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蜀吳三個國家,三個版本的「隆中對」,諸葛亮的時間最晚
三國是繼春秋戰國之後,又一諸侯割據的混亂時期。這個時期,有諸侯爭霸,有良將輩出,也有不少智謀之士提出一統天下的戰略構思,世人皆知的要數諸葛亮的「隆中對」。其實,魏蜀吳都有「隆中對」,從時間來看,諸葛亮的版本最晚。
曹蜀吳三國
1.諸葛亮的「隆中對」
這個版本因為三國演義的關係,世人皆知。公元207年,劉備在徐庶的建議下,三次拜訪諸葛亮,諸葛亮在隆中為劉備分析天下局勢,說明其中利害關係,提出先取荊州,再謀益州,繼而決戰中原的戰略構思,這就是廣為人知的「隆中對」。
《三國志》原文: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 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諸葛亮
2.魯肅的「隆中對」
這是東吳版本的隆中對,發生在公元200年,比諸葛亮版本早7年。魯肅與孫權在榻上對飲時,提出的治國之策,因此也被稱為「榻上策」。魯肅主張,東吳應該趁著曹操平定北方之時,西進先滅黃祖,再滅劉表,最後奪取益州,與曹操劃江而治,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最後尋找機會北上,進而統一天下。
《三國志》原文: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魯肅
3.毛玠的「隆中對」
這是曹魏版本的隆中對,比魯肅的更早,發生在公元192年。曹操統治袞州之後,徵召毛玠為治中從事,毛玠隨後向曹操提出了類似諸葛亮的治國之策,為曹魏規划了謀奪天下的大計。政治方面主張奉天子,經濟方面建議修耕植,軍事策略方面主張積蓄軍資。
《三國志》原文:今天下分崩,國主遷移,生民廢業,饑饉流亡,公家無經歲之儲,百姓無安固之志,難以持久。今袁紹、劉表,雖士民眾強,皆無經遠之慮,未有樹基建本者也。夫兵義者勝,守位以財,宜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
毛玠
哪個版本價值最高呢?如果從執行力方面比較,無疑是曹操方面最徹底,結果也比較理想,三分天下有其二;劉備方面只走了兩步半,而且無比坎坷;孫權方面最悲催,只做到了第一步,吞併江夏。然而從效果來看,諸葛亮的版本最有價值,奔波20多年,已經47歲高齡的劉備因此走上正途,最後開創蜀漢基業。
參考文獻:《三國志》
※曹操封關羽為「漢壽亭侯」,為什麼關羽一直以此自居?
※東吳版《隆中對》:魯肅提出比諸葛亮早七年,東吳結盟的源由
TAG:趣味的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