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時光客棧帶你游泉州
開元寺
泉州開元寺是我國東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曾與洛陽白馬寺、杭州靈隱寺、北京廣濟寺齊名。始建於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初名蓮花寺,後改名為興教寺、龍興寺。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詔天下諸州各建一寺,以年號為名,遂改今名。
五代閩國時,泉州刺史王審邽、王延彬父子篤信佛教,於開元寺西北創支院。當時佛教各宗派十分活躍,至宋初開元寺共有120個支院,但不相統屬,各宗派共存於開元寺。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泉州僧錄劉鑒義向福建行省平章伯顏申請,經朝廷准許並為一寺,賜額「大開元萬壽禪寺」。次年,由臨濟宗楊歧派雪峰可湘禪師之徒妙恩任住持。其後40年中,禪風遠播,衲子競集,寺僧達千人之多,是泉州開元寺最鼎盛的時期。元末之後開元寺幾經興落,崇禎十年(1637),總兵鄭芝龍倡修大雄寶殿,全部換以石柱,開元寺開始復甦。民國時期,圓瑛、轉物和轉道三法師發願重興。
紫雲屏
古語「自古名山僧佔多」,以前的寺院大多建立在山林之處,方便與世無爭的僧人們修心養性,而泉州開元寺就座落在平平無奇的鯉城區西街,山門前有一道照牆一紫雲屏,中間是路,這無形中縮短了塵世與佛門的距離。缺少名山大川的陪襯,卻多了善男信女的親近,這就是泉州開元寺的獨特之處。
天王(山門)殿
天王殿始建於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現存建築是民國十四年修建,近年屢有修繕。屋脊上以五色瓷片雕飾,中置一小寶塔,兩端鴟尾為二小龍飛騰朝向寶塔,取雙龍護塔,鎮邪攝古的瑞象。其餘部分雕貼著各種動物、花卉、工藝精美、色澤鮮艷令人眼花繚亂。
天王殿內有一對上下端略細,中部較粗,呈梭子狀,學名梭柱,據考證為唐朝的遺物;石柱上懸掛一木製對聯「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據說是朱熹所撰,久軼,弘一法師為補書之。
殿內兩旁的是按佛教密宗規制所配置的密跡金剛與梵王,它們怒目挺胸,狀極威嚴,與一般寺廟所雕塑的四大金剛有較大差別,俗稱為「哼哈二將」,是開元寺的護法天神。
密跡金剛,又稱「夜叉王」,本是法意太子,曾經發願要親近佛,隨侍佛的左右,後來果然成了佛五百隨從的首領,遍聞諸佛秘要之事,故稱「密跡金剛」
梵王,即大梵天,印度神話中創造萬物的神,相當於中國的盤古,後來被佛吸收為護法神,常伴佛的左右。兩尊門神雖然看著面孔有些生疏,但魁梧的身材、威猛的神情倒是與四大天王一般無二的。
山門又可理解為數字的「三門」,即空門(中)、無相門(東)、無作門(西),農曆每個月廿六,開元寺都要舉行盛大佛事,大門敞開,迎接四方信徒。
拜亭、拜庭
天王殿後廊連接著一座卷棚歇山式的四角形拜亭,拜亭也稱拜聖亭,系古代泉州地方長官每逢歲時節慶向皇帝牌位朝賀的祝頌場所。亭為擺設香案和主要地方官員站立的地方。
連著拜亭是一片開闊的花崗石鋪地的平坦石庭院,叫拜庭;據說當年建寺時,三百年紫雲蓋地,凡草不生。
拜庭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動,面積2800平方米。每逢農曆廿六,這裡人山人海,梵唄聲聲,一派泉南佛國景象。
拜庭兩側分列八株古榕,虯枝相接,樹下相間有10座唐、宋、明時期不同形式的舍利塔、一座石經幢、一隻贔屓。
拜庭中還置立著一座3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爐,蓋鈕雕蹲狻 猊,爐身周雕幡龍、祥雲、蓮瓣、蔓草等紋飾,形制優美。焚帛爐兩側還有2座建於南宋紹興十五年(1145)的印度窣堵坡式方型石塔,塔上刻有薩錘太子捨身飼虎的故事,是南宋時泉州印度教的遺物。雕工精妙。
大雄寶殿
又稱紫雲大殿(據《溫陵開元寺志》記載,相傳建大雄寶殿時,紫雲蓋地、瑞氣彌天,故又名紫雲大殿),又因間架植立石柱百根(實86根),亦稱百柱殿,面積1400平方米。殿為重檐歇山式,大殿出拱深遠,外觀雄渾,體現唐朝宏模巨制、巍峨壯觀的建築風格,現存建築物為明末鄭芝龍重建。
殿外高懸「桑蓮法界」榜書匾額,以應桑開白蓮之說,是明代開元寺僧人的墨寶,意思是「桑開白蓮,佛法無邊」。
