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安徽鄉村走向紐約的奇女子,是她讓「中國人種」在美國不再受辱!被稱為「美國的雷鋒」!
原標題:從安徽鄉村走向紐約的奇女子,是她讓「中國人種」在美國不再受辱!被稱為「美國的雷鋒」!
她,是二戰結束時曾經轟動中美兩國的「戰爭新娘」;
她,是華人口中親切的「吳阿姨」;
她,被讚譽為「美國的雷鋒」。
她,就是從安徽走出去的「紐約的中國奇女子」吳世珊。
吳世珊居住在皇后區法拉盛41街一個臨街的樓房裡,身著咖啡色針織外套及長裙,頭戴淡黃色夾咖啡斑點的寬沿絨帽,神采奕奕。
銀髮紅唇的她有張未曾被時光催老多少的臉龐,誰見了她都會為一位九旬的老人的全身活力和優雅魅力而驚詫感染。
靈動的眼神,可親的笑容,筆挺的腰板,帶合肥口音的普通話不疾不徐,所透出的一股精神勁兒,在擁擠的紐約街頭,就如她成功的事業一般,突圍而出。
大家閨秀 兼嘗富貴苦難
1922年,吳世珊出生在合肥東南鄉(現肥東縣湖濱鄉)六家畈一個五代同堂的富裕的大家庭中。
這裡地處四定山下、巢湖之濱。吳世珊的外祖父為前清翰林,吳氏一族是當地的名門望族,雖然祖父早逝,但家教甚嚴,給兒孫們良好的教育。
大伯吳中英曾任過段祺瑞的秘書、安徽軍政司司長,並代理過都督;父親吳中流是安徽省頗有名氣的官員,在甘肅天水縣任縣長時,被老百姓稱為「吳青天」;
留學德國的三叔吳光傑,曾做過駐德武官,歸國後供職於陸軍部和中央軍校編譯處。
到了吳世珊這一代,家族人丁興旺,叔伯兄弟姐妹17個,她在女孩子中倒數第二。
吳家在鄉村廣有地產,在城鎮開辦實業。吳世珊從小衣食無憂萬千鍾愛於一身,童年生活富足而快樂。
她跟著三叔學騎馬、游泳、跳舞、彈鋼琴,在當年還很封閉的合肥城鄉,像吳世珊這樣聰明伶俐、多才多藝且活潑時尚的女孩子實屬鳳毛菱角。
(張治中)
1929年,張治中將軍在巢縣西鄉洪家疃創辦六年制小學黃麓學校,四年後該校聲名鵲起,更名為省立黃麓師範。
在本鄉學習已「吃不飽」的吳世珊翻山來到鄰鄉洪家疃,纏著父親的好友張治中要上師範,張治中只好讓她頂著姐姐的名字報到入學。
然而,此時的吳世珊不僅聰慧開放,勇於追求和進取,而且個性中帶有叛逆,好打抱不平,同情窮人。
11歲時,她在張治中的支持和鼓勵下 ,登台演講《婦女十大自由》。世珊小小年紀就開始為婦女爭取自由,而第一個就是婚姻自由,可見她幾十年後在紐約成立皇后區婦女會緣由於此。
面對著這樣另類的女兒,她母親曾說過世珊會留在家裡當老姑娘了。但少年時代的吳世珊可謂春風得意。她撫摩著叔叔從德國帶回來的大地球儀,立志走向世界。
她的學問和能力在不斷提高,但一場厄運也在悄悄逼近。
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開始後不久,日軍頻繁空襲合肥,吳世珊的伯伯和父親扛起大旗保家守閭。
但是卻不幸的慘遭國民黨派系鬥爭的黑手,1938年1月12日,被主政安徽的桂系將領當做「漢奸」從死牢中提出「以儆效尤」。
父親和伯伯死了,家中財產被抄,吳世珊家破人亡,她就這樣淪為了誰都怕被連累而不敢沾的「棄兒」。
但16歲的她矢志不移,於戰亂中踏上求學之路。春節後,隨著侵略軍的迫近,她和廬州中學的師生們一起西行。
這是一次真正的人生之旅。從此,一個衣食無憂的「千金小姐」被迫背井離鄉,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在湘西國立八中(由廬州中學等組建)最困難的日子裡,吳世珊一氣寫了8頁紙的信給老世叔張治中,訴說心中的冤屈和時下的困難。
