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她有很多路可走,卻選擇了一條看似最無希望的路

她有很多路可走,卻選擇了一條看似最無希望的路

當我們提到宋氏三姐妹

最先映入我們眼帘的或許就是宋慶齡

很多人都知道

她是我國偉大的政治家、愛國主義者

但殊不知她還有一個身份

那就是令人欽佩的紅十字運動的「守護者」

紅十字精神的踐行者

當中國抗戰進入最艱難的階段

她想盡辦法爭取國際人道援助

支持紅十字救護總隊的正常運轉

以保證數百萬抗戰將士的醫療供給和救治

今天就讓我們回顧歷史

緬懷這位偉大的紅十字運動實踐者

「保盟」的成立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中國進入全面抗戰的非常時期。浴血抗爭,艱苦決絕。艱難困苦中求生存,中國亟需國際社會的幫助。中國紅十字事業的有力推動者宋慶齡義無反顧,積極尋求國際人道援助。「保盟」應運而生。

1938年6月14日,在宋慶齡香港寓所的客廳里,「保衛中國同盟」(簡稱「保盟」)正式宣告成立。沒有氣派的成立大會,沒有高朋滿座的慶祝儀式,有的,只是宋慶齡拳拳愛國之心。

宋慶齡擔任「保盟」主席,中國銀行董事長宋子文出任會長,香港大學高級講師諾曼·法朗士任名譽司庫,香港華比銀行副經理鄧文釗任司庫,廖仲愷女兒廖夢醒任秘書,愛潑斯坦擔任宣傳。另有鄒韜奮、馮玉祥、孫科、許乃波、廖承志等一批社會名流加盟。

保盟部分成員香港合影。左起:愛潑斯坦、鄧文釗、廖夢醒、宋慶齡、克拉克、法朗斯、廖承志

還有一位希爾達·塞爾溫—克拉克的英國人,身份特殊,她是香港政府醫務總監的夫人,擔任「保盟」的名譽秘書。而這年夏她發起成立並擔任秘書的中國紅十字會國外後援會,成了紅十字救護總隊的香港辦事處。她的「一身二任」,意味著「保盟」與中國紅十字會結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親密」關係。

宋慶齡為何要創建「保盟」

宋慶齡發起成立「保盟」,有兩大目標:一是「在現階段抗日戰爭中,鼓勵全世界所有愛好和平民主的人士進一步努力以醫藥、救濟物資供應中國」,二是「集中精力,密切配合,以加強此種努力所獲得的效果。」它是一個民間組織,宋慶齡以其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成為該組織的「靈魂」。

「保盟」的創建,與中國的抗戰形勢和中國紅十字會救護事業的需要息息相關。

自從淞滬抗戰之後,日本的侵略步伐沒有停下,中國的抗戰也在繼續,紅十字人仍然穿梭在炮火硝煙之中。

1933年1月3日,山海關失守,華北危急,長城抗戰開始。

紅十字會「華北救護隊」,在王培元總隊長率領下,2月3日開赴前線,並與陸軍軍醫學校校長劉瑞恆、第四中山大學醫學院(上海醫科大學前身)校長顏福慶、北平協和醫學院生理學系主任林可勝等發起的前方救護隊合二為一,組成「中國紅十字會華北救護委員會」。

委員會組織的救護隊,分編成12組,分別前往康莊、喜峰口、通州等處救護傷員。長城抗戰於5月結束。兩個多月中,華北救護委員會救治傷兵7486人。

1936年11月12日,綏遠抗戰爆發。當天,日偽軍向綏遠紅格而圖發起進攻,綏遠省主席兼第35軍軍長傅作義率部迎頭痛擊,苦戰7晝夜,重創敵軍。11月24日,收復百靈廟。12月9日,綏遠守軍乘勝追擊,收復被日偽軍盤踞的大廟。

綏遠初戰告捷,舉國歡騰。中國紅十字會與上海市商會、上海市地方協會聯手發起成立「綏遠剿匪慰勞救護委員會」,募集捐款,全力支持傅作義將軍綏遠抗戰義舉。中國紅十字會還派秘書長龐京周赴綏遠組織戰地救護。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西郊的盧溝橋附近進行軍事演習時,公然向中國駐軍挑釁,炮擊宛平城,挑起全面侵華戰爭的戰火,史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宋哲元所部第29軍奮起自衛,由此拉開了全面抗戰的序幕。7月29、30日,北平、天津相繼陷落,華北深陷戰火之中。

