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為什麼會出現「貞觀之治」的景象?
原標題: 唐朝為什麼會出現「貞觀之治」的景象?
皇太子李建成的侍從官魏徵曾幾次建議太子殺掉秦王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後,有人向李世民告發了魏徵曾策劃殺他的事。李世民責問魏徵:「你為什麼在我們兄弟之間挑撥是非?」魏徵神色自如地回答說:「要是皇太子早聽我的話,就不會發生今天的事了。」左右大臣都替魏徵捏把汗,沒想到李世民竟然轉怒為喜。他覺得魏徵很正直,就任命他做了諫議大夫。
請輸入圖片描述
公元626年,有大臣向唐太宗建議說,有些16歲以上的男孩,雖不滿18歲,但長得身材高大,也應徵之入伍。唐太宗准奏,但是魏徵卻扣住詔書不發。唐太宗幾次催促,魏徵就是不發。唐太宗憤怒地問魏徵:「你大膽!竟敢扣住詔書不發?」魏徵鎮靜地說:「我不同意這樣做!軍隊強大與否,不在人數多少,而在於用兵得法。如果把不滿18歲的男子都征來當兵,這是竭澤而漁,以後還到哪裡徵兵呢?」唐太宗雖覺得有理,可仍不服。魏徵也生氣地說:「陛下,您已經好幾次說話不算數、失信於民了!」魏徵一席話,說得唐太宗啞口無言。最終總算認了錯。下詔免徵不滿18歲的男子當兵。
請輸入圖片描述
唐太宗在去洛陽巡視,中途在昭仁宮(今河南壽安)休息,他對御膳安排不周大發脾氣。魏徵當面批評唐太宗說:「隋煬帝常為百姓不『獻食』,或『獻食』不精美而發火。隋朝就是因此使百姓不堪重負而滅亡的。陛下應從中汲取教訓。如能知足,今天這樣的食物陛下就應該滿意了;如果貪得無厭,即使食物再好一萬倍,也不會滿足。」唐太宗聽後不覺一驚,說:「若不是你提醒,恐怕我就難得聽到這樣中肯的話了。」
請輸入圖片描述
公元643年,63歲的魏徵得了重病。唐太宗不斷派人前去探視他的病情。魏徵病危那天,唐太宗領著皇太子親自到他府里看望。太宗難過地問魏徵:「你還有什麼話要說?」魏徵用微弱的聲音說:「我最擔心的就是國家的危亡啊!如今國家昌盛,天下安定,希望陛下您能居安思危!」唐太宗邊聽邊點頭,表示一定記住他的話。幾天以後,魏徵病死了。唐太宗十分悲痛,親自為他撰寫了墓碑的碑文。唐太宗時常懷念魏徵,他在朝堂上對大臣們說:「用銅做鏡子,可以整理衣帽;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知道興亡的道理;用人做鏡子,可以明白自己的過失。我常常拿這三面鏡子來檢查自己的得失。如今魏徵去世了,我就少了一面鏡子!」
請輸入圖片描述
唐朝之所以能出現繁榮富強的「貞觀之治」,是與有魏徵的忠言直諫和唐太宗的虛心納諫這兩種政治因素分不開的,缺一不可。
※此人自稱朱元璋後人,一經確認,就被康熙連夜處死
※這個女人吃醋,讓劉邦開心得想拿10座城池感謝她
TAG:史海煙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