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訴你一個真實的米芾
上月,襄陽「尋訪米芾足跡」尋訪組,沿著米芾當年的仕途之旅,探尋米芾遺迹,搜集米芾史料。民間流傳米芾個性怪異,舉止癲狂,遇石稱「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稱「米顛」。米芾果真是這樣的人嗎?這期我們邀請到湖北文理學院宋玉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姚守亮,他將告訴你一個不一樣的米芾。
米公祠(資料圖片)
告訴你一個真實的米芾
記者:當下人們談及米芾,總愛津津樂道他的所謂「顛」,而「顛」似乎成了米芾的一個標誌性符號。您怎麼認為?
姚守亮:誠然,在宋代的野史筆記中,確有不少對米芾個性逸事的記載甚至有意放大,諸如穿異服、有潔癖、拜石、索硯、以假亂真、蔑視官場規則等,而正史也偶有提及。但是,所有這些只不過是米芾「顛」的影子、「顛」的形式、「顛」的表象而已,不是其「顛」的實質,因為米芾本身根本不「顛」!明代陳繼儒在《米襄陽志林序》中從六個方面論述了米芾所謂的「顛」,是顛而不俗、顛而不孤、顛而不寒、顛而不穢、顛不屈挫、顛而不詐。米芾個人不承認其「顛」,甚至多次向人質疑其「顛」;即使是「顛」,也更應是他有意為之。
記者:那您給我們介紹一下歷史上真實的米芾。
姚守亮:北宋時期,由於宋太祖趙匡胤推行「崇文抑武」的國策,文人就成了當時官員中的大多數,幾乎每個文人都要經歷殘酷的科舉考試,層層選拔最終取得功名。米芾的母親曾為英宗的奶媽,而米芾則受皇室「恩蔭」謀得秘書省校書郎一職,因此,無論米芾之後如何表現,在御史眼中他的人品始終有虧。所以,儘管米芾18歲即已入仕,但仕途坎坷,調任頻繁,先後任職秘書省校書郎、長沙從事、杭州觀察推官、淮南幕府、潤州州學教授、雍丘縣令、漣水軍使、書畫學博士等,為官二十任,宦海沉浮三十載,47歲病逝於知淮陽軍任上。總體上來看,他所擔任的大多是一些閑職、微官,加之他本人「又不與世俯仰」,仕途不順可想而知。
記者:米芾為官地方時政聲如何?
姚守亮:米芾任雍丘縣令時,上任伊始,親自起草榜文兩篇,內容均為安撫黎民、勸務農桑、告誡德行等;其間他能夠秉公辦案,為弱者主持公道。尤為可貴的是,當全縣境內發生蝗蟲災害時,他能帶領官吏、百姓到田間地頭焚燒、驅趕蝗蟲。一番努力之後,秋糧雖小有豐收,但是豐不補歉。以「皇糧」為重的常平官(倉臣),竟然不顧百姓死活,不僅不發救濟,不免除當年的夏稅,反而要增收義倉之粟,天天派官員下來催逼,還美其名曰體察下情。米芾索性上書朝廷,為民請命,卻石沉大海,杳無音信。米芾滿腔激憤,不忍繼續做壓榨百姓的工具而憤然辭官。
再如米芾調任漣水軍使之際,正逢旱災之後繼遇水災,又連遭雨雪,田畝俱被淹沒。他看到許多通湖港道因之前防旱用泥土堵塞而中斷,可地主豪紳只顧一己之利,在雨季仍不疏通排放,致使積水難以排泄,為患甚大。米芾為此寫了一信給他上司(或同僚),述說這些損害農民利益的事情。他在信中說:「豪姓因而擅之,恐非公家之利也。」其不平之氣可見一斑。若論米芾關注民瘼,從他創作的《蠶賦》中更能體現。
記者:《蠶賦》是一篇什麼樣的作品?
姚守亮:北宋中後期,城市表面上承平繁華,實質上難掩農村經濟的日趨凋敝衰落。農民們仍然處在貴族、官僚、地主殘酷兇狠的剝削之下,更兼連年災荒,貧富差距日益加劇,起義暴動時有發生,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宋代文人注重反省歷代統治階級垮台的教訓,在辭賦創作上自覺寫了不少反映民生疾苦的內容。米芾的《蠶賦》正是這樣的作品。該賦以統治者的奢侈與養蠶者的寒苦形成鮮明的對比,諷刺意味很強。
記者:《蠶賦》主要寫了些什麼內容?
姚守亮:此賦先寫一名顏色憔悴的養蠶女一一訴說付出的艱辛,從蠶的育種、出生到成繭等環節,自己是如何精心培育、侍弄、呵護的,以至於「發蓬不及膏」「手胝無所代」,可以說是「殫其力矣」!這雖是對蠶說的話,其實是對剝奪養蠶女勞動果實的統治階級的控訴。但蠶不過是另一類型的勞動者,所以它應答說,我們蠶類雖然微小,也如同龍馬一樣,默默奉獻人類,卻從未獲「加尊」;並且統治階級窮奢極欲,使我們蠶類「朝收暮成,猶不能給」,所以我們蠶類雖賴養蠶女而生,但養蠶女之苦不由蠶致,因此責怪養蠶女錯怪了它。誠如李商隱詩句「春蠶到死絲方盡」,後世單獨解為對蠶的讚譽,蠶在中國人心中不是索取者而成為奉獻者。
(資料圖片)
記者:如何理解《蠶賦》這樣一篇用擬人化手法表現的作品?
姚守亮:米芾把蠶寫成有生命、有知覺的生靈,這既是文學形象的塑造,也是另有深意的。我們可以把像米芾那樣的拿俸祿的「工薪階層」聯想為蠶,而養蠶女就是供養他們的勞動人民,二者所處的地位雖然不同,受剝削的程度也不同,但都是在為更高級的統治階級服務,都是不同類型的被剝奪者。由此可見,米芾思想可貴之處在於他沒把自己看作是當然的剝削者,而是另一類型的勞動者,知道是人民在供養他,而非聖恩所養。此賦用擬人化的手法通過養蠶女與所養之蠶的對話,來深刻揭示像養蠶女這樣的勞動者「終身寒」的原因。
記者:米芾如此關心民間疾苦,為什麼在民間竟留下「米顛」形象?
姚守亮:「米顛」這個形象的形成與宋代野史筆記創作動因有很大關係。現存宋人筆記四五百種,其創作目的不外乎娛樂、戒世、書憤、備忘、廣見聞以及補史等,相較於詩文集而言,宋人筆記創作始終還是以之為小道,何況又遭逢嚴酷的政治鬥爭及其諸多禁忌,因而舛誤較多,甚至以訛傳訛。可以這樣說,「米顛」只是野史筆記與民間傳說相互雜糅而形成的一個典型形象,其虛構、戲說的成分遠大於歷史的真實成分,不應該成為米公的正面形象。
記者:綜上所述,請您給米芾畫一幅肖像。
姚守亮:千百年來,人們讚美米芾、崇拜米芾、紀念米芾,首先因為他是一位傑出的藝術家、鑒賞家、收藏家,他流傳於世的藝術作品讓人激賞,供人研習、借鑒。其次,他那所謂「癲狂」的外表讓人覺得好玩、覺得「可愛」。其三,他的坎坷人生歷程既讓人同情,又讓人深思。其四,在那個時代,即使做不成大官,他也盡量去做一個清官,兩袖清風,給人以清廉的形象。
(全媒體記者王濤整理)
蠶賦
米芾(北宋)
米芾(資料圖片)
里有織婦,蓍簪葛帔,顏色憔悴,喟然而讓於蠶曰:
予女工也。惟化治絲枲是司,惟服勤組是力。世受蠶事,以蕃天財。爾之未生,我則浴爾種以俟化;爾之既育,我則飭其器以只事。爾食有節,我則采柔桑以薦焉;爾處不慁,我則佴溫室以養焉。爾,惟有神,我則蠲其祀而未嘗瀆也;爾,惟欲繭,我則趣其具而不敢慢也。爾欲顯素絲之潔,我則具繰盆,繹器以奉之;爾欲布幅利之德,我則操鳴機,密杼以成之。春夏之勤,則發蓬不及膏;秋冬之織,則手胝無所代。予之於子,可謂殫其力矣。今天下,文綉被牆宇,予卒歲無褐。緹帛飾犬馬,予終身恤緯。寧我未究其術,將爾忘力於我耶?
蠶應之曰:
嘻!予雖微生,亦稟元氣,上符龍精,下同馬類。昔在上世,寢皮食肉,未知為冠冕衣裳之等也,未知御雪霜風雨之具也。當斯之時,余得與蠕動之儔,相忘於生生之域。蠢然無見豢之樂,熙然無就烹之苦。自大道既隱,聖人成能。先蠶氏,利我之生,蕃我以術。因絲以代毳,因帛以易韋。幼者不寒,老者不病。自是,民患弭而餘生殘矣。然自五帝以降,雖天子之後,不敢加尊於我。每歲命元日,親率嬪御,祀於北郊,築宮臨川,獻繭成服。非天地宗廟,黼黻無所備。非禮樂車服,旗常無所設。非馭祀,無制幣;非聘賢,無束帛。至纖至悉,衣被萬物。女子無貴賤,皆盡心於蠶。是以四海之大,億民之眾,無游手而有餘帛矣。
秦漢而下:本搖末盪,樹奢媒,以廣君欲。開利塗,以窮民力。雲錦霧縠之巧歲變,霜綃冰紈之名日出。親桑之禮頹於上,災身之服流於下。倡人嬖妾被後飾者,以千計;桀民大賈僭君服者,蓋百數。一室御績而千屋垂繒,十人漂絮而萬夫挾纊。雖使蠶被於野,繭盈於車,朝收暮成,猶不能給。況役少以奉眾,破實而為華哉?方且規規然,重商人衣絲之條,罷齊宮貢服之職。衣弋綈以示儉,襲大練以去華。是猶捧塊堙尾閭之深;覆杯救崑崙之烈。波騖風動,誰能御之?由斯以言,則子之功,非欲厚古而薄今,時之異也。子之織,非欲嗇身以侈,物化使然也。二者交墜於道,奚獨怨我哉?且古姜嫄、太姒,皆執子之勤,今欲以一己之勞而讓我過矣。
於是,織婦不能詰,而終身寒雲。
圖文:據《襄陽晚報》
責編:玉蝴蝶
TAG:書香溢襄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