張治中回信對吳世珊慰勉有加,還附寄來200大洋。吳世珊「發」給班上同學每人5元,同學們都好好改善了一階段伙食,而她自己連做一件衣服的錢也未留。
就這樣,一路走一路讀書,她艱難地念完了中學,考入重慶國立社會教育學院社會事業行政系就讀。
戰爭新娘 轟動太平洋兩岸
在戰時陪都重慶,一批有志於抗日報國的大學生都參加國民政府的青年軍,多才多藝會彈鋼琴、演過話劇的吳世珊也報名了。
當她去青年軍受訓時,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抗日心切的吳世珊沒有了上戰場的機會,但因會跳舞且略懂一點英語被邀請參加宋美齡舉辦和志願來華協助中國抗日的美國飛虎隊員的聯歡舞會。
那天,作戰英勇的飛行員們舞會上也不甘示弱,紛紛主動邀請為數不多的女大學生作為舞伴,但善良的吳世珊見到一個靦腆的美國青年孤零零地坐在角落裡,便上前招呼他:「Do you want to dance?(你想跳舞嗎?)」於是,這個叫弗蘭克·雷夫波尼的美國空軍與她牽手進入了舞池。
舞會上的邂逅相識,使得弗蘭克對吳世珊一見鍾情,自此執著的他總是默默等候在吳世珊每天走過的路上,對嬌小秀麗的東方美女展開了愛情攻勢。
起初,吳世珊並不願接受這個比自己小兩歲的大鼻子外國人的愛情,因為她從小就不喜歡外國人,姐姐進了教會學校學英語,而小世珊硬是不聽從家庭的安排,選擇了在本地學校讀書。
人生的事說來也奇怪,因愛國不願進教會學校學英語的吳世珊最終為一個英裔美國青年打開了緊閉的心房。
回憶起六十多年前的相識相戀,笑起來滿臉皺紋如菊花般綻放的吳世珊說:弗蘭克很誠實、良心很好,從不亂來,我覺得他很可愛。
女大學生與美國空軍的愛情成為轟動山城重慶的一大新聞。然而,雙方家長都不同意他們結合。
吳世珊出生於一個典型的中國式大家庭,家規家教甚嚴。弗蘭克的父母是英國移民,家境優越,弗蘭克從小就被送進學費昂貴的私立學校,他們當然不願意自己唯一的兒子娶一個黃皮膚黑頭髮的華人姑娘。
來自家庭的壓力並沒有使得這對異國情侶放棄愛情,每個周日弗蘭克都會去教堂做禮拜,吳世珊也相約而去,但他們從不敢走在一起。
1946年,已經脫下飛行服的弗蘭克來到上海的聯合國救濟總署工作,在一個沒有雙方親人見證下的教堂里,秘密迎娶了美麗的新娘吳世珊。
雖然,弗蘭克的父母不同意兒子的選擇,但這個美國青年就像當年不顧一切加入美國空軍到中國助戰那樣,毅然決定帶著新婚妻子立即返回祖國。
浪漫的美國軍人在歐洲和亞洲參加二戰時收穫愛情之花的不可勝數,令24歲吳世珊沒有想到的是,她竟是第一個到達美國的戰爭新娘(War Bride)。
因而他受到美國媒體的特別關注和興趣,英勇的二戰軍人從遙遠的東方帶回中國新娘,一下子轟動了大洋彼岸,人還沒到美國就有了對她大篇幅的報道。
自尊自強 立足異國他鄉
當在太平洋上顛簸了40天後到達美國德克薩斯州時,吳世珊第一眼看到的兩件事令她終身難忘:
一是在火車站中明確標識一個廁所是給白人用的,另一個是給有色人種用的:二是在中國洗衣店前站著的一個老華僑失落的神態。
接下來所親身遭遇到一切更使她百感交集,當時的美國一些州還沒有廢除排華法律,禁止異族通婚,華人很難移民美國;
而南方的種族隔歧視尤為嚴重,公共場所的飲水機、廁所、公交車的座位,都是黑白分明,而且有色人種使用的一切公共設施都遠不如白人的。
