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名人自殺:我們的時代並非太過膚淺,而是太過殘酷

名人自殺:我們的時代並非太過膚淺,而是太過殘酷

兩天前,著名的美食節目主持人、暢銷書作家安東尼·波登自殺離世。而就在波登自殺前三天,美國時裝設計師凱特·絲蓓(Kate Spade)也同樣用自殺的方式告別人世。

名人的自殺,我們當然並非第一次聽說,也絕非鮮少聽聞。但每一次我們聽到名人自殺的消息,都再一次令我們震驚。這震驚的背後實際包含著的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困惑:他/她已經如此功成名就了,為何還要自殺?

為何我們會將「出名」與幸福感划上等號?又是什麼原因,令這些外人眼裡的人上人選擇自殺謝世呢?在我們今天推送的這篇文章里,作者回顧了過去一周離開我們的這兩位才華橫溢的創作者,也試圖去理解他們做此選擇的原因,更想去思考成名與幸福感、尊嚴之間的微妙關係。

撰文|安安


2018年6月8日,61歲的安東尼·波登自殺了。在他生命的終點,很多人第一次認識了他。他是大洋彼岸的電視名人,活在人們對「完美生活」的想像之中——名廚、美食主持人、暢銷書作家,每一個都是令普通人艷羨的頭銜。

名聲還是其次,波登最讓人羨慕的應該是他的工作。一年365天,他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在世界各地進行「美食探險」。《波登不設限》、《波登:未知之旅》,每個冠有他名字的美食電視紀錄片都有不錯的收視。旅行、美食,深入大街小巷,與當地人把酒言歡,這大概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工作了。

安東尼·波登與奧巴馬在越南河內的一家小吃店用餐,兩人吃了烤豬肉米線、炸春卷和啤酒,共消費6美元。

波登自殺新聞剛爆出的那刻,很多人表示震驚、不相信。一個說著「打赤腳、腳縫裡有沙子的時候吃什麼都特別贊」的人怎麼可能會這樣走呢?一個說著「西方人唾棄的漢堡最好吃」的人怎麼會走呢?

波登曾說快樂很簡單,像法國人一樣,點一杯咖啡、一個火腿三明治,坐在椅子上,看著街上的一切……可他還是離開了,在「快樂很簡單」的法國離開了,在他鐘愛的節目拍攝進程中離開了。所有人們想像的光鮮與幸福,在6月8號發現他離世的早晨,像流向水面的水泡一樣,破裂了。

40歲前的安東尼·波登是個「壞小子」,成天過著放浪形骸的生活,他對此也從不避諱。2000年,44歲的他因作品《廚室機密》登上紐約暢銷書榜,一夕成名。不久便有電視製作方來邀請他主持環球旅行美食節目:「由我們出錢,讓你去世界上你沒有去過的地方看看。」

從那以後,旅行成為了安東尼·波登生活的重心。成名後的他戒掉了早年的壞習慣,保留了直言不諱的個性,對於食物,無論批評還是讚美,他從不吝惜語言。他說要做一個旅行者,而非觀光客,所以他在節目中經常與當地人打成一片,用他們的方式享受美食。他尊重每個地域的飲食習慣,再「奇特」的食物也會毫不猶豫地吞下,包括冰島腐爛的鯊魚膽。


看過波登節目的觀眾很多都被他的人格魅力所俘獲。他幽默風趣、樂於交友、平等待人,在他的世界裡,食物與人都沒有階級之分。他拒絕在社交媒體上用食物照片吸引粉絲,「這等於暗示別人說他們吃東西的品位很糟糕,而你吃的東西很有趣。」他盛讚南美移民為美國做出的貢獻,說沒有他們就沒有美國的餐飲業。他在節目中言辭辛辣地自嘲:「白人應該在世界另一端,介紹貧困國家的美食而聞名嗎?」

也不難理解大眾為何聽聞波登死訊後會詫異不解,在鏡頭裡他是那樣自在地享受美食,被世界各地的人們歡迎,他到底還缺什麼呢?這也是波登自己生前的困惑。

在2016年錄製《未知之旅》探訪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過程中,波登覺得自己需要找一個心理醫生聊天——

——「你為什麼來這裡?」

——「我想開心,我應該更開心一點。」

《未知之旅》中波登與心理醫生對話

「我覺得自己就像《巴黎聖母院》里駝背的卡西莫多,如果他睡在酒店套房的高支高密的床單上,那他就是我。我是個怪胎,我很孤獨。」

波登向心理醫生坦陳,看著阿根廷街頭的小丑嘉年華隊伍他感到害怕,看著大家做著整齊劃一的動作他感到恐懼。食物有時也會讓他抑鬱,比如在機場買一個漢堡,如果那個漢堡並不好吃,他會為此抑鬱了很久。可他應該開心啊,他做著全世界人最羨慕的工作,為什麼不能更開心呢?他懷疑自己是不是有自戀型人格障礙,他寫書、做節目是因為覺得會有人喜歡自己,可一個理智的人會自認為別人都喜歡自己嗎?

