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認定學術不端,到底誰說了算

認定學術不端,到底誰說了算

這幾天,一場抄襲糾紛讓復旦大學物理系教授施郁、科普作家張軒中和北京師範大學物理系博士生黃宇傲天的名字在學術圈被反覆談及。「2016年2月12日,LIGO合作組宣布,他們於2015年9月14日探測到了引力波……2015年12月26日和2017年1月4日,LIGO又先後兩次探測到黑洞併合產生的引力波。」黃、張二人2018年1月發表在《大學物理》的文章中,這段200字左右的內容被指涉嫌抄襲施郁早前發表的科普文章。

5月31日,北師大物理系公布官方結論,認定文章存在抄襲。然而,這份「抄襲鑒定」並沒能成為事件的終結,反而又引發了一場不小的討論。

一份「抄襲鑒定」引發的爭論

科普圈、物理圈、天文圈甚至科學倫理圈對此各有看法,各個微信群里討論熱烈,「站隊」情況時有發生。

「這是很明顯的抄襲,也已經被定性為抄襲。」施郁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施郁的申訴之路持續了3個月,其中過程頗為曲折。為了維權,他曾向《大學物理》雜誌社反映抄襲事件,但未果。直到4月1日,他在朋友圈對這一事件的披露被北師大的一位老師看到,才推動了事件的解決。

最終參與鑒定的兩位第三方專家之一,中科大物理系教授吳明衛發微博表示,北師大為此事進行兩輪調查,表現出專業的態度,並期望這種態度不僅「殺雞」,也能「屠龍」。

而張軒中認為自己是被冤枉的。「我們用到的內容是對公共事件的描述。此前《大學物理》和北師大物理系多名專家認為我沒有抄襲,但最終物理系外請了2名專家給出抄襲的結論,我覺得也許可以繼續討論。」他對科技日報記者說。

因為事情涉及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陳雁北是最早的關注者之一。陳雁北是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LIGO團隊成員。他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張軒中被指責抄襲的段落,只是按照邏輯順序,簡要概括了LIGO的結論,並引用了LIGO的原始文獻。這樣的段落都能被指責抄襲,我認為是十分荒唐的。」

抄沒抄,誰說了算?

「在我看來這次的抄襲事件並不大,但事後各方的爭議更值得關注——當一個學術不端事件存在爭議的時候,到底誰有資格認定,以及用什麼程序來認定。」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科學家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

那麼抄沒抄,到底誰說了算?認定學術不端,該以何種程序進行?

「最有權利啟動調查的,是當事人所在單位的科研誠信委員會或學術委員會,如果需要由第三方同行專家進行認定,最好由科研誠信委員會或學術委員會委託第三方機構邀請同行專家進行評議。行政機構在這個過程中只有敦促權,沒有調查權。」中國社科院哲學科學技術和社會研究中心研究員段偉文表示,發表文章的期刊等載體也有義務組織調查以澄清事實,這可以由期刊等載體的學術委員會執行,也可以由他們委託第三方同行專家進行評議。「在調查過程中,應考慮可能涉及的利益衝突。」

香港大學教授金冬雁早年曾撰寫一篇對剽竊和抄襲如何認定的文章,該文在業內廣為流傳。他提出,對於抄襲、剽竊與學術不端的認定,應由按一定程序組成的專家委員會內多位具有專業知識的同行專家共同作出最後裁決。

這被認為是全世界處理同類問題和爭議的通行辦法和規則。

科研誠信制度化仍在路上

「當然,規定的程序是一回事,實際情況可能又有出入。」華僑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王陽說,「比如行政管理人員該不該參與學術鑒定?學術委員會該有多少外請專家?外請專家請誰不請誰?都是目前真實存在的問題。」

王陽從事科研誠信研究多年,他認為,我國科研誠信管理方面和制度化方面還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正因為這些「不完善」,一些當事人才選擇到網路上爭取輿論支持。這並非好的解決辦法,但有時也是無奈之舉。

在金冬雁看來,發生爭議時,無論是由學術圈內個別有勢力的人士隻手遮天,還是通過媒體和網路進行輿論審判,都是科技水平及科技管理水平低下的表現。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幾個星期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我國科研誠信建設整體上仍存在短板和薄弱環節,要求完善科研誠信管理工作機制和責任體系。其中提出,進一步明確學術委員會是科研誠信工作的主體,要求科研機構、高等學校要通過單位章程或制定學術委員會章程,對學術委員會科研誠信工作任務、職責許可權作出明確規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