歧視和種族偏見無處不在,這與她想像中的崇尚自由、民主的美國有莫大的出入。
雖然美國媒體對弗蘭克娶了中國妻子而尤為興趣,但吳世珊的黃皮膚還是給這位退伍軍人找工作帶來很大的麻煩,一直無法就業的弗蘭克只得攜妻子來到當時還沒華人居住的紐約皇后區。
紐約的種族歧視雖不像南方那般嚴重,但有色人種並沒有得到公正對待,就連猶太人也受歧視。
因為吳世珊是華人,許多公寓都拒絕他們夫妻入住,最後他們作為唯一的英裔家庭住進了由猶太退伍軍人建立的公寓。
初到陌生的國度,吳世珊感到處處不順當。弗蘭克的家是一個傳統的英國家庭,依照他們的習慣,每天要不厭其煩地說幾百個謝謝,每天要自己做家務拖地板……那一切對付吳世珊來說都是之前從未經歷過的,特別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和碰撞讓她無所適從。
這個中國媳婦整整五年沒有見過醬油,沒有吃過中餐,更糟糕的是她和婆婆的「代溝」。
不過幾年下來,吳世珊以真情贏得了婆婆的心。而弗蘭克則在紐約大學MBA畢業後進了紐約電信局做管理工作,一份優厚的薪水和福利隨之帶給了這對年輕夫妻。
但從小就崇尚婦女解放的吳世珊並不樂意做安逸的家庭主婦,她開始外出找工作。
一趟趟奔波,一次次碰壁,她目睹了華人在美國社會的艱辛,她為在包括華人在內的有色人種在美國遭受歧視孤立無援而憤慨,也為在唐人街看到華人身著睡衣、拖鞋站在店門口的邋遢像而心裡很難過,還從向她的家庭伸出援手的猶太人社區那裡學到了很多東西。
生性倔強勇於反抗的吳世珊思考了許久。她意識到既然來到了美國,就要融入這個社會;只有自尊自立自強,才能讓社會認同自己。
聰慧的她想到儘管華人在美國還是「二等公民」,但媒體對她這個中國娃娃(Chinese Doll)還是很感興趣,她可以通過自己讓美國人了解中國和中華文明。
她發現美國人特別喜歡彈鋼琴,於是從小就學彈琴的她自信地參加各種活動和聚會,為周圍的人彈奏許多美國歌曲和一些中國名曲。
熟悉的音樂拉近了不同民族的心靈,吳世珊的「鋼琴友誼」得到了美國人的認同。在那些活動和聚會中,她還把從中國帶來的工藝品、絲綢禮品送給與會者,向他們傳播有著悠久歷史的中華文明和文化。
熱情、善良、氣質高雅的吳世珊打動了所有人,這個來自於古老國度但彈得一手好鋼琴的中國女子,竟成了剛剛才誕生的電視媒體的追蹤對象。
媒體對吳世珊的關注和報道帶來了廣泛的影響力,周圍人流傳的「中國人是不文明」 的偏見被徹底顛覆了,讀者的來信更似雪片般飛來,這個年輕的中國女性開始進入了美國主流社會。
吳阿姨熱線 穿越一個甲子
基本立足並進入主流社會不是有追求的吳世珊目的,從小就受到父母教誨「人要有愛心」的吳世珊,針對自己來到美國後的所見所聞和親身遭遇決定了人生目標:「此生要為華人服務,為新老移民爭取權利和社會地位。
因為,移民如移植的花草樹木,如果你照顧的方法得當,它才不致枯萎而重新發芽生枝。新來的同胞如果對美國社會沒有頭緒,常常會使他們灰心失意,而失去奮鬥的毅力。我要幫助他們在美國生根成長。」
從何開始?英語有了長足的進步的她決定先從在家裡開通熱線電話 「Hot Line」,聯絡華人婦女相互扶持幫助,為華人社會解疑排難。
那是1947年,以超前的理念籌辦起熱線電話的吳世珊還未滿30歲。
熱線電話開通以後,華人間互相告知,如新移民初來乍到,怎樣辦入學或補習手續,怎樣覓住處,如何去覓工做,只要撥通吳世珊的熱線電話,問題就會迎刃而解,而且她還會親自為他們去奔跑。