獅身人面像
泉州開元寺大雄寶殿前月台須彌坐束腰處,有72尊獅身人面像的青石浮雕,這在全國的寺廟裡是鮮有的。只見那些獅身人面像形狀各異:有的毛髮蓬鬆,四足立地;有的頭盤著三層螺髻雙耳垂肩,用右腳持一朵蓮花。有的人獅項掛瓔珞,手持蓮花狀器物。有的獅子的尾巴均向上高高捲起。人面獅身是印度教保護神毗濕奴的化身。
五方佛
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御賜佛像毗盧遮那佛,漢譯大日如來,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抵。其兩旁是五代王審邽修大殿時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為東方香積世界阿閦佛,南方歡喜世界是寶生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北方蓮花世界成就佛,合稱五方佛,也叫五智如來,象徵佛祖的光輝普照天下。五尊大佛金光閃爍,衣紋清晰,神容慈祥,法相莊嚴,雙手分別作說法、施與、接引、禪定等相,工藝精巧,令人嘆絕。五方佛的脅侍有文殊、普賢、阿難、迦葉以及觀音、大勢至、韋馱、關羽、梵王、帝釋等諸天菩薩、護法神將共十尊。
妙音鳥
在五方佛前石柱和珩梁接合次,有兩排相向的 24尊體態豐腴、紋飾華麗、色彩斑斕,雙翼舒展的天女,梵文「迦領頻伽」,又叫妙音鳥或好音鳥。
妙音鳥是佛的侍者,一說是佛為弘揚佛法而變化出來的,相傳產自於喜馬拉雅山一帶,音色優雅,絕妙無比,宛如天籟之聲,隨佛教傳入中國,是宋、遼、金時期的建築中常見的裝飾構件。
開元寺的這24尊妙音鳥,有的手捧笙、管、簫、笛,有的執文房四寶及各種寶器、吉祥物等,都是人首鳥身,分別用頭或翅膀頂托桁梁。它既巧妙地運用了建築力學的原理,分擔了屋頂的承載力,又融合了美學原理,起到一種藝術裝飾的作用,在全國的宮觀寺廟中,只有泉州開元寺有此佳作。
開元寺的妙音鳥群受印度騰雲駕霧的女神和希臘背負雙翼的天使以及我國敦煌壁畫「飛天」的影響,通過富有音韻律感的流暢線條和帶有裝飾美的濃烈色彩,把妙音鳥雕刻得姿態逼真,神情自若。他們不但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而且用以代替斗拱,依託粗大的珩梁,減少其過大的跨度,極為巧妙地將宗教、藝術與建築融合起來,令人稱絕。
聖觀音
後殿中奉密宗六觀音(六觀音指觀世音菩薩度化六道眾生時的六種變化身)的首座聖觀音及善才、龍女,兩側為神態各異的十八羅漢。
古印度教石柱
在大殿的後迴廊中央,有兩根雕刻精美、造型別緻的古印度教石柱,柱高2.7米,柱身上、中、下部琢成正方形,正方形的四角的上、下部,都雕有含苞欲放的蓮花蕊。其餘部分為十六角形。覆蓮瓣方形底座。柱身正中雕有一條花帶。正方形的四個面,各浮雕一個圓盤,每根石柱共有12個圓盤。在十六角形的正中部分,雕有一條花帶,緊緊地扣在柱上。石柱的每個圓盤內分別浮雕印度教古代神話故事、中國古代傳統吉祥圖案及花草圖案,但以印度古代神話故事居多。
這些故事的中心內容,都和公元前10世紀的印度著名史詩《摩訶婆羅多》和公元前5世紀的印度著名史詩《羅摩衍那》有關。
古印度式石柱和人獅石雕,顯然和開元寺的佛教建築根本不相稱。這個問題,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引起國內外考古學家的注意,紛紛發表文章進行考證,認定這些石雕是反映古婆羅門教的故事,不是佛教石雕。20世紀50年代,泉州學者吳文良《泉州宗教石刻》一書認為,這些古印度婆羅門教石刻,原是泉州婆羅門教寺之物,該寺於元末被毀。明洪武年間重修開元寺時,這些婆羅門教寺石刻被移到開元寺來了,成為開元寺建築組成的一部分。
開元寺的古印度式石柱和人獅石雕,一方面印證了婆羅門教在泉州傳播的歷史,另方面也說明了古代泉州對不同宗教的包容和見佛就拜的習俗。
桑蓮古迹
百柱殿的後側西邊,是據說開過白蓮花的千年老桑樹,即「桑蓬古迹」。關於這棵古桑,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開元寺的前身,這裡曾是黃守恭大財主的一個大桑園。傳說有一天,財主夢見一個和尚要這塊桑地建佛寺,他不便拒絕,故意出個難題:須待桑樹三天內開出白蓮花,方肯施捨。過了三天,園內桑樹果然開了白蓮花,財主無奈只得獻地建寺。這就是今天的開元寺,原名「蓮花 寺」。可見寺內的這棵老桑年代久遠。後來,在一次雷擊中古桑被劈為三株,然而古桑不但不死,同根的三株古桑依然綠葉遮地,長勢旺盛。
甘露戒壇
