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父母竟也可以教育「好」孩子,你知道為什麼嗎?
首先,不知大家看過這個標題後是什麼感受。但小編一定得提前聲明一下,您也看到了,這樣的「懶」和「好」都是加引號的,也就是說他們是有特殊含義的,並不像大家以為的真的「懶」和「好」。它們的出現是要在特定語境下的,也只有這樣,才能讓大家真正明白我今天的立場。
其次,我們來說說寫下這篇文章的初衷。父母愛孩子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你真的會「愛」孩子嗎?很多時候,我們常常在愛的名義下,不知不覺地步入愛的誤區,剝奪了孩子選擇的權利、甚至傷害了孩子未來的翅膀。現在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是當今社會的高發現象,主要原因是隨著社會的日益發展,家庭經濟條件越來越好,家長對自己子女愛護倍增,要什麼有什麼,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什麼事都不用自己動手,特別是一些爺爺奶奶,愛孫心切,就更加溺愛了。早上催促他起床,幫他整理書包,晚上陪他讀書,檢查作業。為他忙前顧後,然而孩子卻不領父母的「勤」,依然我行我素,表現並沒有太大的起色。究其原因,根源還是出在父母自己身上。由於父母太勤勞,反而養成了他的惰性,由於太關注他,他反而變得沒有責任感和自覺性,對大人產生依賴性。長此下去,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沒有養成,倒成了「小皇帝」「小公主」。
美國教育權威詹姆斯博士說過:「一個獲滿分的家長,絕對不是一個成功的家長,他們的『愛』就像一面雙刃刀,疼了孩子也害了孩子」。我國著名學前教育專家陳鶴琴先生也說過:「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讓他自己去做。」所以,從這方面來說,家長不妨學做「懶」父母。這個「懶」,並不是說家長懶得和孩子說話,懶得和孩子玩耍,懶得和孩子交流,而是要求家長能發揮孩子的主觀能動性,培養他們動手、動腦的能力,培養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
明白了「懶」的方向,接下來,就是我們父母如何做的問題。
1、嘴巴「懶」一些,少嘮叨,讓孩子自己發現、自己改正
世界豐富多彩、千奇百怪,因而在孩子心目中時常會產生許多疑問。但是不是每個問題父母都該有問必答呢?有時父母假裝不懂,讓孩子自己去觀察發現,同樣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身懶心不懶」,通過談話、講故事等方式,引導孩子去發現問題,學會自己去尋找答案。
同樣的,這一方面也適用於糾正孩子的壞習慣上。有的父母為督促做事,一天到晚像麻雀一樣嘮叨個沒完沒了。殊不知,重複的話孩子聽多了耳朵也會起繭的,他反而不當回事。
勤教育不見得有效,要看在什麼方面勤。如果勤於嘮叨、大擺道理,反而效果不佳;如果勤於尋找方法和對策,並能有效實施才是值得借鑒的。
2、頭腦「懶」一些,少幫助,讓孩子自己思考、自己分析
一位媽媽在博客中寫下了這樣的教育心得:「我就是太『認真負責』了,久而久之,孩子把我充當了他學習中的拐杖。有一段時間,一開始學習,就喊媽媽,離開我就不行。現在我再慢慢地放開他,逐漸讓孩子丟掉拐杖,增強他的自理能力。」
在輔導孩子的學習上,不要太勤於指導,而要學會發現哪些是孩子能做的和有助於獨立思考而可以放手的,哪些是他能力達不到而需要幫助的。做父母的別代替孩子思考,不要做孩子思維的引導者。給孩子獨立思考、分析問題的機會,讓他們從小養成愛動腦筋、愛想問題的好習慣,才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3、手腳「懶」一些,少摻和,讓孩子自己實踐、自己做事
我國現代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做母親的最好只有一隻手」。勤於幫孩子做事,甚至包辦,孩子就會有依賴和被動性,而責任心也無從培養。家長放手讓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不動聲色地讓孩子從勞動和摔打中鍛鍊出自主能力,這樣的「懶」媽媽、「懶」爸爸勝過大包大攬的「好」媽媽、「好」爸爸!
