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中國武器裝備上用過哪些蘇聯科技,90年代我軍曾大批引進
原標題:盤點中國武器裝備上用過哪些蘇聯科技,90年代我軍曾大批引進
【軍武次位面】作者:高得道
上世紀90年代對於中國軍工人來說是一個難得的黃金時代,原因嘛,很簡單,處於經濟崩潰邊緣的俄羅斯、烏克蘭等獨聯體國家已經無力供養蘇聯遺留下來的龐大軍事工業了。包括蘇霍伊、米高揚在內的大批軍事科研機構不得不自謀生路,昔日那些眼高於頂的軍工巨頭們不得不走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道路,紛紛對外甩賣起他們所有的先進武器裝備和相關技術。
▲作為烏克蘭軍工企業專家大本營的天驕公司,注意馬達西奇公司(MOTOR SICH)
就在獨聯體各國工廠、機構大量倒閉,許多專家、教授失業,大量一流工程師因為收入銳減陷入赤貧之季,各國紛紛派出專家前往俄羅斯、烏克蘭,以優厚條件招攬人才,中國也加入了這一輪競爭。得益於中蘇友好的淵源,一些中國留蘇專家學者通過學術交流、聯絡感情等形式,得到了不少頂級專家和前蘇聯的黑科技。
其中就有蘇聯時期的S37「雪貂」戰鬥機方案,這款戰機外形和殲-10相似,但藉助其15噸級發動機的強大推力,其最大起飛重量和載彈量都超過了殲10戰機。到1991年,蘇霍伊設計局正式公布了S-37方案,採用了當時還在研製中的 AL-41 發動機,單發布局。S-37還採用和「陣風」戰鬥機類似的頜下進氣道,以及比蘇-27還要更加飽滿的大邊條和較大的近距耦合鴨翼,主翼則採用與蘇-15TM 截擊機類似的雙三角翼,S-37方案就像是一架縮小的米格1.44戰鬥機,
由於S-37戰鬥機有AL-41這種強大的動力,該機機翼下有8個外掛點,可以攜帶各種空空導彈、空地導彈、炸彈等,機腹下的9個掛點可以攜帶副油箱和低阻炸彈,機翼尖端還有兩個電子戰吊艙。顯然,當時的蘇聯已經開始接受美國的輕型多用途戰鬥機的設計理念,開始注重於對地攻擊能力。
可惜,蘇霍伊設計局提出S-37這個方案的時候已經是1991年了,當年底,偉大的蘇維埃大廈頃刻之間轟然倒地!於是,S-37方案再無人問津。也就是在蘇聯解體之後,中國的殲-10戰鬥機得到了長足的進步,研製工作突飛猛進,最終,於1994年開始建造殲-10原型機,1998年3月23日首飛成功,其中,不能不說沒有前蘇聯專家的幫助,殲-10從某種程度上成就了S-37沒有能夠實現的夢想!
另一個著名的中俄混血寶貝就是武直10,很多人都要問了,那麼武直10的技術到底出自哪家名門呢?過去,多數人一直認為是借鑒了歐洲虎式的設計思路,早在武直10公開之前也有很多業內人士認同這種說法。但是,現在技術來源被俄卡莫夫公司暴了光,武直10以該公司941項目為基礎研製,卡莫夫公司為了證明武直10出身,還公開了兩張941項目與武直10直升機的對比線圖。從圖上看,兩型直升機確實相似程度很高。
起初,中方對米里設計局的產品和技術很感興趣,甚至考慮過購買該局在研的米-28「浩劫」武裝直升機的生產許可證,因為它與在1991年海灣戰爭中大出風頭的美國AH-64「阿帕奇」直升機屬同一級別,可有效殲滅敵方有生力量。然而,米-28後來被俄陸軍看中,中方只能將資源轉投俄羅斯另一家直升機巨頭——卡莫夫設計局。
當時,一片蕭條的俄羅斯,缺少軍方訂貨的卡莫夫急於尋找賺錢的機會。就在此時,來自中國的合同解了燃眉之急。1994年,該局總設計師米赫耶夫同中方簽署技術合作任務書,以代號「941工程」的名義為中國開發一款6噸級武裝直升機,它採用渦軸發動機,要求動力強、省油、重量輕、尺寸小,武器方面,該機主要裝備23毫米固定式航炮和中方自研的反坦克導彈,外掛吊艙內可部署12.7毫米機槍和集束火箭彈。
