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牛書法家,乾隆:僅次於王羲之!
張照(1691~1745),字得天,號涇南,亦號天瓶居士,江南婁縣人。康熙四十八年進士。
下面我們看到的這幅作品是張照代表作《易經冊》:
張照書法早年學董其昌,得母舅王鴻緒親授;後又學米芾,並受趙孟頫較大影響。但不一意守師法,而是努力創新,特別是率真之作,更顯得變化多端,精彩動人。楷書字體秀媚婉麗,平正圓潤,是清代「館閣體」代表。草書筆畫轉折多變,結字聚散適宜,氣勢貫通,渾樸雄健。
乾隆評他的書法說:「書有米之雄,而無米之略,復有董之整,而無董之弱,羲之後一個,舍照誰能若,即今觀其跡,宛似成於作,精神貫注深,非人所能學。」這是一個極高(過分)的評價。
劉恆在《中國書法史·清代卷》中說:「在康熙末到乾隆初的帖學書風轉變過程中,具有明顯作用的當屬張照的創作實踐和乾隆弘曆對趙孟頫書法的推重。」
對於張照書法不足的批評,多集中在「乏韻」和「俗筆」兩方面。下面逐一講解:
阮元《石渠隨筆》說:「司寇書自是我朝一大家,然有劍拔弩張之處。……余見其書多種,又收得臨全本《九成宮》及小楷多種,功力可佩,然竟不能脫俗,殊不可解。」
沙孟海《近三百年的書學》中說張照:「他是學鄉先輩董其昌的字出身的,他不比陳元龍的死學董字。他見到那時學董字的變本加厲,越發浮薄了,所以有意寫得放縱些,裝出一副劍拔弩張的狀態來,一則免得與人雷同,二則也是他的個性如此。」
張照早年摹習董其昌,後又兼參王羲之、米芾、趙孟頫等諸家書法,卓然成家。不過,他的書法啟蒙老師則是他的舅舅書法家王鴻緒。在王鴻緒的指導下,張照先是描紅,然後臨摹名家碑帖。
到了十四五歲時,張照的書法已博取顏真卿、米芾、董其昌、王鴻緒等眾家之長,顯示出不俗的功力,並獲得了少年書法家的美譽。
張照不但書藝造詣頗深,而且右手左手兼能揮毫,因而被稱為「造化手」。張照用左手寫字,俯仰起伏,運筆流暢,當年他隨乾隆皇帝出巡,不料從馬上摔下來,右臂幾乎折斷。後來他向皇上進《荷葉唱和詩》時,便用左手寫楷書,字字凝鍊含蓄,沒有一筆僵死的筆劃,「上大悅」。
我們看到的這幅作品便是張照的左手作品。
- END -
TAG:書畫名粹 |