如果你在某個彈幕網站上收看這期節目,節目末尾屏幕上會飄過一句彈幕:「大爺你太不知足了。」

就在安東尼·波登自殺前三天,美國時裝設計師凱特·絲蓓(Kate Spade)也同樣用自殺的方式告別人世。凱特·絲蓓是與她同名的輕奢時尚名牌的創始人,旗下挎包、服裝等非常受年輕女性的歡迎。此前表現女性時尚、獨立的美劇《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的女主角瑞秋·布羅斯納安正是凱特·絲蓓的侄女。以上種種符號累加一起,絲蓓成為年輕女孩快樂與幸福的代言人。

然而紐約時間6月5日上午,凱特·絲蓓在家中自殺身亡,留下一張給13歲女兒的紙條:「這與你無關,不要內疚,問你的爸爸。」

美國時裝設計師凱特·絲蓓(Kate Spade)

和安東尼·波登一樣,凱特·絲蓓的死依然和安東尼·波登一樣令大眾困惑,新聞在網上傳開後,有人留言道:「天啊,這世界上還有幸福快樂的人嗎?」

絲蓓的姐姐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她的死並非難以預料,絲蓓此前已有抑鬱傾向,但她不敢去看醫生,擔心自己生病會影響Kate Spade的品牌形象。

絲蓓到底因為什麼而抑鬱焦躁我們只能依靠猜測,也許是因為維持形象的壓力,也許是因為人際關係失衡,在光鮮的外表之下,她的的心裡是不是也住著一個孤獨的「卡西莫多」?


聽聞安東尼·波登和凱特·絲蓓這樣的名人自殺,大眾總是更格外震驚、嘆惋。震驚的首要原因跟他們塑造的形象有關,他們是「販賣快樂」的名人,是大眾生活的偶像,一個象徵著自由和探險,一個代表著美麗與快樂,「快樂的人」怎麼可能會自殺呢?

而在了解他們自殺的原因之後,還是有人無法理解,他們已經擁有了大部分人所不能擁有的財富和生活,為什麼還不知足呢?

回答這個問題前,也許我們要先思考另一個問題,為什麼擁有了財富和高人一等的生活,就一定會活得有尊嚴、會快樂呢?

人們之所以會問出「富有的人為何不知足」這樣的問題,其實是因為內心已經擁有了一個前提假設,尊嚴和內心的充實的優先程度次於物質,物質富足實現以後,人就應該知足了。

對名人自殺的不解,其實隱含著社會對成名的渴望和想像,而對成名的渴求程度取決於個人所處的社會。正如阿蘭·德波頓在《新聞的騷動》中所說的:

如果一個社會裡,尊嚴和善待只是極少數人的專享,想要出人頭地的慾望就愈加強烈。……一個社會裡如果人人都渴望成名,那麼必有更加本質的原因,使得普通人無法獲得必要尊重,以滿足人類對尊嚴的自然渴望。就現代世界對名人的沉迷而言,與其說我們所處的時代太過膚淺,不如說是太過殘酷。

我們好像正處在一個人人都想成名的社會,在網紅經濟的刺激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在網路上博取關注度。身處幕後的企業家紛紛走向台前,通過包裝自己來打造品牌知名度;網路平台的發展誕生了各種類型的博主、播客,他們需要贏得更多的粉絲關注來獲取利益。成名是為了獲益,獲益是為了過上物質富足的生活,那麼物質富足之後呢?

人們總是批判現代社會的膚淺,但換個角度想一想,所有人都在追求成名和物質,也許正是因為,相比其他獲得尊嚴、心靈富足生活的方式,成名和物質是最容易下定決心去追求的。

我們經常在網上看到這樣的測試題,給你一個機會,讓你在「戀人」「暴富」之間做選擇,你會怎麼選?大多數人會嘻嘻哈哈地選擇「暴富」。這種選擇的傾向一方面反映了人們對感情的不信任,另一方面也體現了社會分配的殘酷現實,如果你無法達到一定的物質條件,會很難過上有尊嚴的生活。

有尊嚴的基礎是擁有維持生活的基礎物質保障,包括食物、住處等,從而獲得最基礎的安全感。然而飛漲的物價、高企的房價總是成為攪亂人們心緒的本因,有多少夫妻為了房產戶主署名鬧得不可開交?有尊嚴的生活需要穩定可靠的人際關係,然而身處陌生的大都市中,是賺錢容易還是找到知己容易呢?有尊嚴的生活需要一份可以實現成就感的工作,但不同的工作在物質上真正平等嗎?

對消費社會的批判早已不是新鮮論斷,我們都知道名聲和物質堆積起來的幸福是等待被戳破的泡沫,然而這些泡沫依然在現代社會的濾鏡下反射著虛假但耀眼的光芒,無數人為之妥協,甚至不斷下調尊嚴的底線。可對於這個世界上的很多人人來說,他們有更好的選擇嗎?

《未知之旅·布宜諾斯艾利斯》中,心理醫生與安東尼·波登在對話中。

某些人可能對有尊嚴的生活有更高的要求。就像安東尼·波登,他追求平等與和平,可在親眼目睹世界各地的真實面目之後,他是否也對人性失去了希冀呢?關於死亡,他曾經這樣說:「當我過世時,我確定不會為了錯過享樂機會而後悔。我的遺憾會像是讓人們痛苦、讓人們失望、資產被浪費、優勢被糟蹋。」

安東尼·波登和凱特·絲蓓在掙扎的過程中放棄了,人們不願相信他們努力效仿的偶像就這樣放棄了人生。也有更理性的人在討論,他們提倡的價值依然值得我們去追求。只是,當社會與我們追求的價值無法恰合之時,我們到底應該怎樣活著?

在《未知之旅·布宜諾斯艾利斯》後半部分,心理醫生對安東尼·波登說:「好在你現在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哪裡出錯,你要思考哪些是你能夠改變,哪些是你不能改變的。」安東尼·波登沉默了。

本文系獨家原創內容。撰文:安安;編輯:走走。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京報書評周刊 的精彩文章:

誇大孔子在歷史上的作用是不科學的

TAG:新京報書評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