華北硝煙未熄,華東戰火又起。1937年8月13日,上海這個國際性大都會再次籠罩在日本侵略軍的炮火中。日方先後增派12個師20多萬兵力進攻上海,妄圖摧毀中國軍民的戰鬥意志,迅速滅亡中國。淞滬地區炮聲隆隆,硝煙瀰漫。

國土淪喪,激起國人強烈的愛國情懷,上海駐軍及各界民眾同仇敵愾,與日軍展開殊死搏戰。中國紅十字會立即行動,先後組織救護隊10個,急救隊12個,臨時救護醫院24所和「特約醫院」16所,救護傷兵難民。

淞滬會戰失利,11月12日,上海淪陷。一個月後,12月13日,國民政府首都南京淪陷,日本侵略軍進行了滅絕人性的大屠殺,30萬同胞慘遭殺戮,血流成河,屍體堆積如山,釀成舉世震驚的「南京大屠殺」。

淞滬會戰中的紅十字救護隊員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中國的抗戰進入最艱難的階段。1938年春,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部在漢口成立(1939年輾轉遷到貴陽圖雲關),林可勝為總隊長,但救護工作困難重重。這一切,使宋慶齡焦急如焚,寢食難安。她要想辦法爭取國際人道援助。

上海淪陷前,她呼籲全民族團結起來,抗戰救國,堅持孫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促成國共第二次合作。淞滬會戰爆發後,她在紐西蘭朋友路易·艾黎的掩護下,由中共聯絡員李雲陪同到達香港。經過精心籌備,1938年6月14日,「保盟」誕生了。

人道援助的橋樑與紐帶

宋慶齡創建「保盟」,主要任務是「成為需要者(中國人民)和資金、物資捐贈者(包括紅十字會在內的國際援華機構)之間的橋樑」。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爭取國際援助,包括人力、物力、財力、道義等方面。

物力,主要是紅十字會急需的藥品及醫療衛生器械;

財力,主要是捐款;

道義,是希望中國的民族自衛之戰得到國際社會和一切愛好和平人士的聲援與支持。

宋慶齡查驗運往前線的醫藥物資

宋慶齡的努力沒有白費。「保盟」成立剛一年,就募集捐款25萬元港幣。這些錢,多數用在了在抗日根據地建設國際和平醫院所需的藥品和器材,對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部、八路軍和新四軍醫療隊、延安抗日軍政大學等單位也有不少援助。

醫院學堂開設時的合影

1939年冬,「保盟」以中國紅十字會的名義,從圖雲關將10噸醫療器材、藥品,運送到延安。有人統計,「保盟」在香港共送出120多噸藥物和其他救濟物資,平均每月送出3噸左右。它的價值,「不亞於以飛機、坦克和槍支的支援。」

醫療隊在戰地救治傷員

人力的國際援助,更值得大書特書,像白求恩、柯棣華等我們耳熟能詳的國際友人以及國際援華醫療隊加盟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都與宋慶齡的「紐帶」分不開。

白求恩大夫為受傷戰士手術

1941年12月香港淪陷後,宋慶齡來到重慶。1942年8月,「保盟」中央委員會在重慶重建,宋慶齡眾望所歸成為理所當然的主席,委員有愛潑斯坦、邱茉莉、王安娜、廖夢醒等。重建的「保盟」,一如既往為抗戰服務,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後,使命完成,改名「中國福利基金會」,遷到上海。

各國援華醫生在中國

1950年,「中國福利基金會」改名為「中國福利會」,以宋慶齡倡導的「全心全意為婦女兒童服務」為宗旨,繼續前行。

作者:池子華,紅十字運動研究中心主任,蘇州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改變世界,你也有可能

如果你有時間,投入公益慈善事業吧

公共場所有人倒地,我們該這麼處理

中國紅基會「微笑」亮相北京鳥巢半馬嘉年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紅十字基金會 的精彩文章:

世界那麼大,不如先到這兒看看

TAG:中國紅十字基金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