初四下午全家人都要以艾葉、菖蒲等煎湯沐浴,浴畢以雄黃酒點塗頭頂、太陽穴、心窩 、肚臍及掌心等部位,每人還要喝一口用魚腥草等草藥煎湯配雄黃泡成的雄黃酒,以避此時已蘇醒活躍於房前屋後、山路田間的各種毒蛇。晚上,人們還要在自家大 門上掛上葛藤、桃枝、菖蒲和艾葉等以避邪避禍。
【五月初五】兒童要穿新衣,佩戴香囊、菖蒲根及艾葉;大人們拜完神,大家就可以吃粽子;午飯之 後,有些河邊大村鎮開始賽龍舟,更多地方則由於溪河條件不具備或無力籌辦龍舟賽而開展游泳活動。於是,無論男孩女孩,均首次被允許結伴到小河去游泳,去時 可帶上粽子到河邊爭相投入河中,誰家的粽子入水濺出的水花更大,則表明誰家的粽子包得好,得到河神的笑納。
【初六至初十】是客家人走訪親友的時間。男人們聚在一起,喝酒品茶,將家中僅存的年前釀製的上等黃酒(糯米酒)徹底「收拾」乾淨。婦女們則一般攜兒帶女回娘家稍住幾天,與父母及兄弟姐妹暢敘自 正月闊別以來的思念之情。
客家端午符號
【裹粽子】每年端午節,家家戶戶節前就備足糯米和箬竹葉裹粽子。親戚朋友互相饋贈,女婿要向岳父家送雞、送肉,謂之「送節」。粽子有甜粽、咸粽之分,有鹼粽、白粽之別, 粽子品種更多,有烏豆粽、花生粽、肉粽、豆沙粽等等,五花八門。沙縣的粽子,糯米一定要用黃荊枝葉燒成灰泡成的鹼水浸過。據說這種粽子不但味美、不易發 酸,而且吃再多也不會拉肚子。沙縣除了粽子,還有蝴蝶包、花椒餅、麵條、發糕等。蝴蝶包呈半圓蝴蝶狀,可以掰開夾餡,味道鮮美;花椒餅皮薄中空,表層有芝 麻,內夾米粉肉、肉炒筍絲等,既穌又脆又可口。
【掛葛藤】端午節,家家戶戶門上都要懸掛菖莆、艾葉、葛藤以驅邪。有的門口還貼上「艾葉如旗招百福 ,菖莆似箭斬千邪」的對聯。午後還用香藤、艾葉、菖莆煎水,供老少沐浴。客家人端午節門前掛葛藤的習俗源於福建省寧化縣的石壁葛藤坑。端午節當天,廣東梅 州客家人便在自家門前掛起黃葛藤,這樣的民俗在客家地區延續了千年。據了解,黃葛藤又名葛根干、野葛乾等,是一種既為普遍的多年生藤本植物。但在客家人眼 中黃葛藤是驅邪之物,與別處將葛藤喻為捆綁鬼怪的「鐵鏈」、「神仙索」不同,其在客家民間傳說中與唐末農民起義領袖的黃巢有著緊密聯繫。
【喝雄黃酒】端午節中午家家團聚歡宴,大人小孩都要喝雄黃酒避瘟邪;還在小孩額頭上用雄黃酒寫上「 王」字,以期日後出人頭地。
【縫香包】舊時端午節,民間少女還有縫製香包的習俗,用色布和綵線縫製成粽子、公雞、菱角、鯉魚等 形狀的香包,內裝雄黃、蒼朮、衛生丸等,供小孩佩帶。還有叫小孩吃使君子驅蛔蟲的風俗,一歲吃一粒,十歲以上吃十粒。
【五色線拴】端午節早上,孩子們一覺醒來,手腕、腳踝上已繫上用五彩絲線編的「五色繩」,大人們說是繫上就百病不侵。端午節後的第一場雨,再把五色繩剪下來,讓雨水沖走,災病也就隨著被帶走了。
【挖草藥】客家地區還有端午節期間上山挖草藥晒乾備用的習俗,傳說此日所備草藥,療效特高。端 午前十來天開始,寧化就有許多群眾到山野中采草藥,其中有艾葉、六月雪、夏枯草、魚腥草、車前草、益母草、繡花針等幾十種中草藥,采後到圩場出售,端午期 間圩場大街到處都是賣草藥的地攤,濃郁的葯 香在街市上空瀰漫。清流從四月二十五日至五月初四,四鄉草藥入城形成買賣集市,甚為熱鬧。