於是,她家的電話開始火了起來,以至於她經常接聽電話到深夜。接通她電話熱線的人們從她誠懇和藹的聲音中感受到了長者的親切和溫暖,於是,大家都尊稱她「吳阿姨」,把她的熱線電話稱為「吳阿姨熱線」。
時間一長,「吳阿姨」的知名度逾越「吳世珊」的知名度,「吳阿姨」成了救危解難的代名詞,年輕時想當一名女記者的吳世珊自此走上了一條服務社會的道路。
為了能與更多的同胞交流,吳世珊自學了粵語,因為當時生活在紐約的華人大多是講粵語的廣東人。
開始時別人還不知道她的電話熱線,她曾經主動給1095個華人婦女打電話,詢問是否需要幫助。
從1949年以來,她的家成了旅館,介紹來的、接納來的、覓上門來的留學生來了走,走了來,她都把他們當作娘家來人悉心照顧,而她的先生和兩個兒子回家時肚子是空的,冰箱也是空的。吳世珊只能對他們抱以歉疚的笑。
她的家不僅成了遊子在異鄉可以享受到溫暖的地方,而且她發現和支持了一批華人青年才俊,許多人成功之後,知恩圖報,回饋她的慈善事業。
她記著一個猶太朋友對她說過的話:你們中國人不僅要讀書,還要做生意掙錢,才能幹更多的事。
於是,在台灣經濟尚未起飛的1950年,她組織台灣來的移民和留學生在曼哈頓的百老匯大街上開了一家批發店,以能夠在經濟上資助這些人。
1968年,吳世珊還成立了經營首飾、絲帶等的「巢湖公司」,為華人提供工作機會並幫助員工取得身份。
1965年,美國移民法作了重大修改,中國人得到了與別國移民相同的待遇。隨著華人迅速增加,吳世珊的事情越來越多。
十幾年中,纖瘦的她幾乎每天都在街上奔波四、五個鐘頭,常常以咖啡代替午飯充饑。她不僅指導華人新移民在美國做生意、找工作,更常常路見不平為僑胞申訴,出入法庭上百場,最後連法官見了她,也特別關照。
在紀念紐約州行憲兩百年及重新確認憲法大會上,參加會議的唯一華人吳世珊所提「要求政府重視亞裔問題增加英語教學班」的議案獲大會採納。
她在海洋保險公司工作的兩年中,居然引薦了40個中國人來上班。「我就是中國代表!」她自豪地介紹。
從八十年代開始,法拉盛社區成為亞裔尤其是華裔的最愛。
吳世珊覺得一己的力量太單薄了,1984年12月,在許多接受過她援助和義務服務的華人尤其是女性支持下,「吳阿姨熱線」擴大為「吳阿姨服務中心」,同時成立皇后區華人婦女會,地址在皇后區40街一個狹小的3樓上,熱線電話不變。
在中心的工作項目中,幾乎華人的問題無所不包:法律諮詢、解疑排難、為華人打官司、保護受到家庭暴力的婦女、新移民補習英語、家庭護理培訓、辦執照、報稅、理財、文化交流、為華人子女找學校、給青年男女當月老、舉辦各種講座、義診與篩檢等……
在美國的中國人,不論來自大陸還是台灣,不論有什麼問題,吳世珊和義工們都盡心竭力,當時來到服務中心求助的人每天都川流不息。
受惠於「吳阿姨熱線」的還不僅僅是華人。從踏上美國國土的那天起,吳世珊對黑人的遭遇就打抱不平。
她也一直關注著黑人及許多少數民族,給與他們熱心幫助;現今在「吳阿姨服務中心」5個正式僱員中,就有一個黑人女性。
1947年,吳世珊在家開通電話熱線時的號碼是212-461-3044,時光穿越一個甲子,這個號碼(後來皇后區區號由212改為718)至今未變,即使是她患重病在家休息的兩年里,也沒有停機。
愛心不老 書寫人生傳奇
在紐約,也許有人不知道吳世珊是誰,也許更多的人不知道Susan Rathbone(吳世珊的英文名)是誰,
