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寒易除,一濕難去,8個壞習慣,加重體內濕氣,你占幾個
人體有六種致病因素,即「風、寒、暑、濕、燥、火」,也稱六淫邪氣。
中醫最怕濕邪,有「千寒易除,一濕難去"之說!
濕,是最容易滲透的。濕邪從來不孤軍奮戰,總是要與別的邪氣狼狽為奸。
夏季雨量充沛,氣溫高,稍加不注意,就會導致暑濕重,危害身體健康!
明代王綺石在《理虛元鑒》中指出:「夏防暑熱,又防因暑取涼,長夏防濕。」
意思是說,長夏養生重在健脾祛暑防濕,同時還要注意保護人體陽氣,防止因避暑而過分貪涼。
千寒易除,一濕難去,8個壞習慣,加重體內濕氣,你占幾個?
習慣1:睡不夠
從中醫角度來說,睡不夠就是脾虛的癥狀。睡好覺,也能讓我們的身體更輕盈。
建議,每天晚上11點前就睡覺,每天增加一些運動會讓你的睡眠質量更高。
習慣2:口味重
腸胃功能好壞關係到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
油膩、過咸、太甜等肥甘厚味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炎症反應。
習慣3:愛吃涼
中醫認為,生冷食物、冰激凌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給外邪創造入侵機會。
因此,不宜過量食用,烹調時最好加入蔥、姜來減弱蔬菜的寒涼性質。
習慣4:喝大酒
這是加重「濕毒」的關鍵因素,從中醫上來講,酒助濕邪,因此酒精盡量要少碰,更不能借酒澆愁。
習慣5:運動少
運動少的人,常會出現身體沉重、四肢無力等濕氣大的表現。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濕氣就越多,久而久之,身體還可能出現疾病。
適當運動,如跑步、健走、游泳等,可促進身體器官協調運作,加速「排濕」。
習慣6:老坐著
久坐會使人的腦供血不足,導致腦供氧和營養物質減少,加重乏力、失眠、記憶力下降等,還會引發全身肌肉酸痛、脖子僵硬和頭疼、頭暈。
習慣7:吹空調
過於貪涼容易損傷人體陽氣,讓濕邪侵入身體。建議大家在夏天洗澡時要注意關閉空調,洗澡水別太涼,洗頭後要及時吹乾。
習慣8:不通風
一些生活細節,也會導致周圍環境和身體里的濕氣加重。比如,喜歡坐在地板上玩耍、長時間呆在密閉的房間里等。
建議大家平時要適當開窗透氣,特別是房間內潮氣重時。
下面這幾點,滿足的越多,說明濕氣越重,對照看一看吧!
1、頭油、頭屑多、眼屎多、眼睛渾濁不清澈;
2、面發黃髮暗、油膩,易長痘痘、膿包;
3、口乾口苦口臭,小便黃,白帶多、色黃,體味大;
4、要麼便秘,要麼便便黏黏、沖不幹凈;
5、每天早上起床的時候,還是感覺很困,打不起精神;
6、小肚子大,水腫型肥胖。
簡單幾招,幫助健脾祛濕
1、喝三豆湯
材料:綠豆、赤小豆、黑豆,各20克、冰糖適量
做法:
1、將豆子洗凈,清水浸泡1個小時;
2、將三豆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用大火燒滾後轉小火慢煮1個小時,待豆子開花後,放入冰糖,繼續煮5分鐘即可,放涼後,連湯帶豆一起食用。
三豆湯,不僅能清熱除暑,還能健脾利濕。
經常食用適量的三豆湯,可以幫助很好的調理脾胃,祛濕排毒!
2、喝健脾祛濕茶
用具有健脾祛濕效果的食材,做杯茶飲,每天喝,是既簡單又有效的祛濕方法之一。
可以自己動手,做一杯蒲荷陳皮茶,健脾、祛濕、排毒!
主料:蒲公英0.5g、薏苡仁0.3g、梔子0.3g
輔料:砂仁0.2g、赤小豆0.2g、茯苓0.2g、山藥0.2g、甘草0.2g、綠豆0.2g、葛根0.2g、黑豆0.2g、百合0.2g
其他配料:乾薑0.1g、芡實0.1g、冬瓜皮0.1g、木瓜0.1g、淡竹葉0.1g、馬齒莧0.1g、陳皮0.1g、桔梗0.1g、荷葉0.1g、人蔘0.05g、金銀花0.05g、菊花0.05g、紫蘇葉0.05g
【做法】以上材料全部洗凈烘乾,然後取相應克重,做成茶包,每次取一包,熱水沖泡代茶飲即可!
以上24種食材,具有健脾、利濕、排毒的功效,搭配在一起,健脾、祛濕、排毒,效果顯著,可長期飲用!
其中,蒲公英可瀉火除濕,改善濕熱所導致的噁心、舌苔發黃等問題,對濕熱引起的痘痘也有不錯的效果。
荷葉止瀉祛濕,補助脾胃,也可以清暑利濕,改善拉肚子的情況。
陳皮可健脾、燥濕化痰、解膩留香,適用於脾胃虛弱、大便泄瀉等症,常與茯苓等配合應用。
茯苓可健脾和胃、利水滲濕。砂仁用於濕阻中焦及脾胃氣滯證。善於化濕行氣,為醒脾和胃的良藥。赤小豆可清熱解毒、健脾益胃、利尿消腫。
3、熱姜水泡腳
夏季,即使天氣炎熱,也要注意用熱水泡腳,並且,泡腳水中加點生薑,對於祛濕效果更佳!
用熱姜水泡腳,可促進腳部血液循環,從而消除疲勞、驅走體內寒氣,促進新陳代謝,達到養生保健的功效。
姜水泡腳時,使用老薑效果更好,不僅能預防感冒,還能散寒、除濕、活血、減少手腳冰涼,甚至有暖腎養腎、延緩衰老的作用。
取15-30克的生薑(約為中等大小的姜半塊),將其拍扁,放入鍋中加入小半鍋水,蓋上鍋蓋用熱水煮上10分鐘左右。
生薑藥用成分有許多小分子物質,蓋上鍋蓋煮可以避免其揮發。煮好後,將全部姜水倒出,加入適量冷水至40℃左右(一般以不感覺到燙為宜)。
泡腳時水要沒過踝部,最好邊泡邊搓雙腳。
4、按摩祛濕穴
豐隆穴
【位置】:豐隆穴是足陽明胃經的穴位,位於外膝眼和外踝尖連線的中點。
【功效】:它對脾胃兩大臟腑都有很好的調理作用,是除濕祛痰的主要穴位,並有調和、胃氣、補益氣血、醒腦安神等功效。
【按摩手法】: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按壓在穴位上,先垂直向下按壓,邊按邊揉,以產生酸、脹感為宜,每次按揉持續10秒後,漸漸放鬆,重複操作6-9次,每天可按摩2-3次。
陰陵泉穴
【位置】:陰陵泉是足太陰脾經的穴位,取穴時順著小腿內側往膝關節方向摸,膝窩下凹陷處即是。
【功效】:這個穴位能健脾益氣,促進脾運化水濕,經常按揉陰陵泉可健脾化濕,解決體內有「濕」或者水腫的問題。
【按摩手法】: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按壓在穴位上,先垂直向下按壓,邊按邊揉,以產生酸、脹感為宜,每次按揉持續10秒後,漸漸放鬆,重複操作6-9次,每天可按摩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