1996年1月11日,米赫耶夫在最終設計圖上簽字,包括氣動布局和風洞實驗結果在內的技術材料,全部通過俄聯邦武器出口部門交付中方,最後一部分的驗收工作是在中國進行的。接下來,卡莫夫局還派專家前往中國,與中方技術人員進行了交流。2013年,米赫耶夫在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表示,「941工程」的果實就是大名鼎鼎的直-10,但卡莫夫沒有介入該機的具體生產。至少從外觀上看,後來問世的直-10與卡莫夫的原始方案差別不大。
說完天上飛的,再來說說地上跑的,在1980s年代,我國軍工部門就把第三代坦克的論證工作提到了首要議程。在論證中,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設計理念:第一種設計理念主張在蘇軍T-72坦克的基礎上研製第三代主戰坦克,因為,當時我國已完全掌握了T-72的技術性能,在此基礎上研發新一代坦克對承襲了蘇式風格數十年的中國坦克工業體系來說,技術風險比較小。
至於我國是怎麼掌握T-72坦克的技術,那還得感謝羅馬尼亞的幫忙,1980年代初,我國曾經援助了羅馬尼亞幾架J-6戰鬥機,羅馬尼亞給了我們一個大禮——一輛T-72M作為回贈。T-72M是基於T72 Ural改造的,用於武裝東歐小弟。因為其誕生比較晚,普遍裝有激光測距儀,反而比原版的T-72 Ural的火控更強一點。雖然,這款坦克和當時世界一流水平的坦克相比還是有不小的差距,但是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仍然是極其先進的坦克。
這輛T-72運回後,被起了一個保密代號,叫64式坦克,以617廠為主的相關單位於1983年12月開始對其進行深入的測繪和解析。整個逆向工程在1990年6月才完成,我國獲得了T-72坦克的全部技術細節。在T-72M來到中國的同一時期,以縮小版豹II為目標的WZ-1224和WZ-1226,由於應用了大量超前技術導致需要解決的技術難關太多,最終沒能服役。其技術成果變成了「中國的費迪南」89式坦克殲擊車。
▲1980年代張愛萍將軍視察這輛從羅馬尼亞獲得的T-72坦克
那輛64式坦克就這樣成了中國第三代主戰坦克的藍本,有目共睹,99式坦克的最初版本就有不少T-72的特徵,駕駛艙中置,68度首上傾角,雙流行星變速,橫輪盤裝彈機等。雖然,99式坦克很多地方還是重新設計的,但T-72的很多設計還是被應用到了這款新型坦克,使其性能更加可靠。後來,儘管99式坦克有了多次大改,全新設計的楔形炮塔更加接近西方坦克的樣式,但是,99大改的底盤幾乎還是在T72基礎上的改進而來的,顯然,中國的99式是擺脫不了T-72的基因了。
▲9910工程車
當然,上述三種武器只是冰山一角,事實上,在過去的20多年裡,中國軍工界幾乎把所有可以得到的蘇俄軍工遺產搜羅一空,擁有蘇俄基因的國產武器在解放軍的海陸空軍中更是無處不在。細數起來,陸軍有脫胎於BMP-1的86式步兵戰車、山寨道爾-M1型低空野戰防空導彈系統的紅旗-17、借鑒BMP-3炮塔的04型步兵戰車等等;海軍有中國版的SA-N-12的海紅旗-16,克隆AK176的PJ26型76.2毫米艦炮,還有隱形版AK630的H/PJ-13型6管30毫米艦炮,當然還有瓦良格的改良版001A型國產航母;至於空軍嘛,更是一水的滿滿蘇俄基因的作戰飛機。
不過,不能不承認,中國作為一個後進國家,面臨著這種圍堵,巴統更是封鎖了中國獲得先進技術的所有合法途徑。但是,中國要實現國防現代化就必須掌握先進的軍事技術,如果什麼都要自己從零開始的話,無異於的閉門造車,費時費力且不說,是否能夠達到預期效果還得兩說。所以,消化吸收蘇俄技術,進而實現再創造實現中國軍事實力的彎道超車成為了中國軍工的必由之路,至於效果嘛,擺脫蘇俄基因的空軍20系列戰機已經給出了答案,未來,中國的武器應該是融合了中俄美三方軍事技術的優點,也就是中國的實用、美國的精密加上蘇俄的皮實,怪不得,歐美要這麼打壓中國的軍工發展,看一眼就懷孕有木有?嗯,絕對要提防變態的中國軍工人!
更多有趣好玩的軍事文章、視頻、圖片、電影、遊戲,請關注「軍武次位面」微信公眾號
TAG:軍武次位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