實踐出真知,實踐出才幹。家長表面上為他營造出溫室一樣的環境,實則是奪取了他們獨自生長的權利,對他們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讓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應該自己做,創造讓孩子獨立做事的環境,引導孩子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在一些簡單的勞動方面,多給孩子動手的機會,就能培養孩子的自理、動手的能力。
遵守以上三大「懶」原則,那具體的,在孩子2-6歲如何執行呢?小編也舉例給大家做一分享。
1、2-3歲
早在孩子2到3歲的時候,爸爸媽媽就可以開始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做一些簡單的家務。比如:指示孩子將垃圾扔到指定的垃圾桶;吃飯的時候,將筷子或勺子遞給桌子另一旁的媽媽;澆花的時候,給她一個裝有水的小瓶子,一起澆花;洗完衣服,掛衣服的時候,將地上一堆衣架一個個遞給爸爸;晚上睡覺前,學會將自己的玩具放在某個角落……
2、3-4歲
在孩子4歲的時候,孩子做的事情更多了。比如:學會在臉盆里自己洗手,如何手上塗抹香皂,如何洗掉手上的泡泡;上完廁所後,學會使用上面的大小排水按鈕;和媽媽一起喂寵物,學會如何和它們更好地相處,避免它們的誤傷;學會將自己髒了的衣服,分類放到指定的籃子里;媽媽洗好疊好的衣服,自己幫忙放回衣櫃的指定位置;飯前洗手,飯後學會把自己的塑料盤碗放到水池裡;睡前,學會如何仔細地刷牙,並且幫媽媽鋪床,拿枕頭、褥子……
3、4-5歲
等孩子4歲後,就開始做一些「大事兒」了,比如:洗好晾乾的衣服,自己學會疊好放好,學會疊更多種類的衣服,如T恤、內褲、長褲、短褲、襪子、手帕等等;飯前,幫忙準備餐桌,拿一些小的餐具、擺凳子等;飯後,幫助爸爸媽媽將桌上的餐具,放回廚房水池裡;睡覺前,自己獨立鋪床,並準備好明天要穿的衣服……
5、5-6歲
孩子5歲後,儼然成了一個小大人。跟媽媽學著擦桌子,掃掃地,除灰塵;開始學會自己收拾房間,把玩具、書籍等亂放的東西歸位,養成不用了放回原處的好習慣;開始自己準備第二天上學的書本文具,並整齊放在書包里;爸媽下班後,能夠接過爸媽的包包,並放好爸媽要換的拖鞋;媽媽做飯的時候,可以在一旁洗菜,幫媽媽打下手;能夠照顧好陽台的花草,並將寵物弄亂的東西收拾好……
6、7歲
7歲孩子已經習慣每天幫助爸爸媽媽擦地,整理房間。放學的時候,可以自己拿著5塊錢,去排隊買饅頭;吃飯的時候,準備餐具,吃完的時候,幫助爸媽刷洗碗盤;衛生間髒了,能夠用抹布進行擦洗清理;每天不用爸媽提醒,能夠按時起床,刷牙洗漱,然後吃早餐;放學後,能夠主動去完成作業,複習功課,並拿著寫好的作業讓媽媽檢查……
除此之外,「懶」父母必備以下幾個原則:
1、身懶心不懶
父母偷懶需講究技巧,要用孩子易接受的方式,教會孩子獨立自主。
2、常備耐心和信心
不要擔心孩子做不好,即使他們做得不好或者幫了倒忙,也不要急著去埋怨、指責,多給予一些表揚和鼓勵,孩子會有更多動力去做好這些事情。
3、有聲的付出
父母對孩子的付出無需默默無聞,找準時機,告訴孩子你為他做了什麼,讓孩子知道父母的付出不是理所應當,這樣有助於培養孩子的感恩意識。
各位家長,試著放手吧,父母「懶」一點,孩子才有變「勤」的空間。請相信你的孩子,相信他可以獨立完成好自己的事情,放心讓孩子做自己生活的主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