甘露戒壇位於大雄寶殿之後,據說唐朝時候,此地常降甘露,僧行昭開後為甘露井。北宋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在井上始築戒壇,遂稱甘露戒壇。南宋建炎二年(公元 1108年)敦炤和尚認為戒壇不符合規範,又按《南山圖經》改建為五級,其間高低寬窄都有嚴格的限制。後經元、明多次重修,現存建築系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重建的四重檐八角攢尖式仿宋建築,壇為圓形,計分五層,壇頂正中藻井,採用如意斗拱,交疊上收,似蜘蛛結網,結構複雜精巧;壇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鋪作間有24尊木雕飛天,身系飄帶,手持琵琶、二弦、洞蕭、響板、鳴鳴彈奏,翩翩飛翔,與大雄寶殿的頻伽一樣,既是建築藝術的瑰寶,又是研究閩南古樂南音十分寶貴的形象資料。
盧舍那佛木雕
壇台的最上層供奉明代的盧舍那佛木雕坐像,其所坐蓮花台座有一千葉蓮花瓣,每片蓮葉上各刻一尊 5厘米大小的佛像,十分精妙。盧舍那四周各層侍立著金剛鉤、金剛索、金剛鈴、金剛鎖四菩薩,還有釋迦牟尼、阿彌陀佛、寒山、拾得、千手觀音的及韋馱天將等 24尊菩薩神像。其中尤以八大金剛塑像為最佳。它們怒目結髮,赤足袒胸,顯得無比威嚴。環繞壇座的束腰處還有護三皈、護五戒的各種神王牌 64個。
戒壇是佛教徒受戒的地方,這種神秘肅穆的氛圍,正可使人敬畏不迭,諸念俱滅,一心皈依。
全國佛教寺廟唯有北京戒壇寺、杭州昭慶寺和泉州開元寺尚保留著戒壇的建築規制。
東西塔
東西塔在寺大殿東西兩側相距約200米處各有一塔,東塔名鎮國塔,西塔名仁壽塔。這兩座建於宋代的精美石塔均為五層八角仿木結構樓閣建築,是我國最高也是最大的一對石塔。塔平面分迴廊、外壁、塔內迴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分。塔為框架式的結構。正中的塔心柱直貫於各層,是全塔的支撐。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崗岩,以縱橫交錯的方法疊砌,計算精確,築工縝密。穩固的基礎,配置著符合力學原理的堅實塔心,使重達一萬多噸的建築物雖經歷700多年風霜雨露而巍然不動。
公元1604年的八級地震也無法動搖動它的根基。石塔不但堅固無比,而且造型精緻。塔檐呈彎弧狀向外伸展,檐角高翹,使塔身有凌空欲飛的態勢,顯得輕盈。每一層各設四個門和四個龕,逐層互換。這樣既平均分散重力,又可使塔的外型更加生動和美觀。塔頂有剎,剎尖高托澳金鋼葫蘆,映日閃閃發光。八條鐵鏈從塔剎上盤斜繫於八個角脊,每個角脊下還懸掛小銅鐸;每層塔檐角各系銅鐸一枚,微風吹動之時,鐸聲叮咚,悅耳怡人。
東塔
每一層塔壁上刻有十六幅浮雕,逐層分別是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和佛乘,共計80幅栩翎如生的人物雕像。刀工細膩,線條流暢,巧奪天工。
塔須彌座束腰部有三十九幅佛陀本生故事的青石浮雕,多取材於佛經及古代印度的民間神話傳說,用繪畫雕刻的手法表現出來,更顯得生動、精緻、珍貴。
東塔已於1997年人選全國四大名塔郵票,可稱得上石塔之王。
東塔名鎮國塔,塔通高48.27米,始建於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禪師建成五層木塔。前後經過幾次毀壞與重修;南宋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易為磚塔;嘉熙二年(公元l238年),本洪法師才易磚為石,後由法權法師,天錫法師繼造,前後經十年才完工。改為現存的八角五層樓閣式仿木構的花崗岩石塔。
西塔名仁壽塔, 西塔高44.06米。始建於五代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王審知由福州泛海運木來泉州建此塔,初名「無量壽塔」;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奏請賜名「仁壽塔」,前後經毀壞與重修多次,南宋淳熙年間(公元1174年-1189年)易為磚塔;紹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年——1237年)由自證法師改為現存的八角五層樓閣式仿木構的花崗岩石塔,先於東塔十年建成,其規模與東塔幾乎完全相同。