但從前紐約州州長柏德基到皇后區每一個人,幾乎都知道吳阿姨(Auntie Wu)是誰,接受過吳阿姨服務中心幫助和服務的人,多到已經無法統計。
「吳阿姨熱線」和「吳阿姨服務中心」的名字, 早已傳遍了紐約,亦名揚美國。
在全紐約,別人都談「經費問題」,無經費不能辦事;只有一個吳阿姨,不提經費問題,「窮干」「硬幹」。
從「吳阿姨熱線」到「吳阿姨服務中心」,六十年多來,她不拿報酬、不計名利地為同胞奔波、操勞,在無形中感化了一代代人,接受過她無私幫助的人們不是來做義工,就是捐款捐物。
這裡活躍的義工團隊中有各種人才,企業家、學者、畫家、律師、醫生、教師、圖書館館長、會計師、大中學生、家庭主婦等。
在中心做義工的一些留學生在被哈佛、耶魯等名校錄取時,吳阿姨寫的推薦信還非常管用呢。
當初「吳阿姨熱線」開通時,是她丈夫弗蘭克資助支持的。 「吳阿姨服務中心」成立以後,因為這個中心致力於為包括華人在內的美國少數民族提供多方面的服務,從而得到了當地政府的認可,正式成為政府贊助的慈善機構。
資助這個中心的人就不再是弗蘭克一人了。有接受過吳阿姨熱線幫助過的人,更多的是為吳世珊精神所感召的各個族裔人士。
中心每年召開「籌款大會」上,出席者每人須捐資2000美元,而每年平均有1000人沖著吳阿姨的愛心和名氣來到會場上。
2007年6月15日,紐約法蘭盛。在那座頗具中國風情的金豐酒樓里舉行了一場450多人的盛會,慶祝吳阿姨熱線屆滿60周年暨吳阿姨服務中心和皇后區婦女會成立24周年。
一個甲子之前,參加這次盛會的人大多數尚未出生,吳阿姨怎麼能把她的愛心事業堅持60年?
來賓和記者們把疑問的眼光投向了這位依然充滿著活力的耄耋老人。吳阿姨自謙地說,她做的這些事人人都可以做,但要做,就一定要付出愛心來做。
很多有抱負的人只想做大官,而不肯去做「小事」。事實上做小事絕對比做大事重要,而很多為群眾服務的小事累計起來,就成為很大的「事業」。
很多美國國會議員的辦公室,也是經常在做這種為選民服務的「小事」。只有堅持做「小事」的人,才會真正為他人服務。
吳世珊的愛心和勤勉精神、對華人移民及其他少數族裔溶入美國社會所作出的卓越服務逐漸為她贏得了尊重。
不僅「吳阿姨服務中心」獲得當地政府各機構及社會團體多達百多項義務服務獎,吳世珊更是多次獲得紐約地區乃至全美國的獎項:
紐約市立約克大學人文獎、第一屆紐約市頒發的「美國族裔獎」、紐約市榮譽公民獎、紐約市無名英雄獎、世界杜威大學獎、家庭教育協會勳章獎、全美黑人獎、美國全國婦女會第八屆蘇珊-見-安東尼獎等。
值得一提的是,吳世珊是獲得安東尼獎的第一位華裔婦女。因而,美國媒體稱她為「紐約的中國奇女子」。
10多年前,《參考消息》還曾摘載台灣媒體和外電報道,稱吳世珊為「留學生媽媽」、「美國的雷鋒」。
對著我們這些遠道而來的家鄉人,她表示,她這一一生得獎無數,但她最珍視的,是皇后區前任區長舒曼頒發的「優秀公民獎」,因為這個獎最能顯示她是皇后區婆家的好媳婦。
普普通通一句話,聽這位耄耋老人娓娓道來,卻發現其中凝聚著她的為人之道。在敘說六十多年風雨坎坷時,她不停地提到別人對她的支持:
初到時,是美國記者對她這個中國人的公正報道使她的日子好過得多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國記者傳播了她的人生理念,感召了更多的人投入義務服務的事業;
假如美國沒有這麼多的華人,她也不會有服務的機會,假如沒有那麼多華人支持,她也不可能得獎。