【做艾飯】在端午節,客家人有做艾飯的習俗。每逢過端午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從野外採集各種供食用 的青草藥,用來製作艾飯。常用的青草藥有艾草、麻葉、雞矢藤、白頭翁、枸杞葉等。製作方法是將需要的草藥洗凈、去梗、煮熟,拌在預先浸透過的濾乾的糯米 (加適量的大米)中,用碓舂成米團,添進紅糖 拌勻,製成塊蒸熟即成,之所以每年的端午節期間有這種飲食習俗,是因為農曆的五月,客家人稱其為惡月,在客家地區,每到這個時期是瘴癘最為盛行的季節,也 是人最容易患上各種疾病的季節。而上述製作 艾飯的青草藥,幾乎都具有去濕熱、除百毒等治病功能,且在這個時期又是出產這些草藥的季節,故此客家人根據自己的生產生活經驗形成了這樣一套飲食習俗。
【午時符】寫符貼於門。農曆五月五日,每戶人家以珠筆寫「午時符」貼於門上或牆上。所謂「午時符」 ,指於午時書寫之符黃色符紙上,畫一八卦或一神像,下書「勒令」二字,寫著「五月五日午時書破官非口舌,鼠蟻蚊蟲一切盡消除」 一類的字樣。此俗,是用道教的符咒形式以避「五毒」的,因為道教張天 師是客家端午節祭祀的神靈。隨著仲夏的到來,各種害蟲紛紛出動,故人們以此作為驅除鼠蟻蚊蟲之用。
【燒湯沐浴】端午節這天,客家地方還有洗花草浴的習俗。男女老幼都要洗藥水澡,客家人相信,「艾蒲洗身,百病消除。」這一天百草為葯,洗藥草水可以去濕驅瘴以健身。當天太陽未出山,客家人就早早出門,采來帶露的楓樹葉、桃枝、金銀花藤、千里光、貓爪 藤等洗凈紮好,再加上初一插上門樞的菖蒲、 艾枝,用大鍋熬水,煮沸後便各自取水洗澡。
賽龍舟
客家人崇尚健康,更崇尚文化,贛南的客家祖先把端午節驅毒避瘟和紀念屈原的文化內涵傳承下來,帶到了贛南,他們來到贛南後,又在開拓奮鬥中給端午節增添了新的文化底蘊——把划龍舟變成了一項富有贛南客家特色的體育運動——每年農曆五月初五舉行龍舟賽。
解放前,贛南客家人的龍舟賽,大都以宗姓為單位,一姓一船,百姓爭渡。解放後則大都以行業或俱樂部為單位,由政府和民間聯合組織,在端午這一天舉行龍舟競賽。最有意思的是,一些地方在端午龍舟決賽時,沿河兩岸當年添了男丁的家庭,都會煮一些紅蛋和香粽,挑到賽場上分送給參賽的選手,一則向他們表示鼓勵和敬意,二則希望自己家裡新添的男丁將來也能像他們一樣威武強壯。
龍舟賽之前,必定要進行「祭龍舟」活動,儀式包括:請龍王、祭龍舟、安龍頭,舟下水等項目,每當祭典,鄉親們都要帶著「三牲」和粽子來到現場,擺祭品、點香燭、放鞭炮、行大禮。
龍舟賽開始,兩岸觀者如堵,絲竹嗩吶,鑼鼓喧天,熱鬧空前。如今,端午龍舟賽已經成了客家地區旅遊觀光業的一個特殊項目。
※兩個主方和這些加減法,搞定脾胃不和!
※興國一女子吸毒無錢做慣偷,已四進宮!
TAG:走遍興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