泉州開元寺石塔是我國古代石構建築瑰寶。表現了宋代泉州石構建築和石雕藝術的高度成就。從石塔的建築規模、形制和技藝等方面來看,都可以說得上精妙絕倫。它既是中世紀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時期社會空前繁榮的象徵,也是泉州歷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標誌。
麒麟壁
泉州開元寺西塔旁的有一堵磚雕「麒麟壁」,原建於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泉州城北大城隍廟前,「文革」期間因附近要興建學校,於1974年移進開元寺保護。
關於照壁上的這隻神獸,有兩種解說:一說是麒麟,龍首牛尾,麟身偶蹄,步雲回首顧盼狀,下配嵌磚雕的元寶,如意等吉祥物。左右兩堵各嵌磚雕的鏡象(進相),蜂猴(封侯)、戟象(吉祥)、磬瓶(清貧)、靈芝(如意),牡丹(富貴),鹿,鶴(長壽)等,暗喻福,祿、壽俱全。
另一說是:「麒麟壁」上的神獸不是麒麟,而是「犭貪」(音同「貪」),是一種獨角獸。據說,「人心不足蛇吞象,貪心不足吞太陽」古諺說得就是「犭貪」這傢伙。傳說,「犭貪」的胃口很大,什麼都吃。它吞食了山中的奇花異草、珍禽瑞獸,又到人間來吞食金銀財寶。後來,它看到太陽從東海面冉冉升起,又想衝過去一口吞下太陽,結果跌進海里淹死了。又一說,「犭貪」淹得半死,被「八仙」所救,成為李鐵拐坐騎。
「麒麟壁」上的「犭貪」,腳踩葫蘆,古錢,犀角等各種奇珍異寶,還不滿足,仍貪婪地盯著雲彩中的太陽,一幅貪得無厭的嘴臉。古代一些官宦人家在堂前門後照壁上畫有這種「(犭貪)」,藉此警示自己戒除貪念,清正為官,切莫貪財貪色,貪贓枉法。孔子的後代---衍聖公官至一品,自然就更使自己成為廉潔奉公的樣板,故將「(犭貪)」畫在內宅門的照壁上,每次出門都要映入眼帘,以期隨時提醒自己和教育家人及後代,不要像「(犭貪)」那樣貪心,做一個清正廉潔的好官。果然衍聖公的後人,凡為官者俱清正廉潔。
現如今,有錢有權人家也很「虔誠」,甚至連一些機關單位的門前都會懸掛照妖鏡,吉祥物,財神,觀音,關公等,以求平安發家。反觀古人,「懸魚」警示,「畫犭貪」律己,真是。。。
泉州古船陳列館開元寺里的古船是1974年挖掘於泉州後渚港的南宋沉船。沉船為泉州造的中型遠洋船,系當時國內發現年代最早、體量最大的宋代海外貿易海船。大量文物伴隨著古船一起出土,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考古專家還在船上發現香料、藥物和胡椒等珍貴文物,專家推斷這艘古船應為從東南亞返航的泉州商船。
弘一法師紀念館
位於鯉城區開元寺內尊勝院,陳列有我國新文化運動先驅之一、近代高僧弘一法師(李叔同)一生中的最後14年在泉州生活的史料、照片、著作和墨寶。
弘一大師(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於天津,藝術教育家,一代高僧。「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弘一大師才華橫溢,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在諸多文化藝術領域都曾開風氣之先。他的書法藝術達到了「樸拙圓滿,渾若天成」的境界,魯迅、郭沫若等文化名人都以得到大師一幅字為榮。他也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人,他創作的《送別歌》歷經幾十年傳唱已成為經典名曲。同時,他也是在我國畫界開創人體寫生的第一位教師。他卓越的藝術造詣培養出畫家豐子愷和音樂家劉質平等一些文化名人。在過完繁華的青春歲月之後,弘一大師於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開始了一種刻苦向佛、精研律學的簡樸生活。他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弘一法師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是由絢麗至極歸於平淡清寂的典型人物。太虛大師曾為贈偈:以教印心,以律嚴身,內外清凈,菩提之因。趙朴初先生評價大師的一生為: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
TAG:時光客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