這個美國的好媳婦始終也沒有忘記她的娘家。
1991年,闊別故鄉45年後,她第一次回合肥探親,就為水毀後的老家六家畈小學捐資新建教學樓。
以後,她幾乎每隔一兩年都要回來一次,把好事從美國做回了合肥。她在安徽大學設立「吳世珊獎學金」,並為赴美留學短訓班牽線搭橋;
她把六家畈的祖房98間全部捐贈給地方,發展文教事業;她累計為六家畈養正小學和肥東縣實驗小學等籌得款項逾百萬元。
她熱衷於為合肥的現代化大城市建設牽線搭橋,多次介紹美國的企業家和台商前來考察投資,兩度帶團返鄉參加「中國·合肥高新技術項目——資本對接會」……
2003年,擔任旅美加安徽同鄉會名譽會長的吳世珊回鄉接受「合肥市榮譽市民」稱號,家鄉人感謝她身在海外、心繫家鄉,始終懷著感恩之心的她卻念念不忘是省、市、縣三級政協出版的文史資料澄清了她們家當年的冤案為父親、伯伯平了反申了冤。
27年前,在「吳阿姨服務中心」成立的當天早上,弗蘭克心疼地對年過花甲的妻子說:「你眼看不見,耳朵也不靈,記憶力也差了,上台講話要帶稿子,我看你還是在家享享福吧。」
已不再年輕的吳世珊坦然地說:「確實我有許多地方變了,可是我愛中國人的心沒有變啊!我覺得一個做義務服務的人,一顆愛人之心沒有變,她是不會老的。」
在成立大會上,面對義工們中同輩的耆老和兒孫輩的青春少年,吳世珊告訴大家「拉人一把」是「吳阿姨服務中心」最主要的工作,我們每個人在人生道路上,都需要人拉一把的時候。
吳世珊還要求大家不要把她當做老人看待,有什麼疑問請不客氣的問她。
這時,吳世珊高興的不是自己不會老,而是許多同胞尤其是青年人走上了她的愛心之路,漫長的時光創造了一個平凡而繁雜的吳世珊世界,只有吳世珊的世界變成了大家的世界,華人在美國的社會裡才會有大的改變。
時光易逝,歲月不饒人,但愛心的確是永遠不會老的。吳世珊58歲進入紐約城市大學學習,62歲獲得雙學士,同時她還辦報紙,併兼任美加安徽同鄉會會長;
68歲創辦美國華人婦女商會;81歲時被授予「合肥市榮譽市民」;
如今年屆九旬的吳阿姨依然像個年輕人一樣在熙熙攘攘的紐約街頭搭乘巴士,每周到服務中心上班6天,倔強而又執著的吳世珊一直在書寫著人生的奇蹟。
當然,一生堅強從未在外國人面前流過淚的吳阿姨心靈深處有著一個脆弱的角落。
2009年,身患重病的弗蘭克對著當年一見鍾情的妻子又一次說「我愛你」,她對一生摯愛、支持自己的夫婿回答是「我愛你超過愛我的生命!」。
不久弗蘭克即離她而去,兩個分別當律師和社會工作者的兒子攜孫子遠在外地,於是,心碎欲絕的吳世珊在家裡和辦公室中都掛上弗蘭克的照片,每天都要和心愛的弗蘭克說一會兒話。
大洋彼岸的故鄉安徽也是充滿傳奇色彩的吳阿姨情之所系。
在春光明媚的三月的早晨,安徽僑聯訪問團專程來紐約探望吳阿姨。
在掛滿義賣的油畫、中國書法及不同民族工藝品的服務中心裡,當見到從萬里之外而來的家鄉人時,吳阿姨喜悅之情溢於言表,所有事她都親力親為,大的是通知安徽同鄉會一、二十名成員們趕來和訪問團座談,小到預訂和清點作為午餐的盒飯……
午後告別時,不佩戴首飾甚至節儉到連假牙都不裝的吳阿姨噙著淚水送我們下樓 , 依依不捨地道別「安徽見……」
※她是文盲農婦,卻讓官至正國級的丈夫深愛60年,和周恩來一起被稱」愛妻狂魔「
※將軍縣裡將軍菜,憶苦思甜全靠它,哺育四萬紅軍的救命菜
TAG:徽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