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屈原被請歷史教科書,端午節為誰過呢?傳統節日不能沒有文化信仰

屈原被請歷史教科書,端午節為誰過呢?傳統節日不能沒有文化信仰

原標題:屈原被請歷史教科書,端午節為誰過呢?傳統節日不能沒有文化信仰


提示:我們是離不開歷史的,是不能沒有歷史的,而那些所謂「去偽存真」之人這麼做一是可能處於閑得無聊,沒事可做;二是可能在有意識地體現自己的學問、行使自己的權力,但卻為我們的社會在文明的進程中製造出了一些人為的混亂。這應該也被納入歷史虛無主義的範圍之內,加以懲戒才是。


端午節是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划龍舟、粽子,過去這是南方的朋友搞的,北方因為生活條件的局限,人們不搞這一套。


記得,在很小的時候,北方過這個節時,人們都要折一些沙棗花到家裡,說它是「陰間的花」。沙棗是葉銀色的,花藏在葉中間只有米粒大小,但卻奇香無比。因此,這個節日在花香里、在記憶深處變得美好無比。只是當時並不明白人們為什麼要這麼做。


後來,有了一些文化,才明白北方的端午節這麼過,原來是為了紀念一個人——曹娥。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一個傳說由南到北,在北方人的習俗里,又被加了一些佐料——曹娥到了陰間,閻王問她做了什麼,為什麼這麼早就離開人世了,曹娥哭訴了自己的經歷,感動了閻王。閻王說:「那你就回去吧,回到陽世好好做人!」曹娥離開的時候,看到「陰間」的一種花長得很好看又很香,就順手摺了一支,如此一來人世間便有了沙棗花。


沙棗的生命力是極其頑強的,在北方貧瘠的土地上似乎不需要什麼養分就能成活,於曹娥的身影里成了北方的人們對於堅強不屈的生命的紀念,連同曹娥的孝節一起成了中國人心中永恆的風景與不滅的記憶。



然而,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近些年北方也划龍舟、粽子了,而且在端午節這個重要的節日里紀念的主題也發生了變化——紀念的人由曹娥變成了屈原。

據《史記》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5月5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屈原的傳說就這樣在北方的節日被人們逐漸接受了,而最初的那個曹娥也被人們漸漸淡忘了。我,每當想到這幾千年的流傳、想到「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食物,總被老百姓這善良並樸素且偉大著的情懷無限地感動著。正是在我的這份感動里,屈原卻被請出了教科書!理由是:只有《史記》記載屈原,現存的先秦典籍中,都找不到屈原的介紹,屈原很可能是司馬遷虛構的,歷史上有沒有屈原這個人,都很難說。

我很好事地查了一個相關的資料,最早持這種說法的人是學者胡適,他一直懷疑是否真的有屈原這麼一個人。他說,如果真的有屈原這麼一牛人,史書上不該空缺的,司馬遷有可能道聽途說寫了個《屈原列傳》。



另外還有一些說法是,把屈原和端午節捆綁在一起始於南朝的文獻,而南朝離屈原跳江自盡間隔了七百多年。在《荊楚歲時記》記述中,屈原抱石自投汨羅江殉國的時間是周赧王三十七年(前278年)前後,愛國地點和目標是楚國。


我想,這就怪了,胡適說司馬遷道聽途說,但他又是在「道」上聽誰的說呢?這簡直是一個可笑至極的問題。至於愛國愛的只是楚國,我就覺得更可笑了,我一遍遍地地讀著屈原《天問》里的句子:「崑崙懸圃,其尻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屈原說自己的故鄉在昆崙山,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屈原是確崑崙情結的,而那裡是中國人、所有中國關於故鄉的精神指向,所以,已經是超越了楚國的層面的。

這時候,我開始笑,笑那些所謂的專家學者們的杞人憂天與迂腐透頂。之後,我忍不住看了一眼教科書,發出了這樣3問:


我的第1問:教科書是誰的家嗎?


我的第2問:「教科書之家」怎麼想把一個人請進來或者掃地出門,都是由傳說中的「家長」說了算?


我的第3問:「教科書之家」的家長是誰呢?



平心而論,這三個問題我都完全回答不出來,但它們卻讓我由第1問的迷惑不解轉變為第2問的捶胸頓足,再到第3問的淚流滿面。


我知道,我在這個世界上僅僅是一個可以被風吹走的毛一樣的小人物,但是,就是我這樣一個小人物竟然也知道,把屈原教科書里掃地出門,以後的中國人可能就不知道以屈原是誰了,就像北方人漸漸淡忘了曹娥一樣。但是,在屈原被忘的「可能」里,我還是非常有骨氣地說了一句:端午節放假,全中國人民都感激屈原了,沒必要再讓學生在書里認識了!


最後,在冷靜下來的時候,我說,教科書這種跟著胡適之風的「去偽存真」的做法,實際上很有些掩耳盜鈴的意味,更滑稽可笑的是,在歷史書「下架」屈原之後,傳說中的那個屈原的作品還出現在語文課本里。然而,它是誰寫的呢?



人類文明的腳步是踩著歷史的台階一步步走過來的,我們可以懷疑歷史,但不能砸碎整個台階。因為那樣會使我們在回首自我的時候,一臉茫然、一頭霧水,甚至一無所知、一無所有。它不但可以放緩、減弱我們前進的動力,甚至可以讓我們的前行變得毫無意義。


從這個角度上說,我們是離不開歷史的,是不能沒有歷史的,而那些所謂「去偽存真」之人這麼做一是可能處於閑得無聊,沒事可做;二是可能在有意識地體現自己的學問、行使自己的權力,但卻為我們的社會在文明的進程中製造出了一些人為的混亂。這應該也被納入歷史虛無主義的範圍之內,加以懲戒才是。


好了,讓我們在端午節放假出門的時候帶上屈原吧,因為他慷慨激烈的愛國精神是我們始終需要的,我們不能在端午節這個偉大的節日里沒有信仰或者不知道應該信仰誰。(文/路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路生的文史空間 的精彩文章:

兩個農民挖出一樣東西,讓武則天墓前的石人活了?
有兩個中國皇后死而復生,一個成了日本的送子觀音

TAG:路生的文史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