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兩岸一家人!台灣該怎麼辦?

兩岸一家人!台灣該怎麼辦?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雁默】

在海峽論壇上,國民黨副主席郝龍斌提出願景「兩岸關係應從一家親,走向一家人」。有意思的是,國民黨在大陸的論壇上講「兩岸一家人」,同一時間在島內有兩個國民黨員舉辦的國際論壇,正在討論「台灣該怎麼辦」。

台灣該怎麼辦?兩岸一家人啊!

兩岸一家人!台灣該怎麼辦啊?

以上句子,哪一句才是國民黨的意思?.......還是別追究了,讓我們來看看島內這兩個論壇。

兩個活動,其一是「世界自由民主聯盟中華民國總會」(簡稱世盟)舉辦的「2018自由民主論壇」。其二是,長風文教基金會主辦的「從西方中心到後西方世界」學術研討會。

長風文教基金會主辦的「從西方中心到後西方世界」學術研討會,圖片來源:udn

有著悠久歷史的世盟,就是站隊西方民主陣營與社會主義國家抗衡的組織,長年接受「外交部」補助運作,由國民黨退休的黨高層主持,至今猶然。長風文教基金會則是於去年由前「行政院長」江宜樺與多位馬英九執政時期的卸任政務官、學者,與年輕人所組織的新社團。

兩個國際論壇簡言之就是西方國家全面反思民主退潮下的台灣版本,國民黨想問,西方沒落了,民主退潮了,台灣怎麼辦?

這種痛還好,那種痛更糟

世盟的前身是蔣介石於1954年成立的「亞洲人民反共聯盟」,1966年改為「世界反共聯盟」,1990年更名為「世界自由民主聯盟」,並於1993年成為聯合國非政府組織(NGO)的正式成員。

世盟從早期的「反共」發展到今天,因為西方民主陣營陣腳大亂,影響力日趨微弱,中國大陸「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卻穩步上升,所以主題圍繞在「民主能否穩健發展」,回頭檢視台灣的民主經驗。與會者包含了聯合國NGO執委會主席納茲(Bruce Knotts),與日本、韓國、菲律賓、愛爾蘭、拉脫維亞等8個國家及組織的15位代表。

在「2018自由民主論壇」中,吳敦義的左右手曾永權表示,民主的問題出在民粹與政府效率低落,「一時振奮人心,卻也讓國家內部分裂、社會對立,及少數族群人權受威脅,造成國家紛爭不斷,發展停頓、經濟成長延遲」。解決方式是「依法治理」。

世盟會長饒穎奇認為,台灣的自由民主目前面臨「意識型態治國、製造族群分化、階級對立與世代仇恨」等問題。再者,由於大陸對民主有另外一套看法,饒穎奇承認「民主內容的確多元,也樂見中國大陸將民主列為追求目標」,世盟也願意努力促成「中國大陸與西方民主社會關於民主價值的交流對話」。

納茲認為,因為經濟危機致使人民借著投票轉向民粹,是不可能有出路的,例如納粹、日本軍國主義與特朗普。他並舉例一堆非民主國家,以及印度、菲律賓、義大利等,「甚至自由民主標竿國家的美國,都出現領導人法西斯主義、國族主義和非自由主義的警訊」,他認為民主確然受挫,但仍須堅持,遏制獨裁主義。

以上的對話簡言之就是: 台灣說,民主讓我痛了,納茲說,痛也不能選擇獨裁專制。

會長饒穎奇則做出了結論,「期盼看到的中國不只是富國或強國而已,而更期盼看到一個自由民主均富的中國」。

國民黨在台灣的成功經驗並非來自民主,失敗經驗卻是。然而只要喊痛,西方就會出來說教,「這種痛還好,那種痛更糟」,「不堅持民主,難道選擇獨裁?」諸如此類。再加上國民黨曾經長期堅持「反共」立場,使得今天的國民黨在信念上,陷入無解的迴圈。

納茲的說法,可能大陸朋友也聽多了,但在大陸至少有完全不同的聲音可相比較,而在島內,這是掩蓋掉其他主張的主旋律。納茲之言充分說明了為何東南亞有許多民主失敗的經驗,西方卻難以挽救?因為他不解決你的痛,只告訴你別選擇更痛的治療方式。

這主旋律直到去年才終於有異聲,若干知識分子倡議,兩岸問題不該無解,西式民主也未必是真理,直到今年更有學者主張何不幹脆開放,讓兩岸比制度?這一主張最近也為國台辦所認可,引述島內輿論說「應該讓國民黨、民進黨和共產黨一起來比賽,誰更愛台灣」。

世盟的活動大約就是離不開「民主不好也要民主」的概念,老國民黨員仍在舊思維里相互取取暖,做「自由民主救中國」的夢,可以理解,但畢竟離現實的距離已然太大。

長風的論壇則具有較為深刻的批判性與現代性。

賢能政治 v.s. 民主制度

長風等團體舉辦的「從西方中心到後西方世界:21世紀新興全球秩序之探討」,號稱25年來島內最大的國際研討會,包含了以民主理論聞名的約翰.鄧恩(John Dunn)以及來自美國、英國、德國、中國大陸、日本、新加坡等許多國際知名學者與會。江宜樺表示,這場活動是為了探討「夾於中美關係之間的台灣,要如何為自己找到安全有利的戰略位置」。

鄧恩認為,台灣社會對於兩岸關係看法非常分歧,要發展出一套與大陸(他稱為中國)和平相處,又能說服台灣民眾的兩岸政策非常困難,美國也不甚可靠,所以如果有和平的選項,並能保住民主制度,台灣站在自身利益,就不該拒絕......即使很難堪。

再者,鄧恩強調了一個重點,「「中國模式」是中國共產黨1949年取得政權後,面對長期外部軍事威脅,所發展出來的治理模式,有其歷史背景,其他國家要複製非常困難」。他認為當代西方民主的困境,是因為從未思考過「經濟選擇」本質(nature of economic choice)的重要性,以致經濟不好,拖累了民主。然而,就算政府錯了,民主制度可確保人民在下次選舉時進行導正。

鄧恩之言看似沒錯,不過他沒說的是,美國領導全球的「華盛頓共識」,事實上在許多地區也遭遇挫敗,非洲,東南亞例子不勝枚舉。若綜合鄧恩的觀點,正確來說應該是,未經深思「經濟選擇」的西式民主,其他國家要複製也非常困難。因為「華盛頓共識」的弊病,就是想用同一種模子,套在不同國情與經濟基礎的國家,事實證明這種做法是失敗的。

加拿大籍的北京清華大學教授貝淡寧(Daniel A.Bell),則直接了當地呼籲美國釋出東亞領導地位,並強調中國大陸是大國,必須有別於美國作風,擔負起照顧鄰近小國利益的責任。

在政治制度上,貝淡寧指出,「中國共產黨集體領導的賢能政治(Political Meritocracy),有別於西方「一人一票」民主模式,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治理模式。」。「政治領導人不能因為追求國家利益,就罔顧其他國家的權益,過去西方民主霸權就是沒有遵循這點,推動世界大同時,讓其他國家的發展被邊緣化,這就是中國崛起給我們的教訓,其實國家發展不一定只能選擇西方民主模式。」

總算,我們聽到了一個可以止民主痛的關鍵詞:賢能政治。

這個詞兒對台灣而言非常重要,因為過往,民主的對立詞一向是「專制」,使得民眾總對大陸政治體制有負面印象,換成「賢能政治」完全就不同了。台灣對中國傳統政治講究「賢能」的概念,一點都不陌生,事實上,蔣經國時期也許就可以看作帶有幾分賢能政治的色彩,而非自由民主。但兩蔣長期以來都強調「自由民主」,所以反而使得台灣民眾發生了錯亂,將台灣經濟奇蹟與自由民主划上了等號。

台灣經驗是,賢能政治所創造的均富社會,使得人民進一步想要落實真正的自由民主了,但三十年來的經驗,卻發現自由民主反不能確保賢能政治,最後不富也就罷了,還不均,惡性循環。

我曾在此撰文說過,投票是不能改變目前台灣向下沉淪的趨勢的,因為投票民主走了這麼久,永遠只有爛蘋果可以選,當然就不是選賢與能,而是選奸與佞。西方民主在台灣變形成低效能政府與奸佞政治,這可能是許多西方自由派學者,明知而不願說出口的真相。為了維護民主,他們甚至不願說實話:當今的台灣執政黨,說得一口民主自由,想的都是一黨專制。一黨專制也不是不行,賢能就好,但搭配的若是奸佞政治,就萬萬不行。

與其沉溺在形式上的民主,不如選擇賢能政治。

比起世盟活動的單一觀點,長風的活動呈現了比較多樣化的討論。就重點「西方沒落了台灣怎麼辦」來看,偏民主的論點並未提出有效的解方,偏大陸立場的論點,則強調中國經驗應能造就與美國強權作風不同的影響。

其實論壇的結論就是告訴台灣,應該更積極地,不帶偏見地面對真實的大陸,而不是躲在西方陣營的羽翼下,逃避問題。

兩岸到底能不能共享賢能政治?(注1)

兩個活動里這麼多專家學者,貝淡寧的說法其實對台灣最有啟發性,也有來自中華文化的共鳴。

幾千年的中華文化中,有大量文獻在說明「治」與「亂」的成因與後果。相較於其他文明,為什麼中國不那麼講究英雄主義?為什麼中國宗教不能支配政治?為什麼中國強調「霸道」不可取,而應行「王道」?為什麼中國人特別重視倫理?為何中國強調「和」而反對「爭」?為何中國強調文化更甚於種族?雖然不能說中國傳統都是好的,但只要是一直在發揮影響力的制度與概念,都有其道理,也未必都不符合現代需求。

也唯有深入到中華文化里的西方人,如貝淡寧,才真正能懂在西方文化表象下的中國,為什麼骨子裡從來就不那麼西方?事實上,就算是全力模仿西方民主,又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台灣,從政客到一般民眾,思維都還是中國的。

權斗,中國式的;信仰,中國式的;人倫觀,中國式的;是非價值觀,中國式的;待人接物,中國式的;甚至連吵架方式,都是中國式的。西式民主穿在身上,就不是那麼合身,只是很少有人承認罷了。鄧恩說兩岸長期對立,主要是華人的「面子」問題,或許有一定程度的正確性,因為要面子,也是中國式的。

去年一陣熱炒郭台銘選「總統」是為什麼?因為民眾覺得民主可能真的有問題,但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該怎麼解決?乾脆推一個很擅長管理,有魄力的領袖出來整治一下,看看會不會有第二個蔣經國。這就是典型中國式的思維,講究實際,速效,秩序。「專制懷舊」有何不可?能解決問題最重要。

所以兩岸當然可以共享賢能政治,因為我們的思維是相通的。當然,兩岸彼此分隔這麼久,經歷也大不相同,所以大陸現行體制要立即性地套在台灣頭上,也不現實,畢竟一家人也常互看不順眼。但從政者有責任讓人民知道,其他選項長什麼樣。

台灣民眾比較欠缺的觀念是,今天的大陸體制,是一路調整下來的結果,而且也不是結束,未來也還會調整。所謂賢能政治,應是以「改善現狀」為核心理念的政治,不能一味拘泥於形式,以及過往的成功模式,而我不認為兩岸人民在此一看法上有什麼太大的分歧。

西方民主不盡然都是壞的,也有些部分可以供賢能政治借鑒。同理,大陸政治並不能以獨裁專制一言以蔽之,西方想自救,中國答案也有自有可貴之處。

兩岸一家人的意義是什麼?對我而言,就是西方解決不了的台灣民主痛,兩岸可以一起想辦法解決。

注1

貝淡寧的《賢能政治:為什麼尚賢制比選舉民主制更適合中國》一書,在台灣於2016年九月出版。最早響應討論賢能政治的媒體是旺中,但是僅限於非常有限而零星的時評,連我這種每天閱讀至少六種媒體新聞的人,都還是遲至去年11月才得見台媒的討論。我第一次在台媒看到賢能政治的題目,內容在討論中美政治差異,而且是在最為親陸的旺報上。

台灣輿論有一種特性,大陸朋友可能不熟,就是一種重要的觀點或概念,必須是西方主流媒體有披露的,台灣時評者才會當一回事來討論。幸運的話,會有人跟風,不幸的話,該觀點就從此消失無蹤。因為台灣新聞過於膻腥色,習於炒短線,不是討論大格局理念的好地方。

所以台媒上只要是有些格局與創新的概念,通常不是台灣原創,而是承襲自西方。賢能政治的概念若西方媒體看不上眼,台灣也就不會去注意。

坦白說,貝淡寧雖來自北大,但若不是因為他的加拿大籍,台灣可能還不把他當回事。若台灣人提出了大格局或嶄新的概念,一般也不會被主流媒體理會,除非作者謊稱自己是哈佛馬英九學弟,可能還有點機會被刊出。

故而,大陸朋友對貝淡寧的理論應該很熟了,對台灣民眾而言,卻是很新鮮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港台第一觀察 的精彩文章:

港媒:美國下一步會在南海和台灣問題做文章
台前官員:國民黨要的就是統一 這個立場要清楚

